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12岁男孩因手机跳楼:家长别再“假装陪孩子”真的会害了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05:49 1

摘要:今天刷到条新闻,心一下子揪紧了——广西南宁,一名12岁男孩因沉迷游戏,手机被家长没收后,一时想不开爬上天台纵身跳下,不幸当场身亡。这事儿看得人又痛又气,手机本是便捷的通讯工具,怎么到了孩子这儿,就成了能夺走性命的“隐患”?说到底,不是手机太可怕,而是我们没看透

今天刷到条新闻,心一下子揪紧了——广西南宁,一名12岁男孩因沉迷游戏,手机被家长没收后,一时想不开爬上天台纵身跳下,不幸当场身亡。这事儿看得人又痛又气,手机本是便捷的通讯工具,怎么到了孩子这儿,就成了能夺走性命的“隐患”?说到底,不是手机太可怕,而是我们没看透:孩子沉迷的从来不是手机,而是被家长忽略的陪伴与关注。

别觉得“孩子为手机跳楼”只是少数极端情况,近年来类似事件屡见不鲜。据我国首份《儿童安全研究报告》(来源:中国儿童中心)显示,3-6岁幼儿手机接触率高达91%,9-10岁儿童的手机使用行为已与成人相差无几——刷短视频、打手游、用社交软件,操作熟练程度远超家长想象。

有人说手机是当代“精神鸦片”,对自制力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这话并非夸张。轻则情绪失控,重则危及生命。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东揭阳曾发生一起校园事件:一名男生上课偷偷玩手机,被老师发现没收后,当场冲出教室翻越走廊围栏欲跳楼,幸好被老师和同学及时拉住,才避免了悲剧。

无独有偶,《华西都市报》也曾报道,四川南充一名少年因整日沉迷手机游戏,被父亲批评并没收手机后,竟冲进厨房拿起水果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威胁父亲归还手机。成年人或许觉得这种逻辑离谱,但孩子的自制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尚未发育完全,手机被收对他们而言如同“天塌下来”,极易做出极端行为。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沉迷手机顶多导致成绩下滑,实则不然,长时间使用手机对孩子身体的伤害,远比想象中更严重。

先说颈椎健康,据《扬子晚报》报道,江苏一名9岁男孩因频繁喊“脖子酸、手指麻”,被家长带到医院检查,CT结果显示其颈椎已变成“一条直线”——要知道,正常人颈椎有自然前曲弧度,而这名男孩因长期低头玩手机,颈椎发育严重变形。有研究数据显示(来源: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成年人低头看手机时,颈椎需额外承受27公斤压力,相当于脖子上坐了一名六七岁儿童,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颈椎,根本扛不住这种“摧残”。

再看视力影响,浙江省眼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曾做过专项调研:儿童连续使用20分钟平板电脑,视力平均下降41.7度;连续使用20分钟手机,视力平均下降43.8度。如今中小学里“小眼镜”越来越多,除了学业压力,手机堪称“主要推手”之一。

更不容忽视的是心理影响,据《健康时报》报道,有孩子因家长禁止玩游戏,竟拿菜刀割手腕;还有孩子因长期沉迷手机,不愿与同龄人交往,最终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这些伤害不会立刻显现,但长期积累下来,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将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想起亲戚家的孩子,曾是众人眼中的“学霸”——从小学到初中,成绩稳居年级前10,家长几乎不用操心学业。可高二那年,他被同学带动迷上手机游戏后,整个人彻底变了:上课走神、作业不交,放学回家就关在房间打游戏,无论谁劝说都不听。

去年高考成绩公布,这个曾经的学霸只考了380多分,连专科线都没达到。好好的孩子为何变成这样?罪魁祸首不是手机,也不是游戏,而是能带来“短期快感”的“垃圾快乐”。

心理学家亚当·阿尔特在《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中提到:“游戏、八卦、直播等娱乐产品,如同精神麻醉剂,极易让人上瘾。”孩子一旦尝到“垃圾快乐”的甜头——打一把游戏赢了就开心,刷一条短视频笑了就满足,便很难再沉下心做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比如读书、学习。

