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拒绝向基辅派兵,美国特使撒弥天大谎,王毅:中国不策划战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14:00 1

摘要:俄乌冲突打到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了欧洲内部的问题,它不仅冲击了地区安全,还牵动了全球经济、能源、粮食、地缘政治格局。

俄乌冲突打到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了欧洲内部的问题,它不仅冲击了地区安全,还牵动了全球经济、能源、粮食、地缘政治格局。

美国作为背后最主要的搅局者和推动者,在过去三年里不断想方设法把中国拖进这场战争,甚至把中国当成“背锅侠”。

从最初的“立场逼迫”,到“援助帽子”,再到“派兵传言”,美方接连出手,试图把中方套进一个个话语陷阱。

然而,中国并没有掉进圈套,而是坚持走中立路线,劝和促谈,既没有选边站队,也没有卷入战争。

那么,美国的算盘为什么屡屡打不响?中国又是如何一一拆解?

回到2022年3月,也就是俄乌冲突爆发不久,美国就迫不及待地给中国打电话。

当时的国务卿布林肯一副理直气壮的姿态,要求中国必须“选边站队”,一起谴责俄罗斯,甚至暗示如果中国保持中立,就等同于“支持侵略”。

这套逻辑其实并不新鲜,美国在冷战时期就常常拉帮结派,把自己定义成“国际秩序”的代言人,逼迫其他国家表态。

但是,中国的回应很坚决:中方不会随便在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去谴责别人,更不会盲目站队

对中国来说,俄乌冲突的本质是安全困境和地缘政治矛盾的集中爆发,根子还在于北约东扩。这个判断和美国“黑白分明”的叙事完全不同。

从那时起,中国就反复强调“劝和促谈”,而不是火上浇油。

2023年,美财政部副部长阿德耶莫甚至放狠话,说中国必须在“俄罗斯”和“国际秩序”之间做出选择。

听起来很像是威胁,但实际上,这反而证明美方心虚:他们担心中国不听话,担心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

事实也证明,美国这第一拳没能打中。中国没有被迫选边,反而和欧洲一些国家保持了沟通,还和巴西、印尼等全球南方国家一道呼吁停火谈判。

这让美方很不舒服,因为一旦国际社会认可中方的中立立场,美国那套“非黑即白”的叙事就会失效。

当“立场逼迫”无果后,美国很快换了打法。

2023年2月,中情局率先放出消息,说中国暗中给俄罗斯提供“致命武器”,还列出了一堆所谓的“情报”。

布林肯也跑出来添油加醋,声称中国在帮助俄罗斯的国防工业。西方媒体一听更是炒得沸沸扬扬,仿佛“铁证如山”。

然而,尴尬的是,这些指控完全拿不出实质证据。

到了2024年,美军参联会主席布朗在国会听证会上亲口承认:中国没有向俄罗斯提供任何军事援助。换句话说,美国自己打脸了。

但美方的逻辑并不是讲事实,而是制造舆论压力。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俄罗斯的军工体系依旧能运转,这让西方怀疑背后有人“帮忙”。

可真正的数据却显示,俄罗斯进口的武器零部件和两用物项,超过60%来自西方国家自己。这才是赤裸裸的讽刺:嘴上说要孤立俄罗斯,实际上却暗暗给它输血。

中国的态度则十分清晰,中方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不搞双重标准,遵循“三不原则”:不火上浇油、不趁火打劫、不谋取私利。

与此同时,中国和俄罗斯保持正常的能源和贸易合作。这是完全合法合理的行为,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也不禁止。

换句话说,中国既没有踩线,也没有中断和俄罗斯的正常往来。

所以,美国这第二拳同样落空了。西方内部其实也有人心知肚明,只是他们需要一个“借口”,来把自己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挫败,转移到中国身上。

眼看前两招都没有奏效,美国又开始玩“舆论陷阱”。

一些外媒突然放出消息,说中国要派兵进入乌克兰维和,还煞有介事地讨论起“后果”。这种说法一经传播,就立刻在国际社会引发议论。

这第三拳其实最阴险。美国的算盘很简单:一旦中国真的下场,就算是以“维和”名义,只要局势失控或者谈判失败,他们就能甩锅给中国,让全世界把矛头对准北京。

到那时,中国就会被套上“紧箍咒”,进退两难。

不过,中方反应非常快。外交部立即澄清:中国不会派兵进入乌克兰。

从冲突爆发到现在,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不介入冲突,不选边站队。

如果未来真的有维和行动,那也必须是在联合国的框架下,由多方共同参与,而不是中国单独行动。

这一下,美国的算盘再次落空。事实上,中国在这场冲突中采取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操作:既不被动卷入,也不当“局外冷眼旁观”。

中国特使多次访问欧洲,与乌克兰、俄罗斯及其他相关国家沟通,还和巴西一道提出“六点共识”,成立“和平之友”小组。

这些行动不仅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感,也让外界看到,真正想推动和平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和全球南方。

结语

从2022年到2025年,美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对中国接连出招:先是逼迫表态,再是扣上“援助帽子”,最后又放出“派兵传言”。

三拳打下来,看似声势浩大,其实都落了空。中国始终站在一个清晰而稳健的位置上:不策划战争,不参与战争,坚持中立,坚持劝和促谈。

9月13日,王毅外长在会见斯洛文尼亚副总理兼外长法永时时,再次强调这一立场。

他的那句“中方不策划战争,也不参与战争”,无疑是一锤定音。谁才是战争的推动者,谁才是真正想维持和平,国际社会心里自有判断。

所以,俄乌冲突并不是中国的“紧箍咒”。相反,这三年里,中方一次次拒绝被裹挟,展示了大国的清醒与定力。

倒是美国,眼看自己承诺的“24小时解决战争”变成笑话,只能靠甩锅来掩盖失败。

未来的关键不在于美方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而在于国际社会是否看清真相:世界需要的不是更多对抗,而是尽快坐到谈判桌前。

来源:文晓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