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中国第三批次055型万吨驱逐舰在阅兵式上亮相,一款编号为LY-1的舰载激光武器系统首次公开登场。这款口径高达1米、功率超过300千瓦的激光炮,不仅刷新了世界对激光武器的认知,更让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海军一时间陷入沉默。
9月3日,中国第三批次055型万吨驱逐舰在阅兵式上亮相,一款编号为LY-1的舰载激光武器系统首次公开登场。这款口径高达1米、功率超过300千瓦的激光炮,不仅刷新了世界对激光武器的认知,更让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海军一时间陷入沉默。
就在不到一年之前,美国最先进的HELIOS激光系统才刚刚完成测试,,中美在同级舰载激光武器的功率差距达到了5倍,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较量。为什么美国起跑比中国早几十年,现在却被远远甩在身后?中国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实现舰载激光武器的实战部署?
答案,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实验、封存、试验场、出口合同与实战击落的背后。1960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束激光,从那时起,美军就开始幻想用光束改变战争规则。
1975年,美国空军在一架改装的NKC-135飞机上测试激光击落导弹的可行性,效果不错,于是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激光军备计划。到1996年,美国正式启动空基激光(ABL)项目,目标是用兆瓦级激光击毁400公里外的弹道导弹。
美军为这个项目斥资超过100亿美元,最后把激光器装进了一架波音747-400F货机上,可惜激光输出功率始终达不到要求,飞行时还得冒着进入敌区的风险。
2010年测试击落了两枚导弹,但距离太短、作战环境太理想,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彻底叫停项目,这架飞机也被拖进了“飞机坟场”。就在美国激光项目陷入停滞的同时,中国的激光研究悄悄走出了实验室。
早在1964年,中国就将激光武器列为重点项目,启动了“6403工程”,组建了专门研究机构,并开始攻关大功率激光器。虽然早期试验因为散热问题一度被中止,但整个技术体系并未停滞,反而通过“863计划”不断积累成果。
1993年,中国大连化物所研制出化学氧碘激光器,成功击中140米外目标。在那之后,中国的激光技术逐步实现从原理验证到实用化的跨越。
2014年,中国推出“低空卫士”固体战术激光武器,功率为10千瓦,在一次测试中击落30多架无人机,震惊业界。紧接着,“沉默猎手”车载激光系统横空出世,具备30千瓦功率,能在800米内烧穿5层钢板,1000米距离烧穿5毫米钢板,拦截无人机射程更是达到了4公里。
这些系统并不是只供展示——它们被出口到了沙特,投入了真正的战场。2022年,沙特在一次实战中用“沉默猎手”击落了13架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并且拦截成本不到一美元。
这在全球军火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相比之下,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动辄几十万美元一发,性价比完全无法相比。
美国人坐不住了。2014年,美国海军在“庞塞”号舰上部署了33千瓦的LaWS激光武器系统,勉强能击落靠近的小艇和无人机。2020年“波特兰”号上试验了105千瓦的样机,但耗电高达25兆瓦,即使是“伯克级”驱逐舰也难以承载。
伯克级舰艇的总发电能力不过75兆瓦,其中大部分还要供给相控阵雷达,一旦激光器全功率启动,其他核心作战系统将不得不停机。这等于要在战斗中“关掉眼睛”去开火,这种操作根本没法接受。
反观中国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从设计之初就为未来高能武器预留了8兆瓦的电力冗余,这使得LY-1激光炮可以无缝集成。在2025年阅兵式上,LY-1正式亮相,功率超过300千瓦,射程可达15公里,能在5秒内熔毁3马赫速度导弹的导引头。
激光武器每次发射的成本只有几元人民币,远低于传统防空导弹。红旗-10一发近百万,用激光几块钱就解决问题,哪个更划算一目了然。
美国的HELIOS系统虽然也在推进,2024年测试击落了一架无人机,但功率只有60千瓦,要升级到150千瓦还遥遥无期。美军在2025年预算中投入了11亿美元发展高能激光,但要解决的是一整套平台、能源、散热、控制、聚焦的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在多个关键节点上已经实现突破。在光纤合成、热隔离、晶体材料、光束控制、冷却系统上,中国的技术路线更贴近实战需求,体积更小、发热更低、效率更高。同样300千瓦的系统,中国只用美国三分之二的体积就能搞定。
在地面系统方面,中国也没有落下。2018年珠海航展,中国公开展示了CS/0W2型激光武器、OP6激光对抗系统、LW30激光车载系统等多款型号。这些系统不仅能拦截低空慢速无人机,还能干扰敌方的制导系统,实现软硬兼施的多维打击。
沙特军方在使用这些中国激光系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曾投入巨资采购美国和欧洲的导弹系统,但对胡塞武装的低空无人机毫无作用。激光武器不仅精准、反应快、无后坐力,还不受弹药限制,只要有电就能不断开火。
美国也并非没有努力。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雷神公司开发了“神剑”和GBAD系统,后者在JLTV战术车辆上搭载25~30千瓦激光器,理论上也能拦截无人机。但这些项目推进缓慢,本该2020年列装,到了2025年还没影子。
激光武器的核心不在于有没有技术原型,而是能否实战部署,能否解决能源与散热问题,能否在各种复杂作战环境中持续高效运行。在这些方面,中国显然已经迈过门槛,而美国还在反复调整方案。
如今,中国激光武器已形成从10千瓦到300千瓦的完整体系,适用于地面、舰载、车载、固定平台等多种场景。从“低空卫士”到“沉默猎手”,再到LY-1激光舰炮,每一代产品都在实战中检验、优化、升级。
美国曾是激光武器的领头羊,如今却被中国在多个方向超越。不是美国不行,而是中国太快,而且方向选得太对。未来的战场早已不是炮弹与导弹的独角戏,而是光与电的较量。激光武器的效率、成本、反应速度、隐蔽性,已成为衡量武器系统先进性的核心指标。
现在的差距,不再是起跑线上的谁先谁后,而是路线选对了没有。美国用几十亿美元换来几次试验,中国用几千万元就换来了实战经验。未来谁能掌握激光制导的主动权,已经越来越清晰。
来源:知鉴明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