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这周,“上海部分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存在问题”一事持续引发社会关注。9月18日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开通报称,已会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第一时间赴现场调查,并将相关菜品留样及原料送至检测机构检验。“根据相关规程,一周内将出具检验结果”。
过去这周,“上海部分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存在问题”一事持续引发社会关注。9月18日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开通报称,已会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第一时间赴现场调查,并将相关菜品留样及原料送至检测机构检验。“根据相关规程,一周内将出具检验结果”。
网友发布的午餐图片 图片来源:现代快报
该事件发酵始于9月15日中午,有家长在网络平台反映,孩子所在学校提供的午餐中,“虾仁炒蛋是臭的”,学校临时停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一步采访获悉,上海市闵行区一所小学的学生家长收到学校通知,取消虾仁炒蛋的原因是:“临时接到餐饮公司紧急通知,原定供应的荤菜虾仁炒蛋因虾仁质检未达标(存在安全隐患)”。然而,餐食供应商绿捷公司则向东方网·纵相新闻解释,有学校反映虾仁里存在细沙,并称“不是所有批次都存在问题,不存在别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承诺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并深刻反思。
可见,当前事件的核心争议点仍未厘清。究竟是细沙问题,还是其他安全隐患?问题局限于个别批次、个别学校,还是涉及范围更广?这些疑问都需要得到权威回答。截至目前,样品送检已有几天时间,我们期待着有关部门尽快公布检验结论,还原事实真相,明确责任归属。
坦白讲,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的校园餐安全问题并不少见,而且所涉问题类型多样、环节复杂。就在上周,最高法刚刚发布8个涉校园食品安全典型案例,涵盖从校外到校内,从食材供应商、供餐饭店到食堂经营者再到监管主体,从食品标签、保质期到伪劣食材、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不同类型,显示出司法机关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的坚定决心。
透过这些典型案例,更能深刻认识到校园餐安全的特殊性:其涉及采购、储存、加工、配送、监管等多个环节,如同环环相扣的链条。正如光明网在相关评论中强调:“学生餐的管理难点,就在于链条较长、环节较多,任何一点漏洞都可能酿成整体性的事故。一次似乎没有酿成严重事故的风波,并不应该让人觉得侥幸,而要成为推动常态化管理、完善监督体系的警钟”。
针对校园餐管理的难点与痛点,政策层面已在持续发力,全面构建保障体系。比如,2024年底,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对学校主体责任和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责任提出明确要求,从“责任端”压实管理担子;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个校园配餐服务管理国家标准,为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的合规管理提供标准化指导,又从“操作端”规范服务行为。
实现政策“防患未然”的初衷,关键在于实施。《新京报》在评论中写道:如果这些制度能够真正落地,校外配餐服务应该能做到无死角、无盲区监督,真正实现校园餐的安全透明生产。“那么,有必要追问的是,这次校园餐事件中,涉事配餐公司有无严格按照标准,安全、卫生、透明地生产校园餐?这是后续调查不能放过的关键环节”。
“绿捷食品”2017年的推文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有媒体调查发现,此次涉事的餐食供应商绿捷公司,早在2017年就曾发文,自称“是上海市中小学生最大的营养餐供应企业”。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其业务覆盖上海16个区5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日供餐超过50万份,今年8月还有约70条中标记录。但在频繁中标背后,该公司也面临多起诉讼纠纷。有家长建议提高校园餐招投标透明度,避免供餐企业“一家独大”。
对此,《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总遭投诉却屡屡中标?校园餐背后的猫腻该好好查查》。文章指出:“众多实践证明,更充分的市场竞争、更科学的招投标机制,能够有效提升供餐服务质量。对餐饮业发达的城市来说,更有条件培育壮大校园供餐市场,使更多有实力、资质好、意愿强的企业为广大学生提供放心可口的餐食。”
更准确来说,这不仅是每一位父母的关切,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每一份校园餐,都承载着整个社会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守护。只有真正筑牢从采购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才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安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