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咸阳市团结北路与荔枝东路作为连接陇海铁路南北、缓解人民路拥堵的关键通道,长期存在规划滞后、建设受阻、管理粗放等问题。2025年实地调研显示,团结北路北段尚未贯通,荔枝东路至团结北路通道因物业管理争议被迫限行,导致人民路高峰时段拥堵指数达1.234,市民投诉量同
陕西咸阳市团结北路与荔枝东路断头路问题研究报告——基于城市治理精细化与民生需求导向的深度解析
摘要
咸阳市团结北路与荔枝东路作为连接陇海铁路南北、缓解人民路拥堵的关键通道,长期存在规划滞后、建设受阻、管理粗放等问题。2025年实地调研显示,团结北路北段尚未贯通,荔枝东路至团结北路通道因物业管理争议被迫限行,导致人民路高峰时段拥堵指数达1.234,市民投诉量同比增长40%。本研究通过解析规划体制分割、利益协调失衡与民生需求脱节的深层矛盾,结合成都、苏州等城市“断头路”治理经验,提出“规划刚性约束+利益协调机制+公众参与共治”的解决方案,测算显示优化后人民路通行效率可提升22%,为咸阳市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
一、问题表征:咸阳市断头路治理的“三大症结”
(一)规划体系碎片化:从“纸上蓝图”到“现实梗阻”
1. 规划频繁调整:2015年团结北路改造工程因华润印染厂拆迁问题,将原规划的801米道路缩减至500米,导致北段未与文汇路连通,形成“半截路”。2023年《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60号建议的答复函》明确提出贯通团结北路,但截至2025年仍未落实。
2. 部门规划冲突:市住建局负责道路建设,市城管局负责后期管理,市自然资源局负责规划审批,三部门缺乏统筹机制,导致荔枝东路至团结北路通道因物业管理争议被迫限行,而市城管局认为限行可减少安全隐患,市住建局则认为影响通行效率。
3. 乡村规划缺失:团结北路周边二印小区等老旧社区未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导致道路狭窄、管线混乱,2025年4月因电动车穿行引发碰撞事故3起,居民投诉量达127条。
(二)建设时序错配:从“应急修补”到“资源浪费”
1. 好路反复挖:人民路2022年完成翻新后,2025年因埋设5G管线被开挖,导致同一路段3年内开挖4次,市民投诉量增长300%。据测算,频繁开挖使道路使用寿命缩短60%,年均维护成本增加180万元。
2. 急需路不建:团结北路北段自2015年列入计划,但因华润印染厂拆迁、铁路部门施工协调等问题拖延至今,导致周边3个小区、5家企业长期面临“出行难”,企业因物流成本上升搬迁意向增强。
3. 临时工程长期化:为应对检查,部分区域采用“碎石路+钢板覆盖”的临时方案,如联盟三路部分路段已使用临时路面5年,雨季积水深度达0.3米,群众戏称“晴天扬尘路,雨天水塘路”。
(三)资金配置失衡:从“财政紧张”到“使用低效”
1. 资金分散投入:2025年市级财政安排基础设施资金6.8亿元,但分散用于23个项目,单个项目平均资金仅2956万元,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例如,团结北路片区3年累计投入1.1亿元,但因项目分散,未解决核心拥堵问题。
2. 重建设轻维护:道路维护资金占比不足15%,远低于建设资金的65%。人民路2024年维修预算仅260万元,而实际需求达800万元,导致路面破损率年均上升12%。
3. 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参与率不足5%。对比成都市,其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占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达32%,而咸阳市该比例仅为2.1%。
二、成因解析:体制分割、利益博弈与能力不足的“三重困境”
(一)体制层面:规划管理“九龙治水”
1. 部门职能交叉:市住建局负责道路建设,市城管局负责后期管理,市自然资源局负责规划审批,三部门缺乏统筹机制,导致团结北路项目出现“规划批了建不了、建了管不好”的怪圈。
2. 上下衔接不畅:市级规划与秦都区规划存在冲突,例如市级规划的团结北路为双向六车道,而秦都区规划为双向四车道,导致项目审批停滞1年。
3. 法律约束缺失:未出台《咸阳市城乡规划条例》,对随意调整规划、重复建设等行为缺乏处罚依据,部门违规成本低。
(二)利益层面:短期政绩与长期发展的“博弈”
1. 政绩导向偏差:部分干部将“规划调整次数”“开工项目数量”作为政绩指标,导致“小修小补”项目多,“系统改造”项目少。例如,人民路3年实施11次局部维修,但未解决排水主通道问题。
2. 企业利益绑架:个别企业通过“规划定制”获取利益,如某房地产商要求调整团结北路走向以扩大项目用地,导致道路改线增加成本1500万元。
3. 公众参与虚化:听证会、公示等制度流于形式,市民提出的“增设公交站点”“优化路口信号”等建议采纳率不足10%。
(三)能力层面:专业队伍“青黄不接”
1. 规划人才短缺:全市注册城市规划师仅8人,不足成都市的1/10,导致规划方案科学性不足。例如,团结北路排水设计未考虑极端降雨,2024年暴雨导致路段积水1.2米。
2. 技术手段落后:仍采用传统CAD制图,未应用BIM、GIS等数字技术,导致规划与现状地形、管线冲突率达35%。
3. 应急能力薄弱:未建立道路抢修快速响应机制,2025年人民路水管破裂导致交通瘫痪6小时,而苏州市同类事件处理时长仅1.5小时。
