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器时代的一些考古文物显示,南皮及周边地区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类集居。因此,证明在此以前先民就已经活动在这片土地上了。南皮出现有文字记载的传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黄帝时穿凿寒冰井,伯益增修;黄帝师封钜于漕海回旋处观潮起潮落;大禹治水疏浚境内九河,导水入海;先
南皮是文化名县,凝聚着很多历变文化故事。其中,南皮高韵不仅对南皮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熠熠生辉。
石器时代的一些考古文物显示,南皮及周边地区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类集居。因此,证明在此以前先民就已经活动在这片土地上了。南皮出现有文字记载的传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黄帝时穿凿寒冰井,伯益增修;黄帝师封钜于漕海回旋处观潮起潮落;大禹治水疏浚境内九河,导水入海;先民防御灾害群居成聚落并发展为城邑;商末,姜太公避祸于古皮城西垂钓;西周尹吉甫采集编纂《诗经》,被尊为中华诗祖等。
2006年出版的《沧州市志》在"概述"中记述:"公元三世纪初,建安文人集团的曹丕、吴质等人曾在南皮进行文学活动,'南皮高韵'与'邺下风流'一起成为千年文学佳话。"南皮高韵与邺下风流又通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196-220),建安文学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成果。包括在邺城、南皮两地的文学活动与成果,建安文学具有骏爽刚健的风格,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文艺批评家钟嵘的《诗品》都非常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朝诗人陈子昂为"汉魏风骨",诗仙李白也盛赞为"建安风骨",因此,建安文学又称为汉魏风骨或建安风骨。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沈约在《宋书·谢灵韫传论》中论及西晋文学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发展时写道:"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遗风余烈,事极江右"。不仅用南皮高韵代指建安文学,而且指明西晋文学也深受南皮高韵的影响。
南皮高韵是以曹操、曹丕、曹植为首领,以建安七子为骨干,集聚邺城的近百文人群体在南皮和邺城两地创造的文学奇葩。用今天的话来说,曹操是南皮高韵的文联主席,曹丕是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
建安十年(205)正月,曹操破南皮城,追斩袁谭于城西南。下令"免今年租赋",禁止士兵劫掠,鼓励工商业者安分经营,起用南皮士绅为掾属,压制仇杀,反对奢侈陪葬以及建豪坟等陋俗,社会很快安定下来,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曹操占据南皮意义重大,占领了南皮才算占领了整个冀州。《三国志》的两处记载申明了这一点。《武帝纪》载:"建安九年,曹操围邺,袁谭走保南皮,十年正月,攻破之,斩谭,冀州平"。《郭嘉传》载:"(嘉)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占据南皮,冀州才平。曹操想起崇尚的齐桓公的霸业,便效法齐桓公南皮射难的壮举,日射雉(野鸡)63只(一说36),以展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后世明陈琏、清刘址都感受到了齐桓公、曹操射难并非一般的游猎,写出了,"射雉推豪雄""射雉启雄猷""匪耽一时乐,要收九合功"的诗句。正月,曹操占南皮,平冀州,十月才领兵回邺城,10个月的时间里,曹操踌躇满志,除射雉展雄猷、谋划准备北征乌桓外,应还有所感、所思、所想。在南皮十个多月的时间里,产生了赋诗的激情,文采武略超世的曹操能写出被后人称颂为"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的诗文大作,这才会想到让曹不率文人集团来南皮进行文学活动。这年的夏秋之间,经曹操首肯,曹丕率建安文人来南皮游猎。《魏略》等资料显示,这次南皮之游有吴质、曹真、曹休、刘桢等人,其他文人没有点到名字。这次南皮之游正值战事频仍之秋,时间较短,驰驱出猎,抒发战胜者的豪气,所写诗文应是歌颂战功之类居多。
