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李广不会带兵打仗已经很差劲了,那么举国之力连汉朝一个差劲的将军镇守的小城池都不敢打,为什么没人嘲笑整个匈奴国连一个差劲的将军都不如?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史记.李将军列传》
如果说李广不会带兵打仗已经很差劲了,那么举国之力连汉朝一个差劲的将军镇守的小城池都不敢打,为什么没人嘲笑整个匈奴国连一个差劲的将军都不如?
数各郡出现次数的其实挺好笑的。
先说比较虚、但似乎缺乏直接证据的:边地长城防线,边郡之间相互配合吗?肯定会的吧?所以,你数一个郡,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但是我没有直接证据,所以这个就当是个闲话。
第二,既然要数次数,那李广所谓大小xx战,记录了几次?要不要核对一下,边郡有没有发生这么多次作战?
司马迁自己明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影响他阐述古今之变的,没必要事事都说。
第三,仅以右北平而言,韩安国(韩长孺)传里其实有记录,说他屯渔阳被匈奴击败,劫掠千余。迁右北平。后来抓到的俘虏说匈奴打算大举进攻东方。
长城防线按东西划的话,燕长城就是东,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但值得司马迁记的,在李广就任后“偶然”地没了。
有些人还聊李广最后一年,“二年……秋……”匈奴入寇右北平。朋友,那是三年。李广早在郎中令位置了。
也有指责李广四千骑几没导致右北平兵力空虚。李广四千是和张骞万余一起出右北平。
如果两人都是带右北平的兵,那右北平还有万余精兵,哪来的空虚?如果不是当地军队,而是按李广郎中令的职务带中央军,跟右北平有什么关系?
韩安国传里写他在渔阳的败绩,是匈奴再次入寇,韩安国带七百人出战,不利,复入壁。七百人就敢出战了。你的意思总不能是,匈奴人从来不进犯的右北平,汉武帝傻不拉几的在那放四千常备骑兵?
说到底,汉边郡太守是只要分到匈奴不入境的地方打猎三年就能入朝当九卿吗?汉武的九卿位置够用吗?
第四,补一点,总有人说李广守城守城守城。韩安国的例子不是很明显吗?在城里呆着让匈奴人抢饱了自己走是不行的。
其次,还是韩安国的例子。韩安国是因为被劫掠人口畜产才调职吗?其实不是。同年西边也被劫掠。
是因为他被匈奴情报骗了。他以为匈奴撤了,就解散了召集的军队去务农,手里只保留了七百人,结果匈奴一个月就又回来了。
第五,关于程不识,程不识就没有作战记录。我也不知道所谓程不识不败这个以讹传讹是谁开始的。
有人说程不识可能是去世了。
如果说四军同出李广、公孙敖亡失过多那次是因为过世还说得通,但马邑之谋是元光二年,程不识被灌夫在酒宴上骂是元光四年。可马邑时也不见程不识任将军,而李广任将军且受韩安国节制。
司马光评价程不识是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
北宋,司马光。
呃。嘶。
另一个事实是,李广四千骑几没那次,也不是被匈奴攻到近前来不及防御,而是以马结环阵,弓矢尽才大规模死伤的。
环阵,跟大将军漠北之战、李陵五千人采取的是同样的策略。大将军带武刚车,且两日破敌,不存在箭矢尽的问题。李陵步兵以武刚车结阵,运载箭矢多,防护力强,血战八日,箭尽才破防。李广是用马结阵,骑兵受限于马的载重,携带的箭显然不可能跟步兵用车携带相比,防御性能大概也不如。箭尽,一日箭尽,开始出现大量伤亡。
这跟程不识评价的“虏卒至”没什么关系。
最后,我觉得司马迁大体上写得还挺好的。
韩安国和李广算是老一代以戍边为主的军队代表。韩是中枢出来的,李是边军杀出来的。还有公孙贺,是武帝做太子时的班底。
你要说李广出塞吃败仗是同代菜鸡,韩安国单独列传这种算什么呢?
李广数奇,韩安国是天子近臣一步步失宠,公孙贺自己领军也不行,但跟着卫青砍人没问题。之前其实还有冯唐。
李广数奇到了什么地步呢?这样说吧,卫青前一年带苏建他们出去砍人,万八千首级。
第二年李广任后将军,大概没有什么实际接战任务,大将军砍了万九千,结果苏建赵信两将军带的三千人被匈奴数倍兵力逮住灭了,辛辛苦苦杀得比去年还猛,但损二将军,无功。
你就在大将军统领下做个后军,怎么大将军也倒霉起来了?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原文那一大段落说”非无圣主、岂乏明时“,可没有埋怨君王用人不明,而是感慨自己命不好。这用典大概也没用错。但后人偏偏就有人要解读成汉武打压李广。
汉武帝在史记里其实并没有不重用李广、韩安国,大概也认为这些人能打,但这群宿将出塞就是不出成绩。
如果真认为不适合对匈奴进攻作战的,比如莫名其妙“不败”的程不识,调中央以后有记录的就出屯过一次,六月罢,然后就再也没有戍边、讨伐的记录了——出塞进攻你不行,但坐镇京畿保证不出乱子,你很不错。
老家伙们资历老,没办法像安排公孙敖那样当个校尉再跟着卫青去砍人,人家自己戍边也不是真砍不动,可单独领军出塞就是总不出成绩,甚至当个后军别人都倒霉。
咋办?最好就是在朝当九卿、或者领导边防呗。
比如李广最后一次出征,认为东路水草不足以支撑大军行军,没有问题。我不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在陌生的地带、找不到可以保证大部队(五千人左右)水源和战马给养的长距离行军路线是什么大过错。
但他有没有事先提出要求,在探明能行军的路线前不能出击?或者很明确地告诉卫青那边成建制的军队走不通?至少是没有记载的。
水草少,不利,不是没有路。
无论是卫青找到了路、李广(和赵)没找到,还是卫青走在知道有路的路线上而李赵不知道有没有合适的路去碰运气,或者卫青搞出了一套能在原本认为不适合大兵团行军的路线上组织给养的方法而李赵没想出办法,这都是李广不如卫青的地方。
而在边郡的防守时,地利人和在己,这些信息都是烂熟于心的,不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李广这么猛,韩安国这么好,公孙贺关系这么硬,在塞外抓不到匈奴主力的位置,也没办法避免被匈奴主力抓到位置,或者干脆像韩安国那样情报严重失误,那还不如打打后卫或者回中枢。
这可能是司马迁描述这一阶段古今之变的一个维度。司马迁可能也没想过后人喜欢比什么吕布厉害还是关羽厉害之类的东西。
来源:辰东小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