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100天,李在明终于明白,他在美日身上赌输了,开始对华示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18:37 1

摘要:9月11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召开了就职百日的记者,原本计划90分钟的发布会,他足足开了152分钟。

9月11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召开了就职百日的记者,原本计划90分钟的发布会,他足足开了152分钟。

然而,超时的冗长并未带来政策的冗繁,反而透露出一种清晰的战略清醒与紧迫感。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这位曾被视为“务实主义者”的总统,对日本和美国做出了异常保守甚至消极的表述。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外交总结,而是一场地缘战略赌局破产后,一个陷入困境的国家开始艰难转向的明确信号。

李在明上任之初,其外交策略的核心是稳住美日,尤其是赌两个“人”的身上。

第一场赌局,押在了日本。

李在明政府曾对日本前首相石破茂的相对务实风格抱有期待,希望在其任内能缓和因历史、领土问题而长期紧张的日韩关系。

比如李在明选择在访问美国之前先去日本,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石破茂的突然离开和日本政坛极右翼代表高市早苗胜选可能性的大增,让这场赌注瞬间蒸发。

记者会上,李在明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一变化“会增加未来日韩关系的难度”。

很显然,一旦高市早苗上台,那么日韩矛盾可能将再次尖锐化,日韩关系肯定也会迅速下行。

换言之,他的第一张牌,还没完全打出就已作废。

第二场赌局,则是一场代价更为高昂的“对美投资”。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的8月25日,李在明才访问美国,与特朗普在白宫相谈甚欢。

彼时,他承诺韩国将向美国造船业及关键行业投资至少1500亿美元,描绘了一幅美韩经济合作共赢的蓝图。

他赌的是特朗普政府的“交易诚信”,赌的是能用巨额投资换取韩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准入安全和贸易公平。

然而,美国的回应来得迅速而冰冷。

距“特李会”不到半月,美国联邦执法部门突击搜查了韩国现代汽车与LG新能源在佐治亚州的电池合资厂,以涉嫌违反移民法为由,一次性拘留了475名员工,其中超过300人是韩国籍。

此举在韩国国内引发轩然大波,被媒体痛斥为“对韩国的背叛和沉重打击”。

在百日记者会上,李在明一改往日对美的温和语调,强硬表示“不会与美国达成任何幕后协议”,并警告此类事件将导致韩企对美投资“非常犹豫”。

这场旨在用金钱买安全的豪赌,最终换来的不是护身符,而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两场关键赌局的全盘皆输,迫使李在明及其团队不得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战略反思。

赌输了,就要认赔离场,而不是继续加注。

李在明强调的“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实用主义外交”,正是在惨痛教训后的清醒宣言。

韩国的地缘困境决定了它永远无法在大国博弈中高枕无忧,它既是“鲸群中的虾米”,也是“棋盘上的棋子”。

当来自东京和华盛顿的“安全感”被证明是昂贵且不可靠时,重新审视身边的巨人——中国,就从一个备选项升级为必选项。

这一战略转向并非空谈。

就在记者会前两天(9月9日),李在明在主持国务会议时,强烈谴责了此前在首尔明洞发生的反华集会。

他的用词之重,超出了寻常的外交辞令:“这算什么言论自由?简直是在闹事。”

这番表态,其实是比较严肃和认真的。

这也绝非偶然的表态,而是李在明在为其外交转向清扫障碍、主动向中国释放善意的“投名状”。

因为他深知,改善关系首先要从营造友好的民间氛围开始。

当然,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其实也是冰冷而现实的“国家利益”计算。

毕竟中国对韩国的重要性,本身就不言而喻,而且当美日同盟的可靠性下降时,发展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能有效增加韩国在与美日打交道时的战略回旋余量和议价能力,避免成为单向度的“附庸”。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李在明执政的第二个百日,其外交重点可能将会出现显著调整。

对美对日关系或许会从“积极进取”转为“防守止损”;

而对中国关系则将尝试加速“回暖”。

他极有可能借助10月底APEC峰会等多边场合,推动中韩高层互动,甚至策划短期的正式访问,为数年来冷冻的双边关系注入实质性暖流。

当然,这条转向之路绝非坦途。

国内强大的亲美保守势力、美国必然施加的外交压力,以及中韩之间固有的某些敏感问题,都将成为李在明必须谨慎应对的挑战。

他的“务实外交”最终会走向真正的战略自主,还是沦为机会主义的左右摇摆,仍需观察。

但无论如何,李在明用上任一百天的代价,买来一个宝贵的教训:在大国博弈的惊涛骇浪中,将国运寄托于任何一方的“承诺”之上,都是一场胜算渺茫的赌博。

他的醒悟与转向,固然是被迫之举,却也是韩国地缘政治宿命的又一次现实体现。

这不仅仅是韩国一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更可能成为撬动整个东北亚格局的一个支点,预示着后美国时代,该地区力量重组与平衡的新序幕,正在悄然拉开。

来源:刘勇教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