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硝苯地平属于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是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使外周血管舒张,从而降低外周阻力和动脉血压,同时改善心肌缺血状态。由于起效较快,尤其适用于高血压急症或血压骤升的情况。需
硝苯地平属于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是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使外周血管舒张,从而降低外周阻力和动脉血压,同时改善心肌缺血状态。由于起效较快,尤其适用于高血压急症或血压骤升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硝苯地平在服用后可能引起头晕、面部潮红、心悸或下肢水肿,这些大多与血管扩张有关。部分患者在刚开始用药时会出现血压下降过快,因此医生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避免突然停药,以免出现反跳性高血压。
周长河今年55岁,从事水泥工已经三十多年。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骑着电动车赶去工地,卸水泥袋、搬石块、推砂浆车,一直忙到傍晚六七点才回家。长期的体力劳动让他腰背僵硬,手上布满老茧。为了省钱,午餐大多是馒头咸菜或凉拌粉条,吃得快也吃得随便。平日里不抽烟,但习惯在收工后喝点二两白酒解乏。他常对工友说:“干这一行,没点酒壮胆,累都不算累。”
2021年4月20日早晨,天色刚亮,周长河像往常一样翻身下床,却感觉后脑一阵发沉,仿佛被绳索勒住般发紧。站到厨房时,脚下虚浮,像踩在沙地里,握勺的手抖得厉害,连炉火的开关都差点打翻。洗漱间里,镜子中的脸色泛白,太阳穴随着心跳突突直跳,额角传来阵阵胀痛,眼前的视线一度模糊。他以为是昨晚没休息好,便硬撑着穿上工服,准备去工地。
上午九点左右,工地正值搬运高峰,周长河弯腰抬起半袋水泥时,突然感到胸口一阵猛烈的压迫感,心跳节律加快,呼吸短促,每一下心跳都带着沉重的搏动。胸前的胀痛让他不得不把水泥袋放下,双手撑在推车边勉强稳住身体。额头冷汗直冒,汗珠顺着脖颈滴落,脸色瞬间蜡白。工友见状赶紧搀扶,他在一旁石墩上坐了好几分钟才缓过气来。周长河自我安慰,也许是干活太急,血流没跟上,于是继续投入工作。
然而此后的几天,胸口的压迫感与突发心悸频繁出现。特别是在爬脚手架或抬重物时,症状更为明显。2021年5月1日,公司组织外出聚餐,周长河也跟着同行。本想着能借此机会放松一下心情,可没坐多久就察觉胸口发紧,呼吸变得急促,频繁喘不上气。酒杯端在手中,手臂沉得像灌了铅,举到一半就感到乏力,指尖发凉,手心甚至冒出细汗。席间菜肴丰盛,他却没了胃口,只是机械地夹了几筷子。饭后与工友闲聊时,胸前压迫感越来越明显,连说话都觉得气息跟不上。夜里回到住处,刚躺下便感觉胸口像压着一块沉重的石板,呼吸急促,翻来覆去找不到合适姿势,心口的闷痛在每一次呼吸间都像被勒紧。额头不知不觉渗出汗珠,连枕头都被浸湿。工友见状劝他赶紧去医院检查,周长河却摆摆手,带着倦意和固执低声说:“干咱们这行,谁还没个胸闷,休息一下就好。”
2021年5月5日,返程途中,周长河在车站候车大厅收拾行李,忽然左胸一阵钝痛袭来,那感觉像有什么钝重的东西猛然顶在心口,疼得人当场愣住。胸腔里的心脏跳动失去了规律,一会儿停顿,一会儿又猛地加速,每一次跳动都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感,让他整个人僵在原地。呼吸瞬间紊乱,胸腔被紧紧箍住,空气难以进入肺部,他本能地张大嘴急促喘气,却感觉吸进去的气不够用。额头顷刻间冒出细密的汗珠,顺着太阳穴滑落,湿透鬓角,视线也渐渐模糊。周长河强忍着不适试图继续迈步,却发现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动一步都带来更剧烈的牵拉感。疼痛逐渐加深,像一股压迫感在胸骨后不断扩散,令他不得不放下行李,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下意识捂住胸口,脸色霎时失去了血色。
