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午后第一节语文课,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棂,在讲台上铺出一块暖黄的光斑。我正指着 PPT 里《背影》的插图,讲父亲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的细节,抬眼却看见后排的男孩盯着抽屉,指尖在草稿纸边缘反复摩挲 —— 那是他偷偷模拟刷短视频的动作;前排的女生倒是
午后第一节语文课,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棂,在讲台上铺出一块暖黄的光斑。我正指着 PPT 里《背影》的插图,讲父亲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的细节,抬眼却看见后排的男孩盯着抽屉,指尖在草稿纸边缘反复摩挲 —— 那是他偷偷模拟刷短视频的动作;前排的女生倒是握着笔,可笔记本上的字越写越歪,眼皮像挂了铅块似的往下沉。
每次遇到这样的时刻,我都会忍不住问自己:我们捧着的明明是浸满温度的文字,从朱自清的父子情到苏轼的豁达心,怎么就成了学生眼里 “没劲儿” 的任务?
教了初中语文十年,我慢慢明白:这门课从来不是把 “主题思想”“修辞手法” 搬进学生脑子里那么简单。它更像一场需要耐心设计的 “邀约”—— 邀学生走进文字里,见自己、见他人、见世界。今天想把我试过的一些 “笨办法” 分享出来,和各位同仁一起聊聊,怎么让语文课堂真的 “活” 起来。
一、 心法奠基:先转三个角色,课堂才会不一样
刚开始教书时,我总怕学生 “学漏了”,把教参里的知识点拆得细细的,一句一句喂给他们。可越这样,学生越没精神。后来我试着换了三个身份,课堂氛围反而松快了。
从 “灌知识的人” 变成 “带路人”
以前讲《春》,我会直接说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学生记下来就完了。现在我会拿着课本问:“大家找找,朱自清写春风时,没直接说‘风很暖’,而是写了什么?” 有学生找出 “抚摸着你”,还有人发现 “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我再追问:“这些细节让你觉得春风像什么?” 有孩子说 “像妈妈的手”,另一个说 “像刚晒过太阳的被子”—— 不用我讲,他们自己就摸到了文字里的温度。
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 “山顶有什么”,而是指给他们 “哪条路上有野花、哪块石头能歇脚”,让他们自己愿意往上走。
从 “查答案的人” 变成 “磨思维的人”
以前提问,学生答不对我就急,要么换个人,要么自己说答案。直到有次讲《论语》,问 “‘学而不思则罔’是什么意思”,一个男生站起来说 “就是光学习不思考,会变成傻子”。全班都笑,我也想笑,但忍住了问他:“你从‘罔’字里读出‘傻’的感觉,是因为它看起来像什么,还是之前见过类似的用法?” 他愣了愣说 “‘罔’像网,被网住就糊涂了”—— 你看,顺着他的思路走,反而能挖出真理解。
语文课堂里,“错答案” 比 “对答案” 更金贵,因为它藏着学生真实的思维路径。
从 “守课本的人” 变成 “连生活的人”
教《愚公移山》时,我没先讲 “坚持不懈”,而是问学生:“你们生活里有没有像‘王屋山’一样的事 —— 看起来很难,却想一点点做完的?” 有个女生说 “每天背 10 个英语单词,想攒到中考”,还有个男生说 “帮爷爷学用智能手机,教了五次还不会,但不想放弃”。等他们说完,我再问:“愚公移山时,有没有想过‘我今天移一点,明天再移一点’?” 学生一下子就懂了 —— 原来古文里讲的,就是他们自己的日子。
课本不是密封的盒子,把它打开,让文字照进学生的生活,才是真的教语文。
二、 实战策略:三个板块的 “小妙招”,亲测管用
有了角色转变的底子,还得有具体的法子落地。这几年我在文言文、现代文、写作三个板块试过一些招,学生的反应比以前积极多了。
板块一:文言文 —— 把 “古文” 变成 “身边事”
学生最怕文言文,总说 “像看外星文”。后来我发现,不是古文难,是我们没把它拉到学生眼前。
“朋友圈” 聊古文,比翻译管用
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个朋友圈界面,写着苏轼的 “动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张怀民,会怎么评论?要是苏轼的朋友黄庭坚看到了,又会说什么?”
