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黄西知道这是个舶来品的表现方式,知道了会讲笑话可以上白宫表演,那是在2010年;启蒙在王自健《今晚80后脱口秀》,那会刚刚工作没几年,后来爆红的李诞是个撰稿人,顶着红红绿绿的脑袋被嘲笑着“蛋蛋和建国的故事”,那是在2012年;奇葩说突然爆火,突然意识到会说话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看脱口秀有些年头了,往回倒倒,抻一条节目的线——
从黄西知道这是个舶来品的表现方式,知道了会讲笑话可以上白宫表演,那是在2010年;启蒙在王自健《今晚80后脱口秀》,那会刚刚工作没几年,后来爆红的李诞是个撰稿人,顶着红红绿绿的脑袋被嘲笑着“蛋蛋和建国的故事”,那是在2012年;奇葩说突然爆火,突然意识到会说话的人有机会成为明星,一群人围绕着几个辩题吵来吵去,和当年的狮城之战差距甚远,却丝毫不影响几个导师插科打诨,几个选手轮番上阵,一下子都成了民意代表,红利被会说话的人掌握了,那是在2014年;一群草根吵架看久了也就没了话题,然后出现了吐槽大会,几个明星几个脱口秀演员,站在台上狠狠开展对对方的疯狂吐槽,留下了脸红心跳尴尬翻脸等诸多名场面。几乎同步,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出现,当年的蛋蛋摇身剃掉红毛成了导师和老板,建国还是建国,成了选手,自此连续三届亚军,第一季的冠军是庞博,一个帅气的上海交通大学知性男大的身份出现。那是在2017年;2019脱口秀大会2,冠军是卡姆;2020年脱口秀大会3,冠军是王勉;2021年脱口秀大会4,冠军是周奇墨;2022年脱口秀大会5,冠军是呼兰。
正常情况,线上爆火之后,线下就开始同步变现,产生正回馈,线上继续爆火。然而,众所周知的原因2020—2023年,线下演出受限制,让初尝“红”的滋味的年轻人,一面享受着知名度的大幅提升,但“大热”没有带来“大富”。如果把2020年当作一个转折点,回看一下那一年他们的年龄——李诞,1989年10月,31岁;王建国,1988年8月,32岁;庞博,1989年1月,31岁;卡姆,1995年12月,25岁;王勉,1994年5月,26岁;周奇墨,1987年,33岁;呼兰,1989年7月,31岁……都是30上下的年纪,别人初入职场,他们已经登上名利场。
伴随而生的不是扶摇直上的青春榜样,而是靠两性话题的对立博眼球,靠谐音梗戏谑,演员告公司、离婚、吸毒、被抓……应了《桃花扇》中那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然后就黄了、糊了、荒了。
2023,空了一年。
2024,喜剧之王单口季和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一家裂成两家,像是打擂台,其实是扩充市场。
2025,游戏继续,脱口秀继续。上了很多线下的人,有一些当年的边角,凑成了今年的台柱。今年的脱友2冠军是何广智。
何广智,1996年出生,2020年出场,被调侃“穷门创始人”,讲了一个理发的片段,搭配一张年轻的“丑脸”,横空出世。后续几年,参赛选手进进出出,他鲜有话题,更鲜有争议。出道那年24岁,夺冠也才29岁。
后来知道,那些台柱子纷纷出事的日子,其他人纷纷出走。我能理解在宣布广智获得冠军的时刻,很多脱口秀演员眼泪喷薄而出的原因——呼兰说,“那个时候广智问我你走吗?我说我不走,他说,那我也不走”;几个脱口秀老板说,“最难的时候,都是广智过去站台,帮着大家渡过难关”;智胜说,“从来没想过,我们这样的,也可以夺冠,实现了我没有实现的梦想”……
回忆起来,看了广智五、六年的时间了,他讲的内容,都是身边被自己忽略的细节,从来没有像某些演员讲的“我要为**群体发声”……,把平等当公平,把均等当正义,忽视差异化的努力,漠视几代人的托举,脚踩其他人,打着发声的大旗,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赚流量红利。
广智,上过流量的车,却依然踏踏实实,内容体面、做人老实。
广智夺冠的内容是讲了一个个人的年终报告,一路讲了自己的爆红到没工作再到重新登台,当年一起打拼的人换了又换,自己成了那个到长安送荔枝的人。人到长安了,荔枝到了,吃不吃看各位看官。
看着当年“带刺的玫瑰”重新绽放,自己也把光阴的年轮往回倒带。
既往这十几年,那些人那些事形成快闪,思绪被拖拽着,电光石火一样,按在地上摩擦,血肉模糊,骨骼生疼。
这十数年,有一些曾经让自己艳羡的人,年轻、聪明、能力强,他比你起点高、弹跳强,人脉广、评价好,快速触摸职业天花板,突然终结了职业生涯,人生急转直下,家破人亡。有天人永隔的,也有墙内墙外的。
出来混,总要还的。
还什么?拿什么还?
