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由杨幂、欧豪等人主演的热播剧《生万物》,在今年暑假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
作者
最近,由杨幂、欧豪等人主演的热播剧《生万物》,在今年暑假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
随着剧集的爆火,原著作者赵德发的采访与报道也接连涌现。
了解了赵德发的生平就会发现,他的人生轨迹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不断回溯、寻找源头的曲线。
《生万物》的爆火,正是这位“逆流而上者”半生求索后,命运给予的回响。
01
赵德发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的一个农村。
7岁那年,赵德发随家人去县城,路过莒南县第一中学。望着校内教学楼,他心中陡然生出一个强烈的念头:有朝一日能成为那里的高中生,该多好啊。
可命运似乎总爱和他开玩笑,学校停课了,他连小学都没能读完。
两年后,他又到邻村学校就读,奈何那里的教学极不正规。赵德发只好主动退学,初中只读了短短四个月。
15岁,赵德发成了民办教师。
没有学历的他非常自卑,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教书是误人子弟。
这种刺痛内心的自卑感,正是赵德发第一次“逆流而上”的动力——他想退回起点,弥补缺失。
于是他拼命学习,23岁考上了公办教师。
就在这时,他的命运悄悄发生了改变。
用他的话说:“本打算当一辈子教师,在讲台上让粉笔沫儿染成白头的,没想到因为一本刊物改变了命运。”
1979年的一个秋夜,赵德发在《山东文艺》杂志上读到几位作家畅谈创作,自此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从那时起,赵德发开始了业余创作。
他白天专注于本职工作,晚上就在宿舍埋头笔耕,好不容易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却因阅历浅、文笔稚嫩而被退稿。
这个沉重的打击,让他的头发开始大把脱落,甚至出现了斑秃。
1988年春天,山东大学作家班招生的消息传来,赵德发当即决定报考。
山东大学中文系大家云集,上世纪30年代,闻一多、沈从文、老舍等名家曾在此执教。
那年赵德发33岁,已是莒南县委副部长。
放弃“铁饭碗”而转行当作家,身边人多不理解。赵德发却始终清醒:他无意从政,心里装的只有文学。
诚如大法官霍姆斯所言:“灵魂的欲望是命运的先知。”
在赵德发心中,对文学的渴望早已为他预言了另一种人生。
于是,在这个人人都求稳定向上的人生节拍上,他毅然选择了逆流而上,重回校园,做一个一穷二白的学生。
02
经过一个月的全身心备考,赵德发最终以全班第三的优异成绩考上山东大学作家班。
之后,他开始了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国内外名家佳作,模仿大师笔法反复练习。可创作依旧停滞不前,这让他痛苦不已。
一筹莫展之际,他想到了读书。从此便一头扎进书海,没日没夜地苦读。
这段沉浸书海的时光,丰富了赵德发的精神世界。在与文字的对话中,他逐渐找到了力量。
他后来回忆:“正是读书垫高了我的脚跟,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的文学创作有了真正的转机。”
这个转机,出现在1989年。
那年暑假,赵德发回家看望父母,在劳作的过程中,他突然来了灵感。回到家他立即拿出纸笔将构思写下来。
不久,构思落笔成为短篇小说《通腿儿》。
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就收获了诸多好评,不仅被当年的《小说月报》转载,还斩获该刊第四届百花奖。
《通腿儿》的成功,驱散了笼罩在赵德发头顶的阴霾。多年坚持终有回响,他总算看到了一缕光亮。
创作上的痛苦、迷茫和最终的突破,是他的又一次“溯洄”。他退回书本,甚至退回童年和家乡,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03
山东大学的两年学习生涯稍纵即逝,毕业后,赵德发留在了日照潜心写作。也是从这时起,他步入了创作高产期。
日照离老家二百里,他仍然一有空就回去。望着广袤的土地,泥土翻涌的腥甜气息扑面而来,赵德发看到了以往视角不曾留意的细节。
他对土地和家乡有了新的发现和认知,一种强烈的表达欲随之喷薄而出。
此后,他接连创作了多部农村题材的中短篇小说,继而又写出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
这三部作品合称“农村三部曲”,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布伦登·伯查德说过:“有时候,你前进的唯一方法是先确定你来自何方。”
对于赵德发而言,故乡的土地就是他永恒的坐标原点。他每一次看似后退的寻根之旅,都是为了下一次更有力的文学远征。
如今,年近七旬,他依然在对抗时间的惰性,警惕创作上的“顺流而下”。
在一次讲座中,他以蜘蛛结网比喻创作:“年轻蜘蛛结的网非常精致漂亮,而年老的蜘蛛却结不成网。”
这让他深有感触——老年人可以有老年斑,但作品不能有“老年斑”。
这又是一种更高级的逆流而上——与自然规律抗争。
《生万物》讲述的是土地上的兴衰与决绝,而赵德发本人,用他“逆流而上”的一生诠释了另一种“决绝”——与既定命运的决绝,与年龄标签的决绝,与创作惯性的决绝。
想起多年前曾读到布袋和尚的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赵德发正是一次次主动回溯人生的源头活水,才让他的创作永远饱含新生般的力量。
作为一个新媒体写手,我们总是被流量带着走,创作思路就容易变得浮躁而浅薄。不如像赵德发一样,回溯到生活本身,扎根生活的土壤,也许更容易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