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盘活边角荒地到让留守老人靠手工编织增收,从直播间叫卖到村集体年入20万,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笨生意"撬动产业链革命。当艾香飘过白云山,这片土地正书写着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注脚——不是简单"输血",而是让希望在田垄间生根发芽。
从盘活边角荒地到让留守老人靠手工编织增收,从直播间叫卖到村集体年入20万,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笨生意"撬动产业链革命。当艾香飘过白云山,这片土地正书写着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注脚——不是简单"输血",而是让希望在田垄间生根发芽。
村民在专注的做艾草锤。
白云山下的"金草"启示
清晨的阳光洒在邹平临池镇的平原上,白云山如黛青色的屏障静卧天际。这座海拔729.6米的小山是临池镇的地标,山脚下的田野与村庄交织成一幅静谧的画卷。然而,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却因一位第一书记的到来,悄然掀起了变革的涟漪。
张丙河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对于村庄的发展让他夜不能寐。作为邹平市最南端的乡镇,这里三面环山,北接平原,43个行政村散落在51.5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所驻村庄包括村庄所在的双和管理区,年轻劳动力外流严重,留守村民守着薄田度日,农业以传统小麦、玉米种植为主,人均耕地不足1亩,村民人均年收入也比较低。
一次偶然的调研中,张丙河发现白云山周边野生艾草遍地,而平原地带的闲置边角地更是种植艾草的理想温床。"艾草耐旱耐贫瘠,一次播种多年收益,管理简单,老人妇女都能参与。"他带着技术员挨家挨户动员,"这株野草,能长成咱们的摇钱树!"
张丙河讲解艾草精油产品。
起初,他尝试通过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种植,却发现收益分配呈现高度集中化倾向,不能涵盖大部分群众。于是,他调整思路,利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新建艾草加工厂,直接从村民手中收购艾草。"工厂建在家门口,艾草卖到厂里头。"张丙河的承诺像一颗定心丸,村民开始在房前屋后、沟边地头的闲散土地上种下艾草。
荒废的边角地很快披上绿装,村民手中的钞票比叶片更金黄。"以前这些地都荒着,现在种艾草,一年能多挣好几千块。"一位村民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手工活的"共富"密码
山间农舍的木格窗漏下碎金般的光影,竹椅上坐着捆扎巧手。红绳在指尖流转,艾草被包裹到布袋,变成一只只鼓鼓的养生锤。这是张丙河从市场夹缝里淘来的"笨生意"——无法机械化生产的手工活,却成了留守人群的"共富密码"。
"材料送到家,做好了有人收,6毛钱一个。"张丙河算过账,熟练工人一天能做一百多个,月收入能贴补家用。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不占整块时间,妇女能在接送孩子间隙缝,老人能在晒太阳时编。
他甚至取消了押金制度。"信任是最好的契约。"一年多来,数十万只艾草锤从村民手中流向市场,无一人拖欠交付。那些曾被忽略的闲散时光,此刻都化作生活的底气。
加工厂的烘干机轰鸣声中,张丙河常望着车间发呆。他知道,这些被裹进布袋的艾草,承载着村民对生活的期许,也捆扎着乡村振兴的裂隙。
站在白云山顶俯瞰,艾草田与平原交织成一幅山海图景。张丙河知道,这片土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艾草的香气随风飘散,那是希望的味道,也是幸福的注脚。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