美国教育机构曾做过一项跟踪调研(来源:美国教育协会期刊):选取100名儿童分为两组,50名完全不接触手机,50名沉迷手机。10年后结果显示,沉迷手机的50人中仅2人考上大学,而不接触手机的50人全部考入大学,其中16人获得全额奖学金。这足以说明,让孩子沉迷“垃圾快乐”,是毁掉他们最快的方式。

有人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但技术本身并无过错,真正伤害孩子的,是冷漠的亲子关系和错误的教育方式。

《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调查报告》(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显示,7.2%的家长每天使用手机上网超6小时,40.9%的家长每天使用1-3小时;更值得关注的是,17.8%的家长在陪伴孩子时“经常看手机”,51.8%的家长“偶尔看手机”——说白了,就是“人在孩子身边,心在手机里”。

此前一则公益短片中,一名男孩对着台下哭诉:“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想让他们陪我说话,他们在玩手机;我想让他们陪我出门,他们还是在玩手机!”他的话刚说完,台下不少孩子跟着抹眼泪,显然是感同身受。

多少家庭都是如此:父母抱着手机刷得入迷,孩子在一旁孤零零玩玩具、看电视,没人听他分享校园趣事,没人陪他解决小烦恼。时间久了,孩子会觉得“爸妈更喜欢手机,不喜欢我”,只能转向手机寻找存在感——打游戏有人组队,刷视频有人点赞,这比在家被忽视“热闹”多了。这种“陪而不伴、教而不养”,才是对孩子最不负责任的做法。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切实加强手机管理,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但在网络时代,让孩子完全不碰手机并不现实,关键在于“科学引导”,用陪伴帮孩子找到比手机更有意义的事。

第一,家长先“戒瘾”,做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若自己整天抱着手机不放,又怎能要求孩子不沉迷?不妨和孩子“约法三章”:比如“吃饭时间全家不看手机”“晚上7点后家长不刷短视频”,自己先做到,孩子才会跟着学。我邻居家就是如此,之前夫妻俩下班就刷手机,孩子也跟着沉迷,后来改成每晚陪孩子看书、下棋,不到一个月,孩子主动说“手机没意思,不如和爸妈下棋好玩”。

第二,陪伴要“走心”,拒绝“走过场”

很多家长说“我天天陪孩子”,但陪伴质量究竟如何?是孩子在一旁玩,你在旁边刷手机,还是放下手机陪他搭积木、聊校园生活?高质量陪伴不用太长,每天半小时就够:陪孩子读一本绘本、听他讲一件校园趣事,或是一起做手工。孩子感受到关注,自然不会依赖手机找安慰。

第三,用阅读替代手机,给孩子“长期快乐”

手机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但一本好书能影响孩子一生。家长可以多带孩子逛书店、选书:根据年龄选绘本、童话或科普读物,每天固定15-20分钟亲子阅读。我同事的女儿以前总爱刷短视频,后来同事每晚陪她读《哈利波特》,现在孩子不仅不沉迷手机,还成了“小书虫”,作文水平也大幅提升。

第四,多带孩子户外运动,用兴趣“戒瘾”

爱运动的孩子很少沉迷手机,因为运动能带来真实的成就感——学会骑自行车、踢进一个球,这种快乐比游戏胜利更实在。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公园跑步、打球、放风筝,或是报一个他感兴趣的运动班,比如游泳、跆拳道。孩子有了喜欢的事做,根本没时间想手机,生活也会更充实。

最后想和家长们说句心里话: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电子保姆”。别等悲剧发生才后悔,别让孩子觉得“手机比我重要”。多陪孩子聊聊天,多带他看看真实世界的阳光与花草,比没收手机、责骂孩子管用一万倍。

就像儿歌《手机手机我问你》里唱的:“手机手机我问你,为何你比我还亲?爸妈低头看手机,忘了宝宝在哭泣……”别让孩子的眼泪,换不来你的一次抬头。

来源:沙漠勇敢穿风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