建安十六年(211)五月,曹丕又率建安文人集团重游南皮。建安七子悉数参与了这次南皮之游。建安七子一般指孔融、陈琳、阮瑀、徐干、王粲、应场、刘桢。但建安中,孔融在许都(今许昌南)汉献帝前任职,未参与邺下文人集团的活动,所以有人认为建安七子中有曹植而无孔融。北宋宰相苏颂写有:"追寻燕友南皮会,谁继曹刘七子诗"的诗句,以曹植、刘桢泛指七子。唐释皎然在《诗式》中则明确指出:"邺中七子,陈王最高"。陈王即陈思曹植,而且曹植也到了南皮。
建安文人第二次南皮之游与第一次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建安十六年正月,曹丕已为五官中郎将,丞相副,明确为曹操的接班人。经曹操批准,曹丕率庞大的文人集团重游南皮,也是对确定接班人的一种庆贺。这时,曹操占有冀、青、并、幽四州,取得北征乌桓的胜利,已经统一了北方,社会比较安定,南皮也早已摆脱战乱的困扰。曹操允许曹丕与众文士平交为友,其用意在于,希望曹丕与众能文之士相处,接受更多文化上的熏染,提高文武兼备的素质,为日后掌权奠定良好的基础。
曹丕第二次南皮之游,过着讲经论书、弹棋博弈等悠闲安逸的生活,除娱乐身心外,更为文士们提供了切磋诗文、展示才艺的机会与平台。后来曹丕给吴质的书中多次谈到南皮之游,在回忆第二次南皮之游时写道:"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白日既匿,继以朗月……"曹丕一行在南皮游乐一个多月,回邺城后,余兴未尽,又相聚游西园、玄武陂、铜雀台,继续宴饮游乐、和诗酬酢。隋陈文良《游侠篇》云:"东郊斗鸡罢,南皮射雉归"。反映了南皮之游的另一个侧面。第二次南皮之游除游乐、宴饮、驰猎外,集中写出了大量诗文,并留下了成语"浮瓜沉李"等,使建安文学呈现出空前的盛况,这种互相唱和为主要的创作方式,因有南皮之游,将邺下文人集团群体性的诗赋创作推向了极致。这时候的诗作,以宴饮游乐为主要题材内容。由于在酒席宴上即兴写出,文士们难免互相逞才使气,往往洋溢着慷慨激昂之情。在语言风格上不事雕饰,很少用典,直抒胸臆,呈现爽朗平畅的共同特色。
南皮之游后的秋天,刘桢失敬被刑。建安十七年(212),阮瑀去世,王粲相继亡故,吴质出仕朝歌。至建安二十二年(217),魏郡大疫,徐、陈、应、刘俱逝,文人集团自然解体,群体性的诗赋唱和的创作方式也就戛然而止了。南皮高韵继承汉乐府诗赋,使四言诗恢复青春,把五言诗推向顶峰,拓宽了七言诗新路。曹丕的《燕歌行》是优秀的文人的七言诗。刘勰对南皮之游诗作做了最全面、最切实的概括,他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建安之初,五言腾涌,文帝陈思,纵辔以驰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明皙之能,此其所同也。"南皮高韵开创了文学批评和相互切磋作品的良好风尚,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
总之,建安文人集团南皮之游所产生的诗作不仅昭示着建安文学创作的高潮、成果的丰硕,同时还集中反映了建安文学的基本创作特征,在建安文学史上意义非同一般。这也正是南朝梁文学家沈约以南皮高韵来指称建安文学的原因所在。
沈约用南皮高韵指喻建安文学的同时,还肯定了南皮高韵对西晋文化的影响。西晋文化有两大称道的,一是竹林七贤,一是金谷园二十四友的文学活动。这两起文学活动从形式上都是效仿邺下文人集团群体活动的形式。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是建安七子中阮瑀的儿子,诗人阮籍步曹植后尘,采用曹植后期隐喻、象征的手法吐露心声。魏晋竹林七贤结社竹林,高谈畅啸。金谷二十四友,更是由南皮人石崇与哲学家、诗人欧阳健二人发起、主持,与写了《三都赋》使"洛阳纸贵"的名士左思、"闻鸡起舞"
的刘琨、潘岳(即潘安)等人结成诗社,宴游宴集,赋诗唱和。诗作结集成十余卷的《金谷园集》,石崇为诗集写了序。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兰亭序》就借鉴了石崇的《金谷园序》的写法。魏晋时期的南皮之游,邺下风流、南皮高韵、金谷大会、兰亭之会及乌衣之会等,都是一脉相承的。
南皮高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南皮、南皮朝宴、南皮之游,南皮射雉、南皮高韵以及成语浮瓜沉李,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符号大量出现在后世诗文中。曹丕重游南皮宴友的燕友台也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遗迹记入文学史册。直至唐朝,一些文人雅士还效仿南皮高韵,相邀齐聚南皮泛舟游乐,赋诗作文,结集成册。唐名士萧颍士所写《清明日南皮泛舟序》收入《唐史》。萧颖在序中推崇追述曹丕与朋友诸彦的南皮之游,感叹当日泛舟之游,虽"帝京不见斯兴情之极致也。"
摘(南皮千年文化古县)
来源:深醉寒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