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李嘉图】,资深媒体人,新会柑农家庭背景,坚持一线调研,守住传统底线,热衷于新会陈皮收藏及调查研究。原创不易,谢绝剽窃。如对新会陈皮感兴趣或者提供其他任何资讯,都可留言评论交流。
作者【李嘉图】,资深媒体人,新会柑农家庭背景,坚持一线调研,守住传统底线,热衷于新会陈皮收藏及调查研究。原创不易,谢绝剽窃。如对新会陈皮感兴趣或者提供其他任何资讯,都可留言评论交流。
老李本以为“99元三斤”已经是网上卖假新会皮的天花板,结果最近读者发老李一个“99元十斤”的“新会陈皮”的广告,直接把老李的三观震碎。
此前,遇到那些吐槽新会陈皮价格贵的读者,老李就会拿出“99元三斤”的拼夕夕版“老陈皮”跟开读者玩笑,结果最近一位读者给老李发了一个朋友圈广告视频,直接刷新了老李对陈皮价格的认知,直言别人家玩营销套路,而这个商家在“玩命”。
读者发来在朋友圈上看到陈皮广告
爆料的读者是“老皮友”,平时喜欢看看茶叶和陈皮的直播,也在线上买过不少的茶叶和陈皮,但这次看着“”99元8罐再送2大袋装再加精美茶具”的广告,实在忍不住拍了一单。“买之前我就知道这120%是假的新会皮,但出于好奇心我还是买了,因为有7天无理由退货嘛,所以也无所谓了。”在收到货后,这位读者朋友说这个陈皮不是茶枝柑皮,而是椪柑皮之类通过烘干制作的,泡水后味道非常酸,应该是“九制工艺”后的“熟陈皮”级别。
收到货后,读者发现是椪柑皮之类的干果皮,而非新会柑皮
“我问客服为什么这么便宜,客服说是新会柑农自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所以批发价出售的。但我问她去年(2024年)新会地区三线新的皮也要100多元一斤,为什么你二十年老皮还是梅江皮这么便宜时,她就没有直面回答,而是说不满意可以试吃一片后退货即可。”读者说,客服从来没说自己是“新会陈皮”,有意识地回避当前“新会陈皮”的使用规则,这样也避免了相关法规的监管。
点击广告进入的某东商城页面,老李发现其商品中的差评不少,其中以“货不对板”居多
在讨论能不能喝的同时,我们一并说一下这款“老陈皮”的真实性。
第一,从价格上看,平均9.9元一斤的陈皮,可谓是连一个“玻璃罐”的成本也只能勉强维持,如果算上物流等,这一定是亏的;再看新会梅江村产区的茶枝柑,2024年最便宜的驳枝柑也在20元左右一斤,折合当年新晒的干果皮约400元至500元一斤(如是梅江村塞口围的茶枝柑价格再高30%左右),因此价格也不可能是真实的“梅江皮”。
99元“八大份”的二十年梅江老陈皮
第二,即使是椪柑皮(沃柑皮),也是有成本的,即开皮的工费、烘干的电费、设备费用等等,在几年前老李曾多次调研“非新会产区”的其他陈皮产业行情,除了果汁厂的边角料烘干后做的陈皮(成本只需要几毛一斤),其他整个完整果皮的陈皮,成本也要10元以上一斤(干皮),因此99元十斤的陈皮,肯定是赔本的经营。
第三,这些所谓的“陈皮”在传统陈皮的定义上,并不算“陈皮”,只能算是干果皮,因为其没有经过“陈化”等制作工艺,只是以极低成本来进行“加湿”和“烘干”等操作,这样的干果皮,也是被广泛应用到餐饮等行业,作为柑橘皮调味之用。
第四,综合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以上的“老陈皮”,从年份、工艺、产地上看,几乎是100%可以肯定是造假的,但作为干果皮,如果是来源正规的柑橘皮,没有农药残留等,也通过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是可以食用的,作为一种含有“果酸”调味品使用,也未尝不可;反之,如果上述渠道销售陈皮,都没有取得合格的食品安全认证,那么就是不能食用的东西,甚至销售商家也有涉嫌违法的风险。
99元十斤的老陈皮,与上图中的“椪柑皮”非常相似
有从事电商运营多年的读者小王告诉老李,如“新会陈皮”这类有地理标志授权(核心资质)的产品,商家销售时不能随意打上“新会陈皮”这几个字,“现在新会陈皮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名称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保护,如果商家要使用,就必须先获得“新会陈皮”地理标志授权,即需向新会区农业农村局或新会陈皮行业协会申请授权,提交证明材料,经审核后才能使用。”小王说。对此,老李也查询到自2022年起,新会当地的市监部门已查处多起网店滥用“新会陈皮”名称的案例,罚款金额高达货值金额数倍。
商品详情页出现“新会陈皮”字样,但没有相关授权材料证明,因此已形成侵权事实
在这个条例上,我们再看那个99元十斤的“二十年”梅江老陈皮的宣传,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整个广告没出现完整的“新会陈皮”字样,只有“新会老人自家老陈皮”作为对消费者的心理暗示,至于是不是新会陈皮,消费者自己品。至于这种“擦边式广告”是否会形成虚假宣传广告呢?应该交由监管部门核定,老李暂时无法判断。
广告中没出现“新会陈皮”等字眼
而广告中说到的“选用梅江大红柑皮”,因为“梅江”新会陈皮的地域产区中属于最核心的地段,并在业内已经形成一定的认知度,广告使用上述字眼,再加上商品详情页面中明示了“新会陈皮”等字样,即可以让消费者产生这款陈皮是产自“新会的梅江村”产区,即新会陈皮的梅江皮。
于是问题来了,是不是广告中不使用“新会陈皮”字样,就可以在商品销售过程中为所欲为且不受监管呢?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和新会陈皮的品牌自身。
99元“8大份”(约5千克)的老陈皮
经济形势欠佳时,货品质量是否必然随之降低?老李认为,这一现象背后存在以下几方面缘由。
其一,市场需求萎缩,商家竞争加剧。当市场行情低迷,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显著下降,新会陈皮的销量亦会受到波及。为了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分得一杯羹,部分商家不惜采取降价策略。而降价往往是以降低成本为前提,用“假皮”替代正宗新会陈皮,成本将大幅降低。如此一来,商家便能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
经过化学颜色处理的陈皮(颜色发黑的)不能食用
其二,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高,易受低价诱惑。在市场不景气的时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为谨慎,对价格的敏感度也会相应提升。许多消费者在选购新会陈皮时,往往优先考虑价格低廉的产品,而对产品的质量和真伪有所忽视。部分商家正是洞悉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推出大量低价“假皮”以迎合市场需求,进而获取利润。
其三,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市场行情不佳时,监管部门面临的监管压力也会随之增大,监管资源可能相对紧张。一些商家便趁机钻监管的漏洞,从事“假皮”销售活动。而且,由于市场低迷,对“假皮”的打击力度可能会有所削弱,违法成本降低,这无疑助长了不法商家的嚣张气焰。
其四,涉及唯利是图与诚信之间的抉择。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诚信是商家立足的根本。然而,部分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失了诚信意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冒险销售“假皮”。他们认为,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只要能够盈利,采取何种手段皆可。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整个新会陈皮市场的正常秩序。
来源:新会陈皮调研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