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国将士高存信(1914.05-1996.12),男,满族,籍贯辽宁省开原。193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0期炮科。1936年到东北军任排长。1938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冀中平原参加抗日游击战。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1
开国少将高存信
开国将士高存信(1914.05-1996.12),男,满族,籍贯辽宁省开原。193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0期炮科。1936年到东北军任排长。1938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冀中平原参加抗日游击战。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员、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等职。其父高崇民(1891年11月14日一1971年7月29日),著名爱国人士,曾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人生三次重大抉择
“九一八”事变后,高存信随父流亡到北平就读高中。1933年夏高中毕业,在父亲高崇民的坚决支持下,为抗日他毅然考入黄埔军校十期炮科。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抉择。
高存信在南京黄埔军校参加体育训练
1936年7月高存信黄埔毕业,被分配到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炮一旅。但是他未改初衷,为了抗日救亡,打击日寇,放弃了待遇优厚的中央军,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东北军,到炮六旅直接上前线参加抗日战斗。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的抉择。
1940年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门前
“七七”卢沟桥抗战开始,炮六旅奉命在正定、滹沱河一带设防阻击日军。高存信当时是连里观通排长,位于前沿阵地。东北军激战数日,因两边国军全被日军击溃,东北军成为孤军,奉命整装后撤,一撤千里至河南新乡。一路上他亲眼看到中央军丢盔卸甲,装备全丢光。他依靠国军抗日的希望彻底破灭。10月初传来了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千余人,又在广灵打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这些鼓舞人心的胜利,让他感到共产党、八路军才是真正抗日、真正打鬼子的部队。他最终决定要投奔八路军、共产党。他的第三次决择再次得到了父亲的全力支持。
高存信手持周恩来副主席的介绍信,于1938年初到达延安,成为抗大的军事教员。他边教军事边学习马列主义和政治。他的革命生涯由此开始,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坚持敌后游击战
张学思任队长、高存信任指导员的东北干部队奉中央的命令挺进敌后抗日前线。1940年底到达冀中根据地。他被分在作战科任科长。在对日寇的艰苦浴血奋战中,他经受了异常残酷的敌后斗争的考验。
1941年4月在白洋淀,船帆下站者为吕正操、高存信(右2)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平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41年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岗村宁次对根据地开展“总力战”。在军事上发动更加残酷、频繁的扫荡,极力推行碉堡政策、蚕食政策,造成敌我相互渗透,犬牙交错的态势,双方战斗不分内线与外线,频繁地在包围与反包围中变化。
4月底,日军疯狂对抗日根据进行大扫荡。保定、徐水、定兴等地日伪军2千多人对冀中十分区进行扫荡。他随司令员吕正操率领的工作组去十分区检查工作。几十天内从高阳到新安、容城一带多次与日军打游击战,坚持“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方针。有时一天打几仗,有时一仗打几天,和敌人来回兜圈子,有力地打击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他们进入雄县白洋淀,辗转到达蠡县桑园驻扎,却又遭到日军的围堵。他遵照吕司令指示,具体指挥了著名的桑园突围,连续打退敌人进攻,杀伤日伪军无数。最终突出敌包围圈,保护冀中军区司令部胜利突围。突围后,5月4日冀中军区在河北省安平县义里村组织了军区成立3周年的盛大庆祝活动,为这次活动毛主席送来亲笔题词: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
图示⬆️:1940年9月任东北干部队指导员的高存信与队长张学思率队挺进日寇敌占区,途经一二〇师驻地兴县时,与该师战斗队进行了篮球比赛。贺龙司令员(二排右二)前去观看,并与队员合影。前排左二为高存信,二排右一为张学思。
调查发展地道战
高存信在冀中抗战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发展“地道战”的贡献。“地道战”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都知道它是冀中人民当年抗击日寇侵略的一种重要的有效的作战手段。但是地道斗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过血的教训的。最早在河北蠡县开展起来的“地道战”,开始叫做“蛤蟆蹲”,发展以后才叫“地道”的。所以“地道”是冀中人民抗战的产物、是冀中人民的创造。
