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寻根行 | 黄葛树下看抉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1:21 1

摘要:战争年代,面对敌机狂轰滥炸、敌人拉拢腐蚀,坚守在红岩村的革命前辈如何做到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今天,面对愈发复杂的考验,新时代革命军人又该怎样守住初心信仰、永葆纯洁光荣?

记者探访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感悟共产党人清醒坚定的自律和自觉——

黄葛树下看抉择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马嘉隆

武警重庆总队组织党员在红岩村重温入党誓词。本报特约记者 张永清摄


山城重庆,有个红岩村。

一棵树龄近百年的黄葛树后,延伸出两条小道——向上,通往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向下,通往国民党“国民参政会”大楼。

下山上山两条道。下山,就可以走进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上流社会”;上山,则是清贫曲折、步步荆棘的革命苦旅……

年年叶茂,岁岁枝繁。这棵具有地标意义的黄葛树,见证了前辈的抉择,也启迪着后人的思考——

战争年代,面对敌机狂轰滥炸、敌人拉拢腐蚀,坚守在红岩村的革命前辈如何做到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今天,面对愈发复杂的考验,新时代革命军人又该怎样守住初心信仰、永葆纯洁光荣?

从“不要讲阔气”到“不先吃果实”——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翻开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保存的档案,一段往事跃然眼前——

在南方局,董必武同志长期负责统一战线工作。考虑到打交道的都是锦衣华服的各界名流,有工作人员觉得,我党代表着装不能太寒酸,建议董老置办几件像样的衣服。

董必武却说:“我们共产党人,是要革命,不是要讲阔气,同国民党比,要比革命,比谁是真正为亿万中国人民谋利益,比谁能得到中国劳苦大众的拥护。我们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解放区人民的艰苦生活,想到敌占区人民逃荒要饭的惨景。”

“三比两想”,发人深思。

国难当头之时,正是考验风骨之际。一个重庆城,折射两种人生观——重庆高官富贾“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却自律自省,心忧人民、心系苍生。

“当时,南方局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蜡烛不能放在风口。”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同志介绍,周恩来同志在红岩村工作时,看到一名机要员把蜡烛放在楼梯口,当即提醒:“蜡烛不能放在楼梯口,那里有风,蜡烛燃烧得快,不是浪费吗?”

蜡烛虽小,也是民脂民膏。守住小节,才能知晓大义。

长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曾经参加辛亥革命。面对蒋介石“回到国民党来”的利诱,他严词拒绝:“我加入共产党是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深知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对于这一点,我是不动摇的,决不会二三其德!”

唯自净者可以净人。在老一辈革命家的示范带动下,纵使白色恐怖和各种诱惑交织,南方局机关所属人员始终坚守气节。

战争年代如此,革命胜利了又当如何?在重庆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记者看到了一则告示——1949年,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1950年1月8日,邓小平同志向部队发出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克服一切享乐腐蚀思想。

曾经千里跃进大别山,吃尽千辛万苦的刘邓大军,终于在“天府之国”落脚,一些团以上领导享受“胜利果实”的思想苗头悄然滋生,不愿驻扎乡村,不愿到小城市,不愿住没电灯的房子……

“打天下”流血牺牲要冲锋在前,“坐天下”却不能先吃胜利果实。“各高级首长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尤大。”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带动下,领导干部不设私人公馆,房子挤着住,集体办伙食,严禁铺张浪费……

“如果几级领导同志严格律己,办到了这一点,就一定会使风气一新,也才有资格去领导克服一切享乐腐蚀思想,领导全党全军向前看、向前进。”当年邓小平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

身先,方能立信。前段时间,武警重庆总队组织两级政治机关开展“政治工作好传统、政治干部好样子”讨论辨析,向全体政治干部发出倡议:从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立起政治干部好样子,对照标准反躬自省,率先垂范徙木立信。

在该总队某部采访时,记者发现一个细节——领导干部不吃小灶,一律吃大食堂,打饭和干部战士一起排队,来得晚的排在最后。该部政委告诉记者:“不能小看这些事。中央的八项规定、军委的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都是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入手。我们只有时刻严格自律,才能为身后的战友做榜样。”

一级做给一级看,才有一级带着一级干。前不久,某执勤支队上等兵徐达、董国涛在执行任务中,面对金钱诱惑不为所动,第一时间报告。他们说:“不是自己的,一点也不能拿。”

从“敞开防空洞”到“整治小洋楼”——

牢记宗旨,才能始终保持本色

那棵黄葛树,当年是重庆大有农场主人饶国模种植的。

“日本飞机轰炸的时候,我们都去红岩村的防空洞。”据饶国模的女儿回忆,她们一家本来离国民参政会的防空洞更近,那边的防空洞粉刷得好,还有电灯。面对许多国民党要员家属的邀请,母亲却摆手婉拒,然后带她赶往红岩的防空洞。

走访红岩村,许多曾住在这里的老人,总是回忆起当年的场景——

自1938年起,日本对重庆实施了长达5年多的“大轰炸”。每当尖锐的防空警报声响起,附近的乡亲们总会扶老携幼奔向红岩,与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挤在狭窄的防空洞里,紧紧相依,休戚与共。