学生一下子就炸了:有人写张怀民的回复 “刚想睡,月色这么好,走,喝酒去!”;还有人模仿黄庭坚调侃 “子瞻兄又半夜不睡觉?明天不怕被先生说吗?”。等他们聊完,我再问:“从这些回复里,你们能看出苏轼和张怀民的关系怎么样?苏轼当时的心情是轻松还是难过?”—— 不用讲 “闲人” 的深意,学生自己从 “互动” 里读出来了。
画甲骨文,认汉字像看 “小故事”
讲 “陟罚臧否” 的 “陟” 字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它的甲骨文:下面是个 “山”,上面是两只向上的 “脚”。学生一看就喊 “是爬山!”。我再补一句:“对,脚往山上走,就是‘往上走’,所以‘陟’是‘提拔’的意思。那‘降’字呢?” 有学生立刻举手:“脚往山下走!”—— 一个字就是一幅画,记起来比死背释义容易多了。后来有学生自己查 “孝” 的甲骨文,跑来跟我说 “老师,‘孝’是孩子背着老人,怪不得是孝顺的意思”,那一刻我觉得特别值。
板块二:现代文阅读 —— 让学生当 “文本侦探”
学生读现代文,总喜欢 “抓关键词” 凑答案,读不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后来我让他们当 “侦探”,找文本里的 “线索”,反而有了惊喜。
“五色笔” 批注,把想法 “画” 在书上
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五支颜色的笔,规定好用途:红笔圈不认识的词、蓝笔划喜欢的句子、绿笔写 “为什么”(比如 “这里为什么用‘跑’不用‘走’?”)、黑笔写段落大意、橙笔写自己的感受。
有次批改《孔乙己》的作业,看到一个学生用绿笔在 “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 旁边写:“为什么用‘排’?如果用‘拿’或者‘掏’,感觉就不一样了 ——‘排’是不是想让别人看见他有钱?” 后来我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学生讨论得特别热烈,有人说 “是装体面”,有人说 “是怕掌柜看不起他”—— 你看,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比我设计的问题更有穿透力。
找 “矛盾点”,挖文本的 “深意思”
讲《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没先讲 “资本主义的冷酷”,而是问学生:“大家找找,文中有没有前后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父亲对於勒的态度。” 学生很快发现:父亲之前总说 “于勒是全家的希望”,可看到于勒在卖牡蛎,却 “脸色煞白,结结巴巴地说‘我…… 我没钱’”。
我再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希望突然没了,还是有别的原因?” 有个学生说 “是怕于勒拖累他们,之前的希望是因为于勒有钱,现在没钱了,就不想认了”。另一个学生补充:“还有面子,在船上遇到熟人,怕别人知道于勒是他弟弟。”—— 这样一挖,人物的心理和文章的主题,不用我多讲,学生自己就懂了。
板块三:写作 —— 从 “编故事” 到 “写真实”
学生写作文,总爱写 “扶老奶奶过马路”“妈妈冒雨送我去医院”,不是他们没经历过好故事,是不知道怎么把日常小事写生动。
5 分钟 “微写作”,练 “抓细节”
每节课前 5 分钟,我会给一个小题目,让学生写 “短而真” 的句子。比如 “写妈妈早上叫你起床的一个动作”“写教室窗外的一棵树,只写它的叶子”。
有次题目是 “写爷爷的手”,一个学生写:“爷爷的手背上有很多皱纹,像晒干的橘子皮,摸我的头时,指节会硌到我,但很暖。” 还有个学生写:“爷爷剥花生时,指甲缝里会藏着花生皮,不管怎么洗都洗不掉。”—— 这些句子没有华丽的词,但读起来特别打动人,因为是真的。慢慢练下来,学生开始注意身边的小细节,不再编那些假大空的故事。
“素材银行”,让作文有 “米” 下锅