当年对此斗争手段是有争议的,曾认为是“退却路线”而反对。争论反映到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那里。1941年7月程政委就带领高存信等司令部的同志,亲自到蠡县村庄去做调查。他们亲自钻入地道内实地考察,最后全面肯定了地道的作用,认为必须首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要充分发挥地道的战斗作用。
1942年春军区发布了高存信起草的《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对地道的实战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广泛推广。1944年初,他们又起草写了《关于加强目前地道斗争的指示》。这些关于地道斗争的文件,十分明确地把地道斗争的性质与作用,地道的构筑标准及要求,地道战的战术与技术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指示。甚至对如何解决在地道中的吃、喝、拉、撒、睡等问题,都有详尽的要求,既全面具体又简明扼要,并画出地道的图形等等。这样一来冀中的地道斗争不仅没有被扼杀,并且广泛迅速地在平原作战中运用与开展起来。
地道斗争起到了改变冀中的地形地貌,改变了冀中抗日斗争的形式,更成为广大平原上的抗击日寇袭击与作战的主要作战形式之一。群众称地道战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入”。
冀中抗日时期的高存信
亲历最惊险的一次地道战
1944年美军观察组到达了延安。其主要任务是为盟军到华北地区参加对日联合作战,作调查准备。美军观察组派出三人到晋察冀军区。1945年1月21日美军观察组成员之一杜伦上尉由高存信等人陪同体验了地道战的作用和冀中人民与八路军的血肉关系,杜伦上尉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参加过地道战的美国军官。高存信将军回忆道:
“那个时候我在作战科,懂点英文,就把我调到联络科工作,并陪同杜伦上尉考察。就在腊八的那一天,快到中午12点左右,这时河间的敌人,辛中驿的敌人都出发了,都向我们这个方向来了。所以当时,分区机关决定马上转移。转移到皮里(村),那里有些堡垒户,都是很可靠的。我们到那以后,就分配到堡垒户家就睡了。大约到了夜里3点多钟,就听见枪响。我立刻起来冲到外面察看,敌人已经进村了,还有骑兵,马上就到了。
情况很紧急,我转身回到杜伦和翻译的那个屋,和他们说道:“赶快!敌人已经进村,看这样子我们出不去了,马上下地道!”他(杜伦)也没下过地道,个子又大。我们已经给他换上了便衣,地道口也较小,费了些时间,连推带拉地总算下去了,我们也准备马上下去。这时,敌人已经进了院子,冲着我们这个方向来了。情况紧急,我就开了几枪,然后迅速钻入地道。那个地道口就在夹壁墙(里),挂一张画遮盖着,我揭开画一下子就钻了进去。敌人已经进屋了,日军让伪军往下下。我只有开枪了,我一枪打到伪军的腿上,他就喊了起来。那时我有两把枪,拿六轮子又打了一枪。伪军喊道‘快来拉我呀!打着我了!’”
敌人发现了杜伦上尉未能带进洞的照相机、日记本、地图等,断定进洞的一定有外国人。所以,就集中力量破坏这个地洞。敌人轮翻采用了放毒、放水、挖洞等手段妄图逼迫他们出洞,因早已有了对付敌人的办法,一切手段都以失败而告终。下午五时左右敌人不敢恋战撤退了。我们从洞中钻了出来,才知房东大娘誓死保护八路军,残遭毒打昏倒在地;十分区魏司令员的爱人肖哲满脸泪水,她怕小孩子哭啼暴露而威胁大家的安全,就堵住孩子的嘴,男孩儿窒息而死。
大家十分敬佩房东大娘和孩子母亲肖哲,杜伦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说,“冀中人民伟大!中国母亲伟大!伟大!”魏洪亮司令员和杜伦亲切握手,说:“你受惊了!”杜伦说:“我亲自体会了地道战。听说你的孩子牺牲了,我感到万分难过!”魏司令说:“谢谢你的关心,为了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我们已经牺牲了无数战士和百姓,日军欠下的血债我们定要向他讨还!” 大家对此深表悲愤和同情,更激起了对日寇的仇恨。为了脱离险境,魏司令员决定立即转移。
杜伦和延安美军观察组很多人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斗争的亲身考察与体验,几乎都成了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亲密朋友,终生被在根据地的所见所闻深深感动。
杜伦上尉在冀中地道中
奉命组建炮兵部队
1945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扩大特种兵部队的指示,晋察冀军区组建炮兵干部训练队,高存信同志任队长。他带领全队边作战边训练,克服了干部文化低、缺少教材和训练器材等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培训炮兵干部的任务。
1945年10月,高存信同志受命组建炮兵团,任晋察冀军区炮兵团团长。1947年4月,炮兵团扩编为炮兵旅,他任旅长。解放战争期间,他指挥炮兵部队转战华北大地,先后参加了绥远、大同、易(县)满(县)、保南、清风店、新保安战役,以及解放张家口、太原、平津等战役,胜利完成了炮兵作战任务。
晋察冀军区炮兵团领导合影。前排左起:陈靖、王正国、白竟凡、高存信、赵大满。
1947年10月炮兵昼夜兼程速奔清风店战场
入朝作战
1949年1月,他任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司令员,1950年1月,任华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同年10月,任军委炮兵副参谋长兼华北军区炮兵司令员,1953年2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员兼华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在抗美援朝期间,他指挥志愿军炮兵部队参加了著名的金城战役,有力地打击了美军假谈真打的嚣张气焰。他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高存信司令员(左二)、政委刘何(右一)、文击(左一)在志愿军炮指驻地
