摘要: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王渝生(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科学普及立法的法律。科普法开宗明义指出:“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加强国家科学技术普及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当时我从中国科学院调任中国科技馆工作,亲身经历了科普工作的艰难起步。那时到中小学、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常因缺乏制度保障而波折重重——科普工作没有硬指标,成效也难以量化。科普法的颁布实施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我们从此迈入依法科普的新阶段,腰杆更硬了,工作也更舒心了。
2003年6月29日,为庆祝科普法颁布一周年,中国科协号召全体科协人化身科普宣传员,在各单位门前开展科普宣传。当时中国科技馆二期新展厅位于安华桥西北角,展厅前的空地成了我们的科普阵地。我们摆放展品、制作展板,敞开大门免费向公众开放,没想到现场竟人山人海。望着观众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明亮眼睛,我真切感受到科学春天的来临,科普春天的来临!我激动地拿起话筒讲解科普知识,尽管嗓子喊哑了,内心却充满无限兴奋与幸福。
中国科技馆第一个科普日现场
2004年的第二个科普日活动,我们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在中国科技馆二期新展厅门前广场,成功举办了“科学健身迎奥运”“首届全国优秀科普挂图展”“中国载人航天科普展”以及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让科普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时光荏苒,二十载春华秋实。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普法,将每年9月确立为全国科普月。这一修订使法律从原来的6章34条扩展至8章60条,新增“科普活动”和“科普人员”专章,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治化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作者(右)参加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
从“科普日”到“科普月”,绝非简单的活动时间延长,更是科普理念、方式与效果的全面升级。以往的科普日多侧重于集中展示和知识普及,活动模式以“专家讲、公众听”的单向传播为主,效果集中在单日,后续影响力易迅速衰减。而“科普月”的设立,其长效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万物皆可科普,金秋九月的科普月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9月正值开学季,可结合教师节开展科学教育普及,将科普融入学校教学计划;在中国农民丰收日和传统节气期间,可深入挖掘传统科学文化内涵;借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则能开展生动的爱国主义科普教育。
从“日”到“月”的转变,本质上是从“单向灌输”到“多向互动”、从“传播知识”到“培育文化”、从“集中宣传”到“深度融合”的跨越。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提出“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这种转变旨在营造“全民科学”的浓厚氛围,让科学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基因。从“活动思维”到“战略思维”的升华,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正迈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