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4:22、19:21、17:21,比分像心跳一样起伏,最后停在了一个让人胸口发闷的数字。
24:22、19:21、17:21,比分像心跳一样起伏,最后停在了一个让人胸口发闷的数字。
冯彦哲把球拍往地上一杵,没摔,也没吼,只是抬头看了眼计分牌,像确认自己是不是看错。
黄东萍拍了拍他的后背,动作很轻,却带着老将特有的“别慌,还有下次”的安抚。
场馆里马来西亚球迷的欢呼声已经盖过了中文解说,那一刻,世界第一的混双组合就这么被挡在了决赛门外。
要说意外,其实也不算。
陈堂杰/杜颐沩刚在巴黎世锦赛上抡圆了胳膊把金牌揣回家,势头正猛。
可大家还是下意识觉得,冯彦哲和黄东萍能扛过去——毕竟今年40场比赛只输了4场,胜率漂亮得像成绩单上的满分。
可惜竞技体育从来不是做算术题,最后一局的17分里,冯彦哲两次网前搓球冒高,黄东萍一次后场判断犹豫,加起来不过三四秒,就被对手连拿5分,分差瞬间从咬得住变成了追不上。
镜头扫过教练席,国羽混双主管教练抱臂坐着,脸上看不出波澜。
有人调侃这是“面瘫式崩溃”,其实更像是“早知如此”的无奈。
因为另一场半决赛里,蒋振邦/魏雅欣也翻了车,国羽混双直接团灭。
加上男双早早出局,中国队这次在自家门口的大师赛,提前把两块金牌让了出去。
马来西亚那边倒是热闹。
陈堂杰赢球后把拍子往空中一抛,杜颐沩冲过去撞了他一个趔趄,俩人笑得像刚偷到糖的小孩。
巴黎世锦赛夺冠后,他们巡回赛最好成绩只是四强,这次终于把“大赛冠军”的底气转化成了连胜的惯性。
用球迷的话说:“马来西亚混双终于从‘偶尔炸个冷’进化成了‘谁见谁头疼’。
”
回到冯彦哲,2001年出生的小将,输球后第一句话是“怪我,关键分手软”。
黄东萍没让他说完,直接接了一句“回去加练,明年亚运会见”。
师徒俩一唱一和,把尴尬消化成了目标。
有人统计过,冯彦哲今年和黄东萍搭档赢了36场,和魏雅欣搭档赢了12场,胜率都高得吓人,但输球的几场几乎全发生在半决赛或决赛。
年轻选手的“最后一公里”通病,他也没能免俗。
至于黄东萍,95年的“老将”带着01年的“小孩”,像极了当年她和郑思维刚组队时的样子。
那时候她也是被老大哥带着飞,如今角色互换,她得一边打比赛一边当“临时教练”。
输球后她没谈技术,只说“今天对面比我们更想赢”,一句话把竞技体育的残酷摊在桌面上——不是谁更强,而是谁更狠。
场外,有球迷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张对比图:一边是马来西亚组合夺冠后绕场狂奔,一边是冯彦哲低头收拾球包。
配文只有四个字:“未来是谁?
”底下最高赞的回复是:“未来当然是年轻人的,但未来不会等人。
”
赛事奖金150万美元,积分关系到年底排名,这些数字冷冰冰地挂在官网。
但对球员来说,更直观的记忆是24:22那个惊险的局点,是19:21被扳平时的窒息感,是17:21后场馆灯光突然刺眼的瞬间。
马来西亚组合用一场逆转告诉世界:世锦赛冠军不是昙花一现。
中国组合则用一场失利提醒自己:世界第一的排名不等于终点。
散场时,工作人员开始撤广告牌,冯彦哲回头看了眼空荡荡的球场,突然弯腰把地上的胶带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小动作被直播镜头抓到,弹幕飘过一句“小孩长大了”。
输球当然疼,但疼完之后还得继续练球,这就是竞技体育最朴素的真理。
至于明年亚运会、后年巴黎奥运会,路还长。
今天输的每一分,都是明天想赢的底气。
来源:有故事的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