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人拍视频,有的人写文章,有的人靠直播互动来表达观点。要说网络上比较有争议又有代表性的人物,司马南和户晨风算是典型。两个人都曾经有过不少粉丝,也都打着“爱国”的旗号,但他们在表达方式、观点内容、个人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别。那问题来了:到底谁更爱国?
这几年,互联网上关于“爱国”的声音特别多。
有的人拍视频,有的人写文章,有的人靠直播互动来表达观点。要说网络上比较有争议又有代表性的人物,司马南和户晨风算是典型。两个人都曾经有过不少粉丝,也都打着“爱国”的旗号,但他们在表达方式、观点内容、个人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别。那问题来了:到底谁更爱国?
先说司马南。
他算是比较早期的公共知识分子转型成网络意见领袖的人。很早就以“敢说”出名,专门批判过一些社会热点,比如房地产、转基因、某些企业问题等等。到了这几年,他更是直接把“批美”、“挺中”作为主要内容,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掷地有声地说一些让人觉得很振奋的话。
司马南的粉丝群体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喜欢听他“针砭时弊”。但与此同时,他的批评方式也显得比较单一,就是一味把美国骂得很差,然后再强调中国的优势。有人说这叫“旗帜鲜明”,也有人说这是“单向度爱国”。
再看户晨风。
这个人明显更年轻一些,他的风格更接近网络化。经常用调侃、讽刺、夸张的方式来表达观点。他喜欢和人现场连麦,让人现场提问,他现场回应。他不像司马南一样说一些较为高大上的观点,他经常是说一些贴近老百姓生活实际的事情。比如,手机买苹果,电车开特斯拉,去山姆超市购物。相比司马南,户晨风更“生活娱乐化”,少了点沉稳,却多了点网感。
光从表面看,两个人都打着“爱国”的旗号。司马南更像是“严肃爱国”,户晨风则是“娱乐爱国”。但如果我们冷静一点,不能光看他们说得有多激烈,还得看他们的观点是否真正有助于国家。
司马南的问题在于:
他经常“全盘否定”西方,尤其是美国。任何美国的政策、制度、科技成果,他几乎都能找到负面解读。但问题是,一个真正爱国的人,应该是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也敢承认别人的长处。因为只有承认差距,才能推动进步。如果总是“一边倒”地骂别人,把世界简化成黑白两面,那最后容易误导民众,甚至让大家产生一种“我们不用努力,别人都快垮了”的错觉。这种“情绪化爱国”,未必是对国家有利的。
户晨风的问题在于:
他有时候过于依赖情绪化表演。视频里喊得激动,台词写得很燃,但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他的粉丝很多是年轻人,容易被带节奏。久而久之,大家把“喊口号”当成了“爱国”,而不是去真正关心国家的长远发展。爱国不是表演,也不是段子。一个人要真爱国,至少要建立在真实、理性和长远的基础上。否则,喊得再响,最后也只是“情绪出口”。
说到这里,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司马南还是户晨风谁更爱国的问题,而在于首先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
真正的爱国,不是喊口号。爱国有三个层次:
理性认知。
爱国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清楚地看到国家的优点和缺点。比如承认国家在基础设施、制造业上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在科研原创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短板。如果连差距都不敢面对,那就是自欺欺人。
建设行动。
爱国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脚踏实地做事。无论是科研人员攻克难题,还是工人认真工作,还是普通人遵守规则,这些都是爱国的体现。相比之下,在网上喊一万句口号,不如在现实生活里认真做好一件小事。
包容视野。
真正的爱国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排外的。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不是丢脸,承认别人厉害并不是不爱国。反而,能虚心学习、敢于改进,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
如果按照这三个标准来看,司马南有优点,也有局限。他的“批判”能激发部分人的爱国热情,但长期过度依赖仇视西方作为话题,就容易变成片面甚至极端。户晨风则更多是把爱国当成一种“表演资本”,在情绪上拉动年轻人,却缺少真正的思考和深度。
所以说,两个人都不能算是爱国。他们更像是“爱国情绪的放大器”。观众看他们的视频,确实会热血一阵子,但这种热血能不能转化为理性思考和实际行动,就是另一码事了。
要论真正的爱国,两个人其实都还差一截。
真正的爱国,不是靠网络红人的口号,而是靠每个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正视问题、能学习别人、能为国家进步做点实际事,这才是真正的爱国。否则,不管喊得多响,终究只是表面的热闹。
来源:李昕言娱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