就在列车缓缓进站的同时,周长河艰难地抬脚走向站台,刚走出几步,胸前那股剧烈的痛感突然爆发般加重,像是撕裂一般直冲到后背和肩膀。他的呼吸变得断断续续,每一次吸气都伴随着撕扯般的疼痛,胸腔剧烈起伏,整个人因痛楚而不停颤抖。冷汗如水般自额头、脖颈、后背齐齐涌出,衣衫很快被浸湿紧贴在皮肤上。双手死死按在胸口,手背的青筋暴起,指关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脸色越来越苍白,嘴唇也失去了血色,整张脸蜡黄如纸。周围旅客见状顿时慌乱,有人呼喊有人上前搀扶,场面骤然紧张。工作人员急忙冲过来扶稳他,同时快速掏出对讲机呼救,几秒钟后,广播里传来急切的通知,急救电话已被紧急拨出,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恐惧。
送到医院急诊后,医护人员立刻为周长河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测得血压为182/108 mmHg,心率达每分钟118次,呼吸急促而不均匀。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多个导联出现ST段轻度下移,T波呈浅倒向,提示心肌存在缺血改变,但并未达到急性心梗的典型特征。随后进行血液学检测,肌钙蛋白I水平略有升高,为0.08 ng/mL(正常值<0.04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亦高于参考值,提示心肌细胞受到轻度损伤。医生结合症状与实验室指标,初步考虑为因长期高血压和过度劳累所诱发的心绞痛发作,病情若不及时干预,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为了更精准评估病变情况,医生迅速安排冠状动脉CTA检查。影像结果显示,左前降支近段可见一处约7毫米的软斑块,管腔狭窄程度约为62%;左回旋支近段血管壁轻度增厚,狭窄约30%;右冠脉远端则见小片状钙化斑块,管腔通畅度尚可,但已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结合整体表现,诊断为高血压二级合并冠心病,且属于多支血管受累。医生郑重告知家属,目前虽尚未出现典型心肌梗死,但若控制不力,病情随时可能向急性心梗或猝死方向发展。
医生在全面评估后,决定为周长河启动以硝苯地平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硝苯地平属于常用的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能够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通道,促进外周动脉舒张,降低外周阻力,从而起到迅速而有效的降压作用。与此同时,血管扩张还能改善心肌的供血,减轻心脏缺氧带来的压迫与疼痛。医生还为其配合了控制血脂和稳定斑块的药物,并强调需要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血压,以防病情突变。此类药物起效快,但若擅自停药或漏服,血压波动可能加剧,甚至诱发急性事件。因此,医生明确指出,治疗必须长期坚持,只有稳定控制血压,才能避免狭窄进一步恶化。