前面慢了还能努力追赶,后面慢了,甚至停了,距离终点太近了,连冲刺的长度和机会都没了。
今年启发最大的一个故事,来自一次朋友小聚,老友讲的一段对话。
他讲,工作中有一个压力特别大的二把手和一个大师对话,大师问了他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想做一把手或者能做一把手吗?
回复:我看一把手压力更大、要处理的事情更多。距离太远了。
第二个问题——如果不做一把手,继续做副手,业务能一直排在系统前列吗?
回复:天时地利人和才排在了前面,已经是历史高点了。
第三个问题——如果不做一把手,业务又到了高点,突破高点的概率如果很低,想过吗?现在就是职业天花板。遇到一点业务起伏,身体也跟着起伏,那也难成大事。
没回复。故事结束,朋友们继续喝茶。
时至今日有半年了,第三个问题还在脑子里绕啊绕。
去年还有告别的人,研究生的同学,周末还互相逗了逗,隔了三天,同学群发了讣告,震惊到张不开嘴。
这不像人老了、有病了,走的时候,心理已经做了许久的建设,不会那么猝不及防。
老同学很够义气,我去苏州开会,人在吴江,我以为离苏州很近,哥们二话没说,开车两个小时,带了一笼大闸蟹,我们坐在小店里,喝着黄酒吃着蟹,吹着牛,吴江那晚江边的小店微风习习,应该有我们吹牛时的大笑。
老同学经常监督我要运动,说和他十几岁的儿子最近在骑单车,60公里的那种,我开玩笑说,比我的汽车骑的都远。事情一多,我更懒得动。他说让我每天打卡给他。我说没动力,他笑说,带着跑鞋,来深圳抓我跑步。
好像都要经历,在未来漫长的季节里,还会记得他督促跑步的语气——你小子,别懒,身体第一。
三月份看了一部电影《还有明天》,是宝拉·柯特莱西执导、编剧、主演的女性主义题材喜剧电影。黑白片,讲述了1946年,生活中充满艰难的意大利底层女性迪莉娅逐渐从充满暴力的琐碎生活中挣脱出来奔向争取权利与自由的道路的故事 。那天电影院的人很少,平均一排不到一个人。故事很暴力,被打被骂被羞辱。音乐很有趣,节奏轻快。每次暴力场面出现,跳跃的音符像在客厅旁的暗房突然蹦出来,和暴力的场面撞个满怀,都来不及躲闪。虽然早就下架,但说多了就剧透了。一看就是编出来的故事,但一点不影响感同身受。
现实,有时就是要——一边挨打一边立正一边还要笑出声。
这是在去出差的飞机上,手指跟随思绪敲敲打打,写了些零敲碎打的文字。也不知道要怎么结束,但是广播提醒了,收起小桌板、调整座椅靠背……
所以,就在这里结束吧。也挺好,在我这里,文字比照片靠谱,照片记录片段,文字有生长脉络的沉淀。
说个期待吧,希望体面老实的人都能过得好。
因为,体面、老实的人,过得好,才会给人带来巨大的信心。
来源:莫多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