受地形限制,红岩的防空洞并不宽敞。由于附近的群众也会来此避难,本就狭窄的防空洞更加拥挤,空气十分浑浊。不久,办事处出现了抱怨的声音……

“我们的防空洞,应该随时都为人民群众开着。”周恩来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抱怨,看似是对艰苦环境的不适,实则是“为民意识”的淡薄,便及时对大家进行教育和纠偏。此后,每当敌机来袭,八路军办事处的官兵都主动招呼群众进防空洞,还不顾个人安危,搀扶一些行走不便的群众进入避险。

带队在此执勤的武警某支队领导对记者说:“观操守在利害时。生死关头,能不能把有限的生存空间与人民群众共享,考验的正是我们的人民立场是否坚定。”

重庆的防空洞,连着延安的土窑洞。

1945年8月,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一书在渝出版。几天内,初印的2万册就被抢购一空,成为大后方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其中,黄炎培首次公开披露了他在延安窑洞中与毛泽东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窑洞对”。

“窑洞对”,不仅驱散了胜利前夕山城的迷雾,更如明镜高悬于历史长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时时自警自省的镜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1952年秋,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看到一份反映材料:驻重庆北碚某部政委和第一副部长,为自己盖了讲究的小洋楼,严重脱离群众。当时百废待兴,部队连急需的营房、仓库、医院都没有全部建起来……实地查看后,贺龙果断对住洋楼的两个干部进行了降级处理。

“思想一旦松动,政治立场往往会跟着偏移。是始终扎根官兵、立足群众,还是渐渐远离基层、追求特殊?”防空洞旧址前,正在进行政治整训的第77集团军某旅领导坦言,政治信仰不是空话,而要成为体现在危急关头和日常点滴中的每一次自觉行动,要在关键时刻像先辈一样,和群众在一起,把人民放心上!

前不久,该旅野外驻训,驻地突发洪水,官兵连夜帮助陷入泥沙的车辆脱险,蹚着齐腰深的泥水背出被困老人……“危难时刻伸援手,恩情铭记永不忘”,地方群众专程送来锦旗。

从“生日作检讨”到“点滴灌注法”——

依靠学习,给思想擦亮眼睛

初秋,阳光透过黄葛树的枝叶,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的石阶上洒下斑驳光影。

拾级而上,讲解声传来——全军优秀政治教员罗松正举着手机,为屏幕那头的官兵直播“云课”。

记者跟着罗松行至二楼的“红岩图书馆”,只见他将镜头对准墙上的“太忙就挤,不懂就钻”8个字,讲起了这样一段故事——

“当年就是在这里,周恩来同志勉励大家挤出时间、钻研真理。”罗松慢慢推移镜头:整风时期,周恩来发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号召,规定周四为“党日”或学习日。每逢这天,他要求所有在渝公开机关中层以上领导、《新华日报》编委以上干部以及曾家岩的干部都要到这里集中学习。

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组织南方局机关干部召开整风学习会议。这天,会议室里座无虚席,窗外春雨淅沥。轮到周恩来发言时,他对自身功绩一笔带过,却一一历数缺点:“理论修养不够,有些事务主义的作风……”

“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负责南方局组织工作的钱瑛在《党风不良的表现》一文中,批评了当时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党风不良表现:“他们受不得拘束,过不惯集体生活,随随便便,任情任性,说话不负责任,行动不顾环境。感情至上,个人第一……”

“支部要管,不要失职,要敢管老革命,老革命也要服从支部领导。”当时,周恩来发现个别老同志存在一些问题苗头,而一些负责机关党支部领导工作的年轻同志碍于情面疏于教育管理,立即严肃指出。

政治上的坚定源自理论上的清醒,无论是谁都不能放松学习改造。正如邓小平曾指出的那样:“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

日月轮转,江水东流。时至今日,意识形态的交锋、名利场上的诱惑、浮躁之风的侵蚀,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每名官兵的精神防线。为把学习教育融入碎片时间,武警重庆总队摸索出一套“点滴灌注法”:任务间隙、课间休息,甚至饭后10分钟,都可以组织一场“红色微课”。

“学习就像给思想擦亮眼睛。只有勤学勤思,清扫思想灰尘,才能练就百毒不侵的金刚不坏之身。”记者走进该总队船艇支队时,二级警士长王建正在分享学习心得。

永葆纯洁光荣,就要时时拂拭思想的灯盏。从红岩村的图书馆到嘉陵江上的巡逻艇,变化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学习改造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

“当官不做发财梦,从军报国志不偏……”讨论结束,大家唱起自己编创的《“五戒”歌》,嘹亮的歌声伴着江涛飘向远方。

(采访得到朱绍生、张永清、李昭治、王瑞安等大力支持)

记者手记

用心审视“两条道”

采访结束时,记者再次来到红岩村的黄葛树下,凝望上山下山两条道。

两条道,形象而深刻,犹如人生的抉择。抚今追昔,记者耳边响起习主席的告诫:“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

漫漫人生路,“两条道”的抉择何其多?“刺破阴霾而不染尘,照亮人心而不自耀”。中共中央南方局这盏“雾都明灯”所照亮的,是共产党人始终纯洁如初的操守风骨,启示踏上强国强军新征程的我们:思想防线溃于蚁穴,政治变质始于小节。面对种种考验和诱惑,我们必须永远点亮心中的灯,走好脚下的路。

来源:中国军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