在交代完治疗方案后,医生语气严肃地叮嘱周长河和家属:药物必须每日按时服用,任何时候都不可随意停药或少量。饮食结构也要做出彻底调整,高盐、高油和过度辛辣都需严格限制,烹饪方式应以清蒸和水煮为主。工作上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硬撑体力,遇到胸闷或头晕时一定要立刻停下休息,必要时就医。睡眠要规律,每晚保证7小时以上,情绪上也要尽量保持平稳,避免过度紧张或激动。医生特别强调:“你已经不是年轻人了,再拼身体是拿命在冒险。”听完这些话,周长河点头答应,但脸上的倦容依旧未散,眼神中透出几分无奈。
出院之后,周长河开始认真调整饮食和作息。工地午餐不再只是馒头配咸菜,而是带上清蒸鱼、炒青菜和米饭,尽量做到荤素搭配。晚上收工后不再喝二两白酒解乏,而是烧上一壶温水慢慢啜饮,减少了对血管的刺激。妻子在家中也做了改变,炒菜时几乎不放盐,只用少许橄榄油,特意为他准备蒸南瓜、炖豆腐之类的清淡食物。工地干活时,周长河逐渐学会放下工具间歇休息,避免长时间负荷作业。夜里饭后,他会绕着小区慢走半小时,有时还顺便做些轻微的伸展运动,逐渐养成习惯。工友们知道他的身体状况后,也主动替他分担重活。生活节奏虽未彻底轻松,但与过去连轴转的状态相比,已经回到较为健康的轨道。
三个月后复查当天,医生为他进行了详细检查。测得血压稳定在136/85 mmHg,心率维持在每分钟76次,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整齐,无明显ST段异常。血液检测提示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均在正常范围,低密度脂蛋白轻度下降,说明血管内环境有所改善。冠状动脉CTA复查结果提示左前降支狭窄情况无明显加重,右冠脉和左回旋支血管壁斑块稳定,未见新发病变。医生对周长河能严格按照医嘱执行表示肯定,并提醒要继续坚持。周长河自己也明显感觉心口不再频繁发紧,体力恢复到可以独立完成日常工作,他心里暗自庆幸,只要保持现在的习惯,病情就能稳住。
转机发生于2022年7月12日清晨五点多,周长河起床准备上工,身体刚坐直便感到头部一阵强烈的眩晕。后脑仿佛被重物狠狠敲击,随即传来胀痛,像要将整个颅腔撑裂。太阳穴突突跳动,与心跳节律一致,耳边夹杂着轰鸣声,眼前的世界开始摇晃,床铺、柜子和墙壁在视线里变得模糊不清。他试图深吸一口气来稳定,却发现呼吸越来越急促,胸口也随之紧缩。脚刚落地,双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踉跄着向厕所走去,几乎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虚浮而无力。手伸向墙壁想要支撑,指尖却因为颤抖难以用力,整个人险些摔倒。
好不容易走进厕所,他刚坐下,头顶骤然传来“嗡”的一声刺痛,像电流一样直冲全脑,强烈到让他眼前瞬间发黑。左眼再也睁不开,眼皮沉重下垂,右侧嘴角不受控制地歪斜,口水顺着嘴角流下。他急切想喊人,可舌头僵硬,喉咙紧缩,发出的声音含混不清,像压在喉咙深处的哼声。右手本能地去抓身旁的水桶,却发现手指没有半点力气,连桶边都握不住。水桶应声倒地,溅出的水漫到脚下,他的身体在剧烈的痉挛中失去平衡,整个身子朝一侧栽倒,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瓷砖边缘,发出闷响。
卧室里的妻子被突如其来的巨响惊醒,急忙冲进厕所,眼前的一幕让她心头猛然一紧。周长河倒在冰冷的地板上,脸色惨白如纸,嘴角歪斜,双眼失去焦点,四肢在不规则地抽搐,手指蜷缩僵硬。呼吸急促断续,胸口剧烈起伏,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呜咽声,伴随口角残留的唾液一起喷溅。她慌忙跪下去呼喊,却发现他根本没有回应,只有身体因痉挛而不受控制地抖动。妻子吓得心慌意乱,双手颤抖着摸上他的额头,触感滚烫,但脉搏虚弱,几乎难以捕捉。冷汗已浸透他的工服,湿冷的布料贴在皮肤上,更让人感到绝望。妻子几乎崩溃般按下电话,颤声向急救中心呼喊:“快来,救命,我丈夫倒下了!”
