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有如在大海中失去了舵手的小舟,有如双目失明的孩提,东碰西撞,不知所从。当目前伟大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之际,我们却似入于铜墙铁壁中,四面不通声息,长期闷在鼓中,总听不到各处革命凯歌之声。当然实际情况并不止此。自从与上级机关中断了联系之后,我们在工作上还不断的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
九十多年前,抗日斗争的烽火从这里燃起。
有一支英雄的部队,孤悬敌后,浴血十四载。
有一群钢铁的战士,爬冰卧雪,誓死护家国。
他们,用生命写就了东北抗联精神: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Am738长春fm91.6
吉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
《好好学习》特别策划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节目
《永不忘却的胜利》之《风雪铸丰碑》
邀您开启一场重温抗日历史,感悟抗联精神的思政之旅。
主持人艳佳(左)采访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孙太志(右)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
“我们有如在大海中失去了舵手的小舟,有如双目失明的孩提,东碰西撞,不知所从。当目前伟大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之际,我们却似入于铜墙铁壁中,四面不通声息,长期闷在鼓中,总听不到各处革命凯歌之声。当然实际情况并不止此。自从与上级机关中断了联系之后,我们在工作上还不断的遭到不可想象的重大损失。我们终日所希望的,就是不要再度长期中断了联络。”
————1940年4月魏拯民写给中共代表团的报告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孙太志:
“自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以后,东北抗联就与党中央彻底失去了联系,整整失联了11年之久。为了寻找党中央,当时抗联各部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以杨靖宇为例,他在1936年一年之中就派遣部队进行了两次西征。杨靖宇在1936年初得到了日伪的报纸,从报纸当中得知,陕北的中央红军在进行东征(从陕北往山西热河一带)。他认为把队伍放出去进行西征,就可以与中央红军接上头。两次西征都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却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没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这时期党中央与东北抗联分别派遣交通员去寻找对方,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取得联系。
在东北抗联的基本部队当中,一直奉行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也就是把支部建在连上,保持着党组织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所以即便与上级党组织长期失联,但抗联队伍能够一直坚决执行党中央既定的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即便面临千难万险也不会动摇退缩。”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孙太志: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从未改变,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东北四省(黑、吉、辽及热河)党员和团员的总数加在一起只有2000人,而且要钱没钱,要枪没枪,主要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但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从全国各地选派优秀的干部来到东北,白手起家,拉起队伍,与凶残强大的敌人苦斗了整整14年。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当时的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在党内会议上明确提出:党内不允许任何人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谁要是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那他就不是共产党员。这个表态与当时所谓的合法政府(国民党政府),以及以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军政当局不抵抗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北抗联队伍当中不仅有久经考验的革命者,还有普通农民,青年学生,少数民族同胞以及一些富裕阶层的子弟。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四个字: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尽风雨,有跌倒的时候,但五千年过去依旧能够确保文明不断,生生不息,核心就是这种民族精神在发挥着作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力面对着日寇的入侵,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等所有的爱国者都勇敢地站了起来,团结在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的大旗之下共赴国难,这种精神是支撑十四年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孙太志:
“ 东北抗联十四年中的鼎盛时期是1936年到1937年之间,当时东北抗联队伍整编成了11个军,总数有三万多人。但是到了1942年8月,东北抗联的主力被迫撤到苏联境内整编成东北抗联教导旅的时候,只有1000多人,其中还有300多人是苏联官兵,东北抗联仅剩下了700多名指战员。其余的战士绝大多数都战死,冻死,饿死在了东北战场当中,这种牺牲之大是世所罕见的。
一位抗联老战士曾在回忆录中描述那时的情景:整天在雪地里行军,衣服裤子都是湿的,被寒风一吹,冻成冰甲,很难打弯。衣服被树枝刮破,开着花,棉花都露在了外面。因为怕引来敌军,战士们不敢生火,只能在雪地上蹦着取暖,生怕一坐下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更艰难的是没有食物,树叶和草已经被冰雪覆盖住了,黑土地冻得像铁板一样硬,连草根儿都挖不到。战士们只能一层一层的把树的老皮扒掉,用小刀把里边的那层泛着点绿色的嫩皮薄薄地削下来,放在嘴里嚼,和着冰雪硬给它吞到肚子里去。
长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作战,导致很多抗联战士都是由于营养不良和饥饿被夺去了生命。即便到了夏天,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在深山老林里行军,气候潮湿闷热,蚊虫成群叮咬着战士。这里没有粮食,没有药品,内无给养,外无援兵。在绝境中能够苦斗到底,靠的就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抗日必胜的信念。”
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编辑:尹诗琳、子欣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来源:吉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