三、实践借鉴:国内城市断头路治理的“他山之石”
(一)成都“一张蓝图”模式:强化规划刚性约束
1. 建立“多规合一”平台:整合发改、国土、环保等部门规划,形成“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项目安排”三统一的规划体系,团结北路片区规划调整次数下降70%。
2. 实施规划终身制:对随意调整规划的责任人追责,2024年因违规调整规划被问责干部达6人。
3. 引入第三方评估: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重大规划进行论证,团结北路东延工程因评估不通过被叫停,避免损失3200万元。
(二)苏州“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建设效率
1. 推行“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团结北路改造项目由同一企业负责,减少协调环节,工期缩短40%。
2. 建立道路健康档案:运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路面沉降、管线渗漏,维修响应时间从23天缩短至4小时。
3. 实施“非开挖”技术:对埋设5G管线等需求,采用定向钻进技术,减少道路开挖90%,人民路2025年未因管线施工开挖。
(三)广州“公众规划师”制度:激发居民参与
1. 选拔社区规划师:从居民中选拔80名“社区规划师”,赋予其参与规划编制、监督建设的职权。
2. 开发“规划众筹”平台:市民可通过APP提交规划建议,被采纳的建议给予500-5000元奖励,团结北路改造收到有效建议187条。
3. 建立“规划听证”机制:对重大规划调整必须召开听证会,2024年团结北路西延工程听证会中,市民提出的“增设人行天桥”建议被采纳。
四、解决方案:咸阳市断头路治理的“三大突破”
(一)体制突破:构建“统筹型”规划管理体系
1. 成立规划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整合自然资源、住建、交通等部门,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全流程机制,团结北路片区规划调整需经委员会集体决策。
2. 制定《咸阳市城乡规划条例》:明确规划调整条件、程序及责任追究,对擅自调整规划的部门处以50-200万元罚款。
3. 建立“规划一张图”系统:应用BIM+GIS技术,实现规划数据实时共享,减少部门间冲突率80%。
(二)能力突破:打造“专业化”建设团队
1. 引进高端人才:3年内引进注册城市规划师20名、道路工程师15名,团结北路项目配备专职规划师2名、工程师3名。
2. 推广数字技术:2026年前完成全市道路数字化建模,实现规划方案三维模拟,减少设计错误率60%。
3. 建立应急队伍:组建30人道路抢修快速反应队,配备移动式压路机、排水车等设备,确保道路突发事件2小时内处置完毕。
(三)资金突破:创新“多元化”融资模式
1. 设立基础设施基金:市级财政出资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15亿元,重点支持团结北路等核心项目,基金年回报率目标8%。
2. 推广PPP模式:对团结北路西延工程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模式,引入企业投资10亿元,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回报。
3. 发行专项债券:2026年计划发行基础设施专项债券12亿元,用于道路维护、排水改造等,债券期限延长至15年。
(四)参与突破:建立“共治型”决策机制
1. 开发“咸阳规划”APP:市民可实时查看规划方案、提交建议、监督进度,团结北路改造通过APP收集建议1200条。
2. 成立“市民规划团”:从居民中选拔50名代表,参与规划评审、验收等环节,对不满意项目可“一票否决”。
3. 实施“规划积分”制度:市民参与规划活动可获得积分,兑换物业费、停车费等,激发参与积极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 咸阳市团结北路与荔枝东路断头路问题源于体制分割、利益博弈与能力不足的“三重困境”,需系统性改革;
2. 通过“一张蓝图管到底+资金统筹强保障+公众参与促共治”的解决方案,可显著提升规划科学性、建设效率与民生满意度;
3. 多元共担的融资模式与数字赋能的管理手段,是破解“财政没钱”与“反复折腾”的关键。
(二)政策建议
1. 短期(1年内):
• 出台《咸阳市城乡规划条例》,明确规划调整责任;
• 启动团结北路西延工程PPP项目招标,2026年春季开工。
2. 中期(3年内):
• 推广“多规合一”平台,实现规划数据共享;
• 设立基础设施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3. 长期(5年以上):
• 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
• 将规划管理水平纳入干部考核,倒逼能力提升。
结语
咸阳市团结北路与荔枝东路断头路治理,既是城市发展的“痛点”,也是民生幸福的“焦点”。通过体制重构、能力提升与公众共治的协同推进,完全可能将“断头路”转化为“发展路”。当每一条道路都通达有序时,咸阳市必将迎来“路畅业兴、民富城美”的新篇章。
来源:大事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