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数字人才“活水” 灌乡村振兴“良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8:33 1

摘要:侯风云:数字人才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战略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数字人才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直接推动经济规模扩张;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纽带,是智能制造、大数据、集成电路等行业领域的重要支撑。数字人才的崛起正在重构就业市

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数字人才引领乡村变革

记者:目前,我国数字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侯风云:数字人才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战略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数字人才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直接推动经济规模扩张;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纽带,是智能制造、大数据、集成电路等行业领域的重要支撑。数字人才的崛起正在重构就业市场格局,数字技能正在赋能传统劳动者转型。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人才将成为连接创新、就业、治理的核心枢纽,推动经济社会向包容性增长转变。

数字人才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更是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数字人才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传统农业从经验种植升级为数据驱动,破解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痛点。其次,数字人才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加工和服务延伸,构建高附加值产业生态。最后,数字人才打破地域限制,将城市技术、资本与乡村资源精准匹配。数字金融可以破解融资难题,数字人才通过分析消费数据,指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避免增产不增收。

乡村发展的核心矛盾,已从缺资金、缺项目转向缺技术、缺人才。数字人才的价值,不仅在于带来技术,更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激活乡村的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和市场优势,让乡村从被动接受帮扶转向主动创造价值,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

扭转城乡数字人才结构性失衡

弥合乡村振兴隐形鸿沟

记者:当前城乡数字人才发展面临哪些结构性挑战?

侯风云:在数字经济深度渗透的今天,城乡数字人才发展正面临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城市数字人才市场呈现过剩态势,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竞争激烈,而乡村地区却出现人才“饥荒”。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状背后,隐藏着人才供给、资源配置与价值实现的多重结构性问题,成为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瓶颈。

目前,城市对数字人才的吸引力形成显著虹吸效应,导致农村数字人才持续外流。与此同时,城市数字人才下乡面临入乡易、扎根难的困境:一方面,乡村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上与城市存在代际差距,难以满足数字人才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乡村数字产业链尚未完善,导致数字人才无用武之地。这种双向流动梗阻使得乡村数字人才呈现单向流失和持续短缺的局面,造成城乡数字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乡村数字人才总量不足与质量偏低问题并存,全国具备数字技能的新农人中,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端技术的占比非常低,大多数集中在电商基础操作等低技能领域。这种技能结构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农村数字人才培养也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部分地区数字技能培训仍停留在基础操作层面,与农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脱节。县域产教融合体系尚未健全,定向培养数字农业人才的机制缺失。有些地方通过数字乡民社区吸引年轻人,但多数从业者集中在文本创作、电商等传统领域,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人才占比不高。

土地与融资政策的限制也让乡村数字创业举步维艰,有些地方因土地流转审批耗时长,错失最佳市场机遇,反映出基层治理数字化意识的滞后。此外,薪酬体系的城乡差异也成为人才流动的障碍。乡村数字人才平均薪资比城市同岗位低,更关键的是缺乏长效激励机制,虽然部分地区尝试“基础工资+项目提成+股权分红”的模式,但全国范围内能享受技术入股的乡村数字人才还是很少,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

这种不均衡如果持续下去,会加剧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使农村在数字经济时代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从而制约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构建长效机制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记者:如何吸引和留住数字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侯风云:吸引和留住数字人才参与乡村振兴,需要从政策激励、事业发展、生活保障等方面着手,结合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规律和数字人才特性,形成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长效机制。

一是构建城乡协同的政策激励体系,打破制度性壁垒。建立弹性化人才流动机制,推行“双聘制”“候鸟式”服务模式。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励城市数字人才利用周末或假期到乡村进行短期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培训讲座。允许城市数字人才在乡村设立流动岗位,保留原单位社保和职称晋升通道,同时享受乡村项目分红。还可以搭建线上平台,让数字人才远程为乡村企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咨询和项目管理服务。同时,强化薪酬与利益共享机制,制定城乡统一的数字人才薪酬指导标准,结合乡村产业特点设立动态补偿机制。探索数字合伙人模式,允许数字人才以技术入股参与集体经济。

二是打造数字化产业生态,提供可持续发展平台。比如,以场景化项目激发人才价值,聚焦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数字治理等领域,设计技术应用场景库。

三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网,推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与乡村结对共建。联合企业成立数字乡村产业学院,开发智慧种养、数字治理、电商运营等实训模块,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积累经验,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或返乡创业。

四是创新数字人才评价体系,将乡村项目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技能认证标准。可以借鉴一些省份已经开展的做法,将农村电商运营成效、数字治理平台开发等纳入农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指标,使数字人才在乡村的工作经历等同于城市科研项目。

留住数字人才的核心在于让他们在乡村找到事业价值与生活意义的平衡点。构建“经济收益有保障、职业发展有空间、文化认同有根基、政策支持有力度”的工作生态,乡村不仅能成为数字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更能成为他们安居乐业的家园。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让数字技术真正扎根乡土,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动能。

记者:数字人才乡村创业是打通数字技术下沉与乡村资源激活的重要纽带,应如何支持数字人才在乡村创业?

侯风云:数字人才乡村创业的本质,是将数字技术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生产力,将人才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竞争力。其意义不仅在于短期带动产业增收、人才回流,更在于构建数字驱动、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一是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夯实创业基础。要明确重点支持的领域,如智慧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数字化、乡村文创、数字康养等,让人才创业有方向,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土地租赁等审批流程。实施“数字乡民”认证,对符合条件的数字人才给予正式身份认定,使其享受本地居民在社保、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同时提供多元化资金扶持,比如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办公场地租金补贴、贴息贷款等。由政府牵头,联合社会资本,设立专注于乡村数字产业的创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数字乡村振兴贷”“电商信用贷”等适合创业人才的金融产品。

二是加强平台与设施建设,打造创业舞台。在县城或核心乡镇建立乡村数字创业园、众创空间,提供高速网络、共享办公设备、会议场地、产品展示中心等硬件设施,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提供法律、财务、专利、营销等孵化服务。支持和建设县级大数据中心或云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数据处理、存储和计算能力支持。

三是帮助对接资源与市场,打通创业脉络。帮助数字人才与本地合作社、家庭农场、手工艺人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确保货源的品质和可持续性。与主流电商平台、内容创作平台建立战略合作,为乡村数字创业者争取流量扶持和培训资源。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