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南省洛阳市的西部,有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名叫新安。秦始皇统一中国那年在这儿设了县,取"新治安宁"的意思,这名儿就一直用到了今天。新安这地方"山高、岭多、河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老百姓的生活和这黄土丘陵地紧紧连着,从他们给村子起的名字里,就能品
在河南省洛阳市的西部,有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名叫新安。秦始皇统一中国那年在这儿设了县,取"新治安宁"的意思,这名儿就一直用到了今天。新安这地方"山高、岭多、河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老百姓的生活和这黄土丘陵地紧紧连着,从他们给村子起的名字里,就能品出不少历史的滋味、文化的根脉,还有那些朴朴实实的生活盼头。
一、孝道传承:刻在名字里的美德
要说新安县哪个村子的名字最直接体现了咱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那得数磁涧镇的孝水村。这村名跟古代"二十四孝"里那个"王祥卧冰"的故事紧连着。说是西晋那年头,有个叫王祥的人,他继母朱氏病重,就想喝口鲜鱼汤。可那是寒冬腊月啊,河水都冻得结结实实的,上哪儿去弄鱼?王祥这人至孝,二话不说就跑村西边涧河拐弯的水潭那儿,脱了衣服卧在冰面上,想用体温把冰焐化了捞鱼。这份孝心感动了上天,冰面自个儿裂开个口子,从水里蹦出好几条鲤鱼来。王祥拿着鱼回家给继母熬了汤,喝了七天,继母的病真就好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事儿,就把这涧河拐弯的地方叫"孝水",村子也就叫了孝水村。这个故事一代传一代,提醒着人们孝道永存。
二、新安这块地方历史长,很多村名都跟着历史上的大事、名人沾着边儿。
在铁门镇有个庙头村,这是新安县现在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子。村子名字来源于村里有座隋朝的上柱国韩擒虎的庙。老县志上明白写着:"隋上柱国韩擒虎祠也,村之得名以此。"韩擒虎是隋朝的名将,民间还传说他死后成了阎罗王。一座庙,让一个村子的名字传了上千年。
石寺镇的石寺村,名字的变迁就像一本历史书。春秋那会儿,这里就是冶铁的重地,因为在新安北边,跟另一个冶铁中心"北冶"对着,就叫"南冶"。到了唐朝,这儿商贾云集,热闹得很,名字就改成了"兴隆镇"。后来到了元朝明朝交替那会儿,人们在畛河南岸发现了一座北魏时期凿在山石上的佛寺,村子就又改名叫石寺村了。一个名字,串起了春秋、北魏、唐、元明这么多朝代。
还有个地方,听着名字就带着股古战场的萧瑟味儿——石寺镇的孤灯村。传说这儿是战国时期"马陵之战"的古战场一部分。孙膑在这儿用一盏"孤灯"当信号,诱骗庞涓来看树上写的字,结果庞涓中计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事儿,就把挂孤灯的地方叫"孤灯"。村子分东西两片,叫上孤灯、下孤灯,附近还有孙膑洞、庞涓坟这些古迹。
正村镇的白墙村,历史更是悠久。这里曾是远古时代"蔷人"居住的地方。春秋时期,蔷人的首领被周天子封为三等爵位"伯",所以叫"伯蔷",后来叫着叫着,就传成了"白墙村"。
仓头镇的狂口村,是黄河边上一个古老的渡口。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有个叫李宗枢的都御史在这儿建了城墙,南北两个城门上都题着"天限狂澜"的额匾。所以这里后来又被称为"狂澜镇"、"狂澜渡口",后来简化成了"狂口"。因为黄河水到这儿旋转成涡流向东去,老百姓也俗称它"东沃"。一个名字,既有官方的雅致,也有民间的形象。
三、老百姓起名,实在得很,眼里看到什么,就叫什么。新安县好多村子的名字,就是周围山水地貌的直接描述。
五头镇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因为村子南边有五个土山头:孟家山、公鸡山、大王山、安马山和五凤山。
石井镇的石井村,是因为村里有一口古老的石井。老县志上记载:"石井村东有一井水自石窦涌出,饮居民数百家。"这口井的水从石缝里涌出来,甘甜可口,常年不干,还满溢出来顺着村子流淌,养活了不知多少代人。
石井镇的峪里村,在县城西北岱嵋寨的山脚下,因为处在山谷之间(山谷就叫"峪"),所以叫峪里。
