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武侠剧时,我们总习惯喊一句“魔教妖人休走”——仿佛江湖里天生就该有这么一群人:穿黑袍、住幽谷、练邪功,还专跟名门正派对着干。但翻遍正史、野史、民间传说,你会发现:古代压根没有“魔教”这个组织,武侠里那群让人又恨又有点上头的“反派天团”,其实是古人把“宗教、反
看武侠剧时,我们总习惯喊一句“魔教妖人休走”——仿佛江湖里天生就该有这么一群人:穿黑袍、住幽谷、练邪功,还专跟名门正派对着干。但翻遍正史、野史、民间传说,你会发现:古代压根没有“魔教”这个组织,武侠里那群让人又恨又有点上头的“反派天团”,其实是古人把“宗教、反抗者、异域文化”全打包,再加上作者的“脑洞滤镜”,拼出来的“虚构背锅侠”!
先说说“魔教”的第一块拼图:被“污名化”的民间信仰。你以为《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是“魔教”?人家原型是真实存在的“摩尼教”,唐朝时从波斯传入,信“光明战胜黑暗”,教义里全是“劝人向善、救济穷人”。可到了元末,因为明教常帮老百姓反抗官府,朝廷就给它扣上“魔教”帽子,传着传着就成了“喝人血、练邪功”;还有明清的白莲教,本是农民抱团求平安的组织,就因为偶尔跟官府叫板,被说书人添油加醋,成了“画符念咒、能撒毒粉”的邪派。说白了,古代没“魔教”,只有“朝廷和正派不待见的组织”,只要你“非主流”,就可能被按上“魔”的标签。
再看第二块拼图:让中原人“犯怵”的异域文化。武侠里的“魔教”总爱搞点“奇奇怪怪”的操作,比如用毒、练蛊、搞祭祀——这些其实大多是古人对“边疆、异域文化”的脑补。比如西南的苗蛊、西域的幻术,本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可中原人没见过,就觉得“邪门”;还有唐朝时的波斯商队、元朝的色目人,因为服饰、信仰跟中原不一样,也被传成“魔教中人”。金庸笔下《天龙八部》里的“星宿派”,吹吹打打、用毒高手遍地,原型说不定就是古人眼里“画风怪异”的异域部落。你看,只要跟“中原规矩不一样”,就容易被划进“魔教”阵营。
最有意思的是第三块拼图:武侠作者的“偷懒套路”。你发现没?所有魔教都长一个样:教主必须霸气,要么像任我行一样喊“一统江湖”,要么像东方不败一样“不走寻常路”;教里必有个忠心又反差萌的护法,比如向问天;还得有个跟正派少侠谈恋爱的圣女,像任盈盈,负责“打破正邪隔阂”。为啥这么写?因为省事啊!把反派打包成“魔教”,不用费劲儿解释每个坏人的动机,读者一秒就能分清“好人坏人”,剧情推进飞快。而且,没了魔教,正派弟子练完功干啥?总不能天天在山上喝茶吧!魔教一出来,“华山论剑”有了对手,“武林大会”有了冲突,少侠们的成长也有了理由——令狐冲要是没遇上日月神教,哪能学会《吸星大法》,哪能跟任盈盈谈恋爱?
甚至连“魔教”的穿搭和住处,都是作者的“氛围感小心机”。为啥魔教总穿黑袍?因为黑色在传统文化里自带“神秘、危险”的标签,一眼就能和穿白衣的正派区分开;为啥住幽谷、山洞?因为这些地方远离中原,自带“与世隔绝、藏着秘密”的滤镜,读者一看就知道“这里肯定有大事发生”。说白了,“魔教”就是武侠世界的“气氛组+工具人”,没了它,江湖就少了一半热闹。
所以啊,古代根本没有武侠里那种“全员恶人、专攻邪术”的魔教。这群反派天团,是古人把“不被待见的信仰”“看不懂的异域文化”,再加上作者“为了剧情好看”的脑洞,拼出来的“虚构产物”。下次再看武侠剧,听到“魔教妖人”,不妨会心一笑——毕竟,没有这群“背锅侠”,江湖可就太无聊啦!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