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个活页本,叫 “我的素材银行”,让他们分四个栏目记:“家庭里的小事”“学校里的瞬间”“路上看到的人”“心里的小想法”。不是让他们记 “今天做了什么”,而是记 “今天什么事让你心里一动”。
有个女生在 “家庭” 栏里写:“妈妈今天煮了我爱吃的糖醋排骨,自己却没吃几块,说‘我不爱吃甜的’,但我记得她以前很爱吃。” 后来她写《妈妈的谎言》这篇作文时,就用了这个素材,结尾写 “原来妈妈的‘不爱吃’,是想让我多吃点”,评上了校级优秀作文。还有个男生记 “路上看到的人”:“清洁工阿姨把落叶堆成小堆,怕风吹散,还在旁边放了块小石头。” 后来他写《身边的温暖》,就用了这个细节 —— 素材本就像给学生备了 “米”,写作文时不用再 “饿肚子” 瞎编了。
三、 情感连接:课上课下,都要 “走心”
语文教到最后,其实是教 “人”。有时候一句批语、一篇 “下水文”,比讲十节课都管用。
批语别只写 “优” 或 “阅”,要 “聊聊天”
以前我批作文,总爱写 “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后来发现学生根本不看。现在我会试着在批语里跟他们 “对话”:学生写《我的同桌》,提到 “同桌总帮我捡掉在地上的笔”,我就批 “有这样的同桌好幸福啊,我上学时也有个总帮我捡笔的同桌,现在还想着她”;学生写《第一次做饭》,说 “饭煮糊了,妈妈却吃了两碗”,我就批 “你妈妈的样子,让我想起我第一次做饭时,我妈妈也是这样,明明不好吃,却说‘比外卖香’”。
有次一个学生在批语下面回我:“老师,原来你也煮糊过饭啊!” 下次作文,他写得更认真了 —— 批语不是 “评价”,是 “交流”,走心了,学生才会跟着走心。
写 “下水文”,跟学生 “一起学”
每次布置重要作文,我都会自己写一篇 “下水文”。不是为了 “示范”,是为了让学生知道 “老师也会遇到困难”。
比如写《最难忘的一件事》,我写了自己第一次教书时,紧张到忘词,是学生鼓掌鼓励我。评讲时,我跟学生说:“我写这篇文章时,总怕写不好,改了三次才敢拿出来。你们写作文时,也不用怕改,改得多了,就会越来越好。” 有个学生说:“老师,原来你也会紧张啊!我还以为只有我们会怕写作文呢。”—— 当学生发现 “老师和我一样”,他们就不会再怕 “学不好”,反而会更愿意尝试。
结语:语文是慢功夫,也是暖功夫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教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不是让他们背会多少古诗文,也不是让他们考多少分,而是让他们能从 “春风又绿江南岸” 里,想起自己见过的春天;能从 “举头望明月” 里,想起家里的灯火;能在写作文时,愿意把心里的话好好说出来。
这是个慢功夫,急不得。可能今天讲的《背影》,学生要到自己当了父母,才会真的懂;可能今天练的 “微写作”,学生要到很多年后,才会想起 “原来我以前会观察爷爷的手”。但没关系,我们播下的种子,总会在某个时刻发芽。
而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被滋养 —— 被学生的奇思妙想打动,被文字里的温度温暖。这大概就是语文教学最棒的地方:我们渡学生,学生也在渡我们。
期待交流: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摸爬滚打出来的 “土办法”,肯定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文言文的 “朋友圈” 教学,有时候会控制不好时间;“素材银行”,有些学生刚开始会懒得记。特别想听听各位同仁的好点子 —— 你们是怎么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的?怎么让作文不再 “假大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把语文课堂变得更有意思!
来源:自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