石井镇的井沟村,村子在荆紫山脚下,紧挨着黄河,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呈一条沟状。村名源于村里一眼在石板上开凿出来的古井。传说很久以前,有个白胡子老头(据说是荆紫山通仙观的神仙)指点村民在荆紫山脚下的一块石板上打井,解决了缺水的问题。村子因此得名井沟村,也叫井字沟村。
北冶镇的名字,则直接告诉你这里古代冶铁业很兴盛(已经发现了战国、汉魏时期的冶铁遗址),又因为地处县境最北边,所以叫北冶。
磁涧镇的兰洼村,名字起得也朴实。古时候村里有两片洼地,长满了能用来染布的"兰"草,所以村子就叫兰洼。1966年,这个村正式定名为兰洼村。
四、有些村子的名字,则记录着老一辈人曾经赖以生存的行业。
仓头镇的仓头村,相传汉朝末年官方在黄河渡口狂口一带建了很多粮仓、盐仓,连绵好几里。这地方正好在仓库的南头,所以就叫仓头。也有说古时候这儿叫"汉仓口",后来"门"和"头"音近,叫白了就叫成仓头了。
仓头镇的盐仓村,传说东汉时从山西运盐到洛阳经过这里,设置了仓库来储存食盐,所以就叫盐仓。现在这村还分盐东、盐西俩村。
曹村镇的纸房村,在曹村东边畛河北岸。因为早年这里有造纸的作坊,所以叫"纸坊",后来俗写就成了纸房。
磁涧镇本身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它古称"慈涧镇",因为磁河(古称少水、慈涧水,岸边出产磁石)和涧河在这里交汇。古代还有"慈涧城"。《唐书·王世充传》里提到:"高祖诏秦王率兵攻之,至新安,屯堡多下,败世充于慈涧城。"后来不知道咋回事,"慈涧"就叫成了"磁涧"。
五、有些村子的名字,则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正村镇的养士村,在正村东北边。古时候这里是牛羊集市,叫"羊市"。明朝万历年间建了敬爱寺,因为村子在寺庙的南面(山南水北为阳),就改名叫"阳寺"。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废了寺庙办学堂,培养了不少有识之士,所以又改名叫"养士"。从集市到寺庙再到学堂,名字的变迁记录着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南李村镇的南李村,早先因为村北坡上有很多栗树,叫"栗村"。后来曾改名叫"礼村",最后演化成了李村。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改名叫"南李村",为的是和省内其他李村区分开。名字虽几经变化,但总能跟上时代的需要。
六、新安一些村子的名字,也记录着人口的迁徙和融合。
仓头镇的云水村,原名"官水磨"。因为明朝时附近山泉下有一盘公用的水磨,就这么叫了。后来泉水干了,磨也没了。村子就改了名,叫"云水"。一说是因为山泉从云梦山涌出像"从云中掉落下的神水";一说这名字取自"云梦"的"云"和"畛水"的"水"。2000年5月,因为修小浪底水库,云水行政村大部分村民搬到了孟州市。云水村下辖的半坡自然村村民就地后靠安置,重建了新村子,还沿用云水村名,归新安县仓头镇管。一个名字,承载着移民对故土的思念。
正村镇的古村,听老人们讲以前叫"十口村",据说最早只有十口人。后来人越来越多了,就把"十"和"口"两个字合起来,成了"古"字,村子就叫古村了。简单的一个字,记录着村落的繁衍和发展。
七、总结一下
从这些村名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水村所承载的孝道文化;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如庙头村、石寺村、孤灯村所关联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能感受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养士村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也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如众多以地形、水文特征命名的村庄。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感受到新安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来源: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