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往果树下闲置的土地里,如今挺立着一排排节水抗旱稻,它们与果树错落有致,形成“树上果、树下稻”的双层农业景观。这不仅是视觉上的创新,更藏着山区农业增产增效的生态密码。
柑橘树正茂,稻穗初扬花。走进道真自治县河口镇梅江村的果园,一幅“果稻共生”的画卷正缓缓展开——
以往果树下闲置的土地里,如今挺立着一排排节水抗旱稻,它们与果树错落有致,形成“树上果、树下稻”的双层农业景观。这不仅是视觉上的创新,更藏着山区农业增产增效的生态密码。
记者到访时,柑橘树尚在挂果成长期,而树下的节水抗旱稻已进入抽穗扬花期,株高约80厘米,与果树形成恰到好处的立体搭配。
“以前种果树很单一,树下要么闲置,要么种点红薯或者大豆,效益有限。”驻村干部杨杰说,“现在推广节水抗旱稻,一下子把空间用活了!”
这种被称为“旱优73”的节水抗旱稻品种,需水不多,却产量可观,预计亩产可达1400斤。更令人惊喜的是,它还能抑制杂草,实现生态种植。
道真自治县地处山区,水资源匮乏制约着传统水稻种植的发展。“我们这个地方水源匮乏,加上劳动力外出务工,传统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在下降。”河口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姚正治指出了当地农业面临的双重困境。
节水抗旱稻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它不需要水田插秧,节省了大量劳动力,让留守村里的老人和妇女都能轻松管理。
2023年,河口镇开始尝试发展节水抗旱稻,最初只有三分试验田,如今已发展到400多亩,其中梅江村就有260亩,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
而在果园里套种稻谷,今年则是首次。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套种模式不仅实现了空间高效利用,更创造出一种“互促共生”的生态小循环。
姚正治解释了其中的奥秘:“旱稻的根系能固土保墒,减少果园水土流失;而柑橘树遮阴,又为水稻提供适度的温湿度,降低了高温干旱对水稻的影响。”
果与稻在高度和根系分布上天然错位,形成了和谐的共生关系。水果和水稻的养分还能相互促进,实现了真正的生态种植。
据悉,这种模式在果园尚未投产的前期,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收获和经济效益,让果园“空窗期”不再空闲。
节水抗旱稻的推广是道真自治县响应“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该项目由贵州省水稻产业体系遵义综合试验站、道真自治县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服务中心粮烟产业服务站、河口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联合实施。
为保障种植成效,河口镇还组建了农技专家团队,开展蹲点指导服务。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全程跟踪,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在种植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们很及时地就来指导。”节水抗旱稻种植户张文辽表示,专业的技术服务让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当前,进入抽穗扬花期的节水抗旱稻长势良好,预计9月下旬可陆续收割。金黄的稻穗即将化作农户粮仓里的沉甸甸收获。
姚正治表示,未来还要大力推广这种模式,“一是增加旱稻面积,二是带动果园发展。”随着当地低效果园和新增果园的增多,这种套种模式将大有可为。
柑橘树下这片“会呼吸的土地”,正用效益证明:山区农业也能走出一条“一地多收、生态高效”的新路子。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