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期太长,安慰剂也会失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9:01 1

摘要:19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时期,电影业却很火爆,诞生了多年后仍然堪称经典的《乱世佳人》(1939),《摩登时代》(1936),《西线无战事》(1930)等作品。

疫情以来,短剧和直播火了起来。

这一方面源于防疫带来的生产生活停滞,人们有了足够的空余时间观看这类作品;

另一方面则源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不那么顺心,人们情绪低落,因而需要这类文化作品充当安慰剂。

同这一现象相呼应,国外类似的历史时期,相关文化产业似乎也带来了文化作品的繁荣:

19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时期,电影业却很火爆,诞生了多年后仍然堪称经典的《乱世佳人》(1939),《摩登时代》(1936),《西线无战事》(1930)等作品。

以至于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都表示,“在大萧条时期,当人们的精神比任何时候都低落的时候,只要花15美分,一个美国人就可以去看电影,看看婴儿的笑脸,忘记他的烦恼,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日本在“失去三十年”间也诞生了很多优质的动漫和流行音乐作品。例如,风靡东亚的《灌篮高手》(1993),海贼王(1999),名侦探柯南(1996),百变小樱(1998)都诞生于90年代的萧条期。

因此,很多人得出结论,以文化作品为代表的产业是萧条中的好赛道:普遍情绪低落的人们愿意为这类较为廉价却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付费。

但老何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萧条期是泡沫盛极而衰导致的,而好的文艺作品是需要理想,以及对理想可以实现的积极预期进行支撑的。

而这些积极的事物,只有普遍乐观的环境才能培育它们。

萧条期时,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在经济上没有最基本的安全感,时刻担心被“优化”。别说实现职业理想这种积极向上的预期,能维持现状都堪称困难。

在这种大环境下,文化作品的创作者也难免受到影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加上身边看到的也多是负面案例,难免对未来失去心气和信心。

创作者自己都没有积极的心态,自然难以创作出传递真善美和理想主义的优秀作品。

此外,这种背景下,投资方也很难冒险投资一些有风险的新赛道,或者需要长时间才能出成果的作品。

如今的短剧作品也证明,他们还是更愿意创作一些迎合社会戾气和保守思潮的作品短平快地吃流量红利。

毕竟,这种选择是最稳妥的。

而外国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萧条期文化繁荣,真正深入地看,也不过是繁荣期积累的余辉和回光返照罢了:

美国在30年代虽然经历了萧条,但由于体量更大,所以能比其他国家撑得更久,进而更晚卷入战争,并在期间贩卖军火大发横财,因而更快地走出萧条,文化繁荣前后有衔接。

相比之下,08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根本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拖到如今,看起来经济蒸蒸日上,其实都是虚火,贫富差距、就业水平等等根本不逊色于上次的萧条。

也因此,这些年的美国文艺作品也在透支了之前的理想、乐观、信心和积极预期后变得差劲。

姑且不谈那些经历很长时间后仍然能被公认为经典的作品,就是那种老套的吹捧、歌颂美国精神的好莱坞大片,如今也都拍不出来了。

至于始终没能走出“失去三十年”的日本,如今各类文艺作品的拉胯也证明了这种繁荣其实是不可持续的。就连宫崎骏这种大师,近年也只能靠炒旧饭重播老电影捞金了。

人们总以为文化是经济的“避风港”,是困顿中可以退守的精神堡垒。可现实是,当潮水退去,露出的不仅是经济的礁石,还有整个社会精神生态的底色。

下行从不是经济层面的单独减速,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沉降。

当生存焦虑压过精神追求,文化的生长空间也会随之收窄。曾经照亮时代、震撼灵魂的优秀作品,也不得不让位于流量和收益。

屏幕上越来越潦草、浮躁、奇葩的作品,正是经济潮汐冲刷堤岸的痕迹。

一旦萧条时间足够长,文化领域的安慰剂也会失效。

没有领域会例外。

来源:梦城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