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在西贝吃饭“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贵、口感差,甚至用了“恶心”形容。他还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在西贝吃饭“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贵、口感差,甚至用了“恶心”形容。他还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第二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损害品牌声誉。
随后几天,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并直播展示西贝部分食材包装,指出其中含添加剂、保质期长达18个月。西贝则推出“罗永浩菜单”反击;贾国龙一边道歉,一边称罗是“网络黑社会”,罗永浩也不甘示弱地反击。
看似是两位大V互怼,实际上已升级为“餐饮是否应使用预制菜”的全民讨论。胖东来、海底捞、老乡鸡等品牌也被卷入,讨论持续发酵。
消费者普遍反感预制菜,而餐饮业内却更复杂:有人站消费者,有人支持效率化,有人担心行业生存空间。这场争议,触动的不只是“吃什么”,还有“谁在掌控餐饮”。
西贝强调自己用的是中央厨房制作的菜,按国家标准不属于预制菜。
但问题是:国家标准和老百姓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早在2016年,“预制菜”只是农业发展概念。直到2022年,中国烹饪协会才将其细分为四类: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分类方法接近美国“3R食品”,目的是节省家庭做饭时间。
然而,真正的监管直到2023年才明确。国家六部委联合发文,首次清晰定义预制菜:以农产品为原料,不加防腐剂,经加工后加热即食的预包装菜品。
争议点在于:文件明确指出,“净菜”和“中央厨房简单加工”的菜不算预制菜。
但消费者不买账。你说是中央厨房做的,我看到它调好味、能保存18个月,不就是预制菜吗?标准虽定了,但和公众认知有明显偏差。这才是这场风波的核心。
很多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心,集中在“加防腐剂”和“保质期太长”。但其实现在的技术,能在不加防腐剂的前提下实现长时间保鲜。
最常见的是高温杀菌:像做罐头一样,把菜在121℃以上处理后封装杀菌,保质期可达数月以上。
另一种是急速冷冻:先炒好、再快速冷却冷冻,全程-18℃冷链运输,锁住口感和营养。
但问题在于,技术再好,也难复制中餐“现炒”的锅气和风味。尤其是中餐注重口感,工业化产品总是少了点“人味儿”。
此外,加工过程对营养多少有影响。虽然不一定比冰箱里的剩菜差,但消费者要的不只是“安全”,更是“真实”和“尊重”。
老乡鸡就做得不错,主动标注哪些菜用了预制技法,反而赢得消费者信任。
预制菜,其实是一种餐饮模式的重构。
过去靠厨师手艺、新鲜食材赢口碑。但这套模式难复制、效率低,也难扩张。
而预制菜+中央厨房则主打标准化、成本控制、快速复制。海底捞就是典型代表,靠高标准供应链打造出强大扩张能力。
但问题在于,一旦行业都靠工业模式,那些靠手艺生存的小店怎么办?那些靠一锅一灶维生的人怎么办?
餐饮业是中国底层创业、就业的重要渠道。若被资本和工厂模式统治,很多普通人可能会被挤出市场。而没有这些普通消费者的稳定收入,未来“高消费人群”又从哪里来?
预制菜并不是“邪恶”的,它解决了效率、标准化问题,是行业发展的方向。
但前提是:要诚实透明。使用了预制菜就明说,让消费者有选择权。
餐饮行业不是单纯卖产品,而是提供体验与信任。技术再先进,标准再严格,消费者若觉得被欺骗,那就会失去最根本的口碑。
饭是给人吃的,不是给系统优化的。别让“效率”吞噬了“人情味”。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