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降本增效:别瞎砍成本!企业增效才省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21:44 3

摘要:现在不少企业都在喊“降本增效”,可实际情况呢?大多是把收入、成本数据列一堆,然后干着急喊“要提效”,最后收入没涨,成本还是居高不下。

现在不少企业都在喊“降本增效”,可实际情况呢?大多是把收入、成本数据列一堆,然后干着急喊“要提效”,最后收入没涨,成本还是居高不下。

说实话,我见过不少老板碰到这事儿就头疼,本来想靠降本救急,结果越搞越乱。

这问题根源其实很简单,就是平时看数据太割裂,没形成系统思维,连该从哪儿下手都没搞明白。

很多企业一提到降本增效,首先想到的就是裁员、砍生产预算,其实这思路根本不对,增效远比降本重要得多。

之前有个做快消的朋友跟我说,他们公司曾经选错了营销方式,几千万的推广费花出去,连点水花没溅起来;还有一次产品选款出错,仓库里堆了几千万的货卖不动,最后只能亏本清仓。

你说这俩事儿亏的钱,裁几百上千人能省得回来吗?显然不能,而且降本得先看销售端,不是生产端。

有个做家具的企业,之前为了降本,盲目砍了原材料成本,结果家具质量下降,退货率飙升,还积压了一堆库存,最后亏的钱比省的多得多。

老实讲,没有清晰的产品定位,生产端再怎么砍成本都是瞎忙活,只会给自己挖坑,更重要的是,要砍的是那些藏在“常规投入”里的冗余成本。

比如有些公司多个部门都搞推广,重复花钱做一样的事;还有的铺了一堆SKU,好多根本卖不动,这些才是该砍的。

要是盯着正常的运营成本瞎减,反而会影响业务,光改认知还不够,数据看得粗也是大问题。

很多企业看数据就看个整体收入、平均成本,根本不细分,之前有个零售企业,就是因为没拆分区域营销数据,导致30%的推广费白花了。

后来有个快消企业就聪明,把数据拆成城市层级、消费人群、产品品类,发现二线城市年轻群体推广投少了,补上之后销量立马上去了。

如此看来,数据拆得细,才能找到真正的机会点。

营销费用绝对是很多企业的大头支出,但不少企业花这笔钱的时候都没谱,有的是赔钱换吆喝,有的是该考核效果却没章法,首先得把这两类分清楚。

那些赔钱换吆喝的,得归到“品牌推广”里,本来想靠品牌推广拉知名度,后来发现经常跟产品推广、活动推广重复花钱。

有个美妆企业就遇到这问题,梳理之后发现15%的品牌费用都跟其他推广重了,优化之后直接省了800万。

说实话,之前大家总说“做品牌一半的钱浪费了,但不知道哪儿浪费了”,其实就是没把费用明细捋清楚。

至于要考核效果的“效果推广”,浪费也不少,我知道有个电商平台,渠道、运营、产品部门各自发优惠券,结果好多用户专门薅羊毛,真正要留的客户却没领到。

后来经营分析部牵头搞了统一的用户标签,把优惠券资源整合起来,该控制的控制,该补的补,有效转化率一下就上去了。

很显然,营销不是撒钱越多越好,得看钱花在刀刃上没,营销捋顺了,产品端的坑也得填。

上一款卖不动的产品,就是最大的浪费,库存、推广费、清货成本都是实打实的损失。

有个服装企业之前铺了太多SKU,结果好多卖不动,动销率特别低,还出现了自己产品抢自己生意的情况。

后来他们把SKU按品类、价格带、毛利拆开来分析,砍了40%的低效SKU,库存周转快了不少,新品也得盯着,不能等卖不动了才着急。

有个家电企业给新品做了生命周期模型,一款空调上市30天就发现销量差预期40%,赶紧调铺货区域,少亏了500万。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有些企业不管新品卖得好不好,都接着铺,最后只能砸在手里。

供应链别瞎折腾

供应链提效看着是生产端的事,其实根本前提在营销和产品端。

有个做玩具的企业,每月都改产品款式,生产计划根本定不下来,完成率才65%,设备天天闲置。

反观另一个3C企业,先在营销端盯准年轻白领客群,产品端打造了2款爆款,需求稳定之后,生产计划完成率一下冲到92%。

毫无疑问,营销和产品没定好,供应链再怎么调都白搭,真要做供应链提效,也有几个具体方向。

比如扩大产线摊平成本、用标准化部件减管理成本、砍掉客户不重视的材料功能。

有个物流企业给合作厂商优化了发货路线,还用上了批量发货和低成本运输方式,单票成本降了不少。

还有个汽车零部件企业引入了ERP系统,销售需求、生产进度、库存实时同步,人工统计成本少了,物料浪费也少了。

其实企业降本增效真不是喊口号,得先改认知,别光盯着砍成本;再把数据拆细,找到真正的问题;然后把营销、产品、供应链的关键点打通。

经营分析的人也得深入业务细节,不能只看表面数据,不然根本提不出有用的建议。

随着数字化发展,数据打通会越来越重要,早布局的企业肯定能走得更稳。

来源:念寒尘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