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全球约半数人口,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比未感染者高2至6倍,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大幅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全球约半数人口,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比未感染者高2至6倍,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大幅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当前临床上常用根除方案需要至少包含两种有效抗生素和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或在此基础上加用铋剂。而抗生素普遍为老药,幽门螺杆菌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已成为一项全球性重大挑战。开发具有新机制的高效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日前,一项发表于《柳叶刀-感染病学》的3期临床研究带来好消息。在初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新型抗菌药物rifasutenizol(TNP-2198)三联疗法的根除率不劣于铋剂四联方案,对于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rifasutenizol三联疗法疗效更优。研究结果有望为应对幽门螺杆菌根治难题提供新方案。论文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周丽雅教授。
截图来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Rifasutenizol(TNP-2198)是一款具有独特多靶点协同作用机制的抗菌新药候选物。Rifasutenizol是一种不可裂解的药物偶联物,通过稳定的连接子共价连接利福霉素和硝基咪唑药这两个药效团,从而能够同时靶向RNA聚合酶和硝基还原酶介导的DNA损伤,实现对幽门螺杆菌的协同杀菌作用。早期研究显示,rifasutenizol对抗生素耐药的分离菌株具有高效活性,自发耐药发生率低,且对慢代谢球形菌有效。
EVEREST-HP是一项在中国40家研究中心开展的随机、三模拟、双盲、活性药物对照的非劣效性3期试验。研究共纳入700名18–65岁、未经治疗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经呼气试验且经胃活检和组织学检查确诊),随机分配至rifasutenizol三联疗法组(RTT:rifasutenizol 400 mg + 阿莫西林 1 g + 雷贝拉唑 20 mg)或铋剂四联方案(BCTT,柠檬酸铋钾240 mg + 克拉霉素 500 mg + 阿莫西林 1 g + 雷贝拉唑 20 mg),两种方案均每日两次,治疗周期为14天。
研究在至少服用一剂研究药物的人群中(RTT组351人和BCTT组346人)评估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为治疗结束后4–6周通过呼气试验评估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RTT组的根除率达到92.0%,BCTT组为87.9%,两组差异达4.2%,RTT组根除率通过预设的非劣效检验,达到统计学意义。
在实际治疗用药未发生重大方案偏差的“符合方案”患者中(RTT组331人和BCTT组330人),RTT组的根除率还更高,为93.7%,BCTT组为90.3%,RTT方案同样达到非劣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检测确认所感染菌株为克拉霉素耐药、甲硝唑耐药、阿莫西林耐药的患者亚组中,RTT仍显示出稳定高于BCTT组的根除率(90.9% vs 87.2%),达到非劣效性,但优效性检验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尤其是在多重耐药患者中,RTT方案的根除率显著优于BCTT方案(89.9% vs 81.2%,绝对差异8.7%),达到优效性。
图片来源:123RF
安全性方面,RTT组总体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BCTT组(37% vs 53%),且绝大多数为轻度或中度。RTT组常见不良事件为腹泻(7%)、恶心(6%)和头晕(6%),而BCTT组则以味觉障碍(36%)最为突出,其次为恶心(6%)和腹泻(5%)。未见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报告。
论文指出,这些结果表明,RTT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线疗法有效且耐受性良好,自幽门螺杆菌发现40年来,rifasutenizol有望成为“首个具有新型作用机制、能够应对日益严重的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威胁的新药”。
来源:小凡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