急救人员赶到时,他已经昏迷,呼吸急促,唇色发白。送到医院后立即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测得血压高达196/124 mmHg,心率维持在每分钟112次,呼吸频率达到每分钟28次,GCS意识评分仅7分。紧急头颅CT检查显示左侧基底节区出现大片高密度影,出血范围约4.0×3.0厘米,邻近脑组织受压变形,脑室系统受压狭窄,中线结构向右侧移位约7毫米。结合临床表现,医生考虑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并伴有脑疝前驱状态,病情极其危重,必须立即启动降颅压与外科手术准备。
医生立即实施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以维持通气,同时快速推注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并通知手术团队火速准备紧急开颅减压。病房外,妻子双手颤抖地握着同意书,泪水止不住地滴落在纸上,声音哽咽几乎说不出话,但仍咬牙在签字处写下名字。几分钟后,周长河被推入手术室。团队紧张地展开麻醉准备,监护仪上的数字不断跳动,每个人的神情都凝重而急迫。就在此时,刺耳的报警声骤然响起,显示屏提示心律紊乱,心跳骤降至每分钟28次,血压也急剧跌落至60/30 mmHg,全场气氛瞬间紧绷。
医护团队迅速反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同时给予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并实施电复律以尝试恢复心跳。监护仪的波形一度出现短暂反应,但随即再次滑落。医护人员汗水湿透了衣襟,依旧咬牙坚持,胸外按压和药物抢救轮番进行,场面紧张到极点。整整四十五分钟过去,屏幕上的波形最终仍缓缓归于平直。2022年7月12日上午七点四十二分,值班医生沉重宣布,周长河因高血压性脑出血并脑疝、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听到丈夫的死讯,周长河的妻子整个人扑倒在走廊冰冷的地面上,手脚止不住颤抖,像是瞬间被抽空了魂魄。女儿想去搀扶,却怎么也拉不动。亲属们神情僵硬,纷纷呆立在原地,谁都不敢先出声。终于,压抑已久的悲痛彻底崩塌,妻子哽咽着喊出声来:“怎么会这样?明明一直按你们说的去做,为什么还是走到这一步?”
哭喊声夹杂着愤怒,她情绪彻底失控,质问医生:“他每天按时吃药,从不漏一顿,饮食清淡得连油盐都不放,工地上的酒早戒了,体重掉了十几斤,就连喜欢的卤味都不再碰。你们之前不是说情况稳定吗?怎么突然脑子里就出血了?是不是哪里没查到位?!”她的声音颤抖而沙哑,却带着撕裂般的质问。
面对家属的指责,主治医生沉默良久。周长河的病例他再熟悉不过,从最初的高血压诊断到合并心绞痛的管理,再到后期严格的血压随访,每一次数据都清清楚楚记录在案。过去一年,他每三个月到院复查,血压常年稳定在128/82 mmHg左右,心率规则,肝肾功能无异常,动态血压几乎无波动,几乎堪称“标准范本”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依从性极高的患者,却在一个清晨倒在了自家厕所里。
医生在复盘时试图寻找蛛丝马迹:这段时间是否遭遇过剧烈情绪波动?是否有感染发热?是否私下换过药品品牌?结果家属回答一致——都没有。他们坚称周长河一直照本宣科,药物全在医院取,严格按时服用,从不自行增减剂量,也从不接触所谓偏方。工作上也减少了负担,作息比以前规律,甚至连工友都说他“比过去更小心”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他已经做得足够好。
为排除遗漏,科室主任连夜召集多科医生反复过筛病例资料,从血压曲线到心电图,从动态监测到药剂科的批次复核,甚至调阅了家属手机里用药提醒的影像记录。所有数据均显示一切规范达标,完全没有异常。连家庭居住环境也被纳入调查:空气流通,无有害气体暴露,饮食也严格遵守清淡原则。可即便如此,周长河依旧毫无预兆地倒下,这让整个团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
2个月后,这个病例被带到全国心脑血管学术会议上。会场人头攒动,神经内科主任做了专题汇报,详细呈现了病例全过程:一个高度依从的高血压患者,在稳定管理下依旧猝然发生致命出血,前后没有任何警告信号。汇报结束,会场沉寂片刻,前排一位满头银发的专家举手发言。他翻看着病例复印件,目光沉稳却带着疑惑,缓缓开口:“请问,这位患者是否进行过长程的夜间动态血压监测?是否排查过潜在的外源性干扰?他每日服药的时间和进食的时间点,有没有被完整记录?”
台上医生立刻回应:“都有记录。患者依从性极高,夜间血压曲线正常,无非杓型改变;从不擅自加药减药,也未接触任何保健品或偏方,服药时间固定,全部符合指导要求。”
专家微微摇头,语气低沉却格外清晰:“你们的排查确实很仔细,但或许恰恰忽略了最容易被轻视的环节——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用药习惯。很多时候,真正致命的并不是大问题,而是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小动作。”
他停顿片刻,扫视全场,语气愈发凝重:“这是一个非常典型却极易被忽略的病例,它提醒我们——血压达标并不等于绝对安全,规范服药也并非万无一失。周长河确实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但危险却往往潜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我们必须承认:正是因为以为不会出问题,才让某些风险在日复一日中积累,最终酿成不可逆转的结局。很多患者都和他一样,自信自己已做到极致,却没意识到那三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正在改变病程,甚至危及生命。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不要再让悲剧重演!”