高存信检查志愿军炮兵在朝鲜驻地处的防空洞
筹建炮兵学院
1954年10月,军委任命高存信同志为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主任,并授命他以炮兵系为基础,筹建培养中高级炮兵指挥员的炮兵学院。他肩负中央军委的重托,勤奋努力工作,在教学和筹建炮兵学院的工作方面,圆满地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使命。
图示⬆️:在南京军事学院建院五周年前夕,毛主席亲临学院与在职干部合影。第二排左起第四人为高存信。
195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正式成立,高存信同志先后任副院长、院长。他身为领导干部,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治校严谨,始终坚持为学员授课。在炮兵学院对军以上干部进行的炮兵知识培训中,他根据这些高级军官的特点,认真组织准备,并亲自授课,对合成军队领导组织炮兵作战训练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还经常撰写关于炮兵训练、作战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提出适合我军炮兵发展的建议,并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作战、训练及教学经验整理成文供部队参考。他付出的心血结出了累累硕果,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中高级炮兵人才,成为炮兵部队的领导骨干。人们称他为既懂管理又懂专业的炮兵专家,是炮兵的好领导。
高存信陪同元帅们视察炮兵学院,前排左起为贺龙(左一)、陈毅(左二)、徐向前(左四)
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1978年和1982年,他分别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国共产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5年,高存信离开了炮兵领导岗位,但他更加繁忙。高存信是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分关心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水利建设,为振兴中华,他多次向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写议案和提案,建议实施南水北调,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困扰经济发展的缺水问题。他关心国家的统一,积极开展统战工作。
1984年在徐向前元帅和程子华同志领导下,他主持筹建黄埔军校同学会,任黄埔同学会理事。尤其是在1988年任北京市黄埔同学会副会长、会长以来,他认真贯彻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有关统战政策,加强两岸黄埔同学联系,多次接待台湾来的访问团和知名人士,扩展了联络局面。
在患病期间,他还坚持接待了数批台湾黄埔后期同学,在海内外黄埔同学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坚持办好黄埔大学,努力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人才。他时刻关心北京市黄埔同学思想觉悟的提高,坚定大家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他关怀同学生活疾苦,落实有关政策,被市会同学誉为贴心人,好会长,好带头人。
1986年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胡耀邦与高存信亲切握手交谈
1988年,高存信同志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8月参加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朝鲜,受到金日成接见并授予二级国旗勋章。
1988年8月至9月,杨得志总长(左四)率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朝鲜合影,前左二为高存信
发挥余热 心系老区
为对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组织一批当年参加过抗战的老同志,编撰了近两百万字的《冀中抗日斗争史料》,一干就是十多年,为后人留下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他担任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想方设法帮助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他关心教育事业和下一代的成长,不顾八十岁的高龄,多次回家乡考察和回母校辽宁开原二龙路中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秉承先父高崇民“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的遗愿,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捐助30多万元给辽宁省开原市老城镇中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崇民学校”。
1986年高存信(中)在家乡大寨子
高存信参加在老开原镇举行的“崇民学校”命名施工典礼
来源:东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