周长河一直坚信自己戒掉烟酒、保持清淡饮食就是最好的健康保护,但他忽视了工作中长期暴露的粉尘环境。每天在工地上搅拌水泥、切割石材时,空气中都会弥漫大量细小颗粒。这些颗粒不仅会沉积在肺部,引发慢性炎症,还会通过呼吸进入血液循环,长期对血管内皮产生损伤。血管壁在这种低度但持续的刺激下,逐渐出现小范围的炎性反应和硬化迹象。虽然他本人几乎感觉不到明显症状,但这种看不见的负担正在不断削弱血管的弹性。当血压因为劳累或情绪波动突然升高时,本就脆弱的血管更容易发生破裂或狭窄加重,从而埋下严重的隐患。
他在劳作后的补水习惯同样存在问题,长时间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周长河往往只靠大量白水解渴,很少考虑电解质的补充。钠和钾离子是维持心脏和血管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一旦大量流失却没有及时补充,就容易导致血压不稳和心律异常。表面上看,他只是觉得口渴了就多喝点水,似乎很健康,但实际上,这样的饮水方式会反复打破体内的平衡。血管在这种不稳定状态下不断承受冲击,调节功能越来越差。对于本就存在血管病变的身体而言,每一次电解质的失衡都像是在加速疾病的发展。
休息方式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周长河常常在下工后直接靠在沙发上睡着,姿势并不固定。有时候脖子过度歪斜,压迫颈部的血管和神经;有时候整个人蜷缩成一团,胸腔被挤压,呼吸并不顺畅。这样看似无关紧要的体位,会在夜间长时间维持,影响颈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通畅。血液循环一旦受到阻碍,夜间血压就更容易出现反复波动。虽然他能保证早睡,看似比别人更有规律,但这种浅表、断断续续的睡眠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恢复。长期缺乏高质量的休息,会使交感神经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让原本需要平稳的血压调控机制逐渐失衡。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壁承受的负担日益增加,而这一切往往在无声无息中积累,等到真正出现意外时,才会意识到原来最不起眼的习惯,竟早已成为推向恶化的重要推手。
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却在长期累积中不断放大影响。粉尘暴露损伤血管、补水不当破坏平衡、不良体位影响睡眠质量,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周长河的血管承受着远超自我认知的压力。他以为戒掉烟酒、清淡饮食就足以保护身体,却忽视了工作和生活中这些日常习惯。身体的问题并非只来自显而易见的风险,更常常潜伏在那些反复发生的小细节里。正是这些长期存在的隐患,让血管在关键时刻更容易出问题。
从医学角度来看,像周长河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人会重视大方向上的健康管理,却容易忽略生活中微小而持久的伤害因素。粉尘带来的慢性炎症、电解质紊乱导致的血压波动、睡眠质量下降引起的神经紧张,这些机制叠加在一起,便会让动脉硬化更快进展。对已经存在血管问题的人来说,风险更是成倍增加。因此,真正的健康防护不仅仅是戒烟限酒、清淡饮食,更需要全面关注工作环境、补水方式以及睡眠质量。只有在这些细节上做到长期稳定,才能真正延缓血管病变的进程,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内容资料来源:
[1]吕明阅,孙汉辰,罗清馨,等. 硝苯地平和美托洛尔对心脏病的治疗效果[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5,63(09):1-10+19.
[2]李秀芹. 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及硫酸镁治疗子痫前期的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妇儿健康导刊,2025,4(16):97-100.
[3]薛文文,陈欢欢. 硝苯地平片联合精细化护理模式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现代养生,2025,25(16):1228-1231.
(《55岁男子吃硝苯地平降压,一年后突发中风,医生:服药时避免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