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去世前没有指定接班人,为何最后上位的是靠后的赫鲁晓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0:18 3

摘要:不仅仅是因为苏联失去了一个威望极高的政治强人,更重要的就是斯大林去世前,没有明确指定让谁接班,由此引发苏联成立后最大的政治斗争。

斯大林去世,是苏联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不仅仅是因为苏联失去了一个威望极高的政治强人,更重要的就是斯大林去世前,没有明确指定让谁接班,由此引发苏联成立后最大的政治斗争。

一直到1957年,苏联政局才算真正的稳定,获胜者是排名靠后的赫鲁晓夫,而此时,斯大林去世已经过去了四年。

赫鲁晓夫

换句话说,为了争夺最高权力,他们前前后后,居然斗争了四年。

自二战结束后,苏联形成了以贝利亚为首内务部派、日丹诺夫为首的列宁格勒派和马林科夫为首的中央机关派。

而为了争夺接班人的身份,这三个派系的斗争相当激烈,尤其是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

日丹诺夫

先说说日丹诺夫。

日丹诺夫在沙俄时期入伍,一度获得准尉军衔,后加入布尔什维克。

一战期间,日丹诺夫积极宣传列宁思想,并在乌拉尔进行十月革命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十月革命后,日丹诺夫的主要工作是军队组织、政治教育和经济建设,属于全才。

而靠着出色的能力,1934年,年仅38岁的日丹诺夫就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进入了苏联权力的核心,并主政列宁格勒,深受斯大林的信任。

列宁格勒和苏联其他城市不同,这里是十月革命的摇篮,有第二首都之称。

列宁格勒

因而苏德战争时期,希特勒一度将占领列宁格勒作为初期的首要目标,足见列宁格勒的地位。

所以谁主政列宁格勒,谁就有希望当斯大林的接班人,这也是二战后苏联流传出斯大林要培养日丹诺夫为自己的接班人的原因。

加上日丹诺夫又把自己心腹库兹涅佐夫和沃兹涅先斯基安插到莫斯科,在其他人眼里,这是日丹诺夫要在莫斯科培植势力的信号,引起马林科夫这些对手的恐慌。

和日丹诺夫一样,马林科夫在17岁就加入了布尔什维克,但他却没有上战场,而是从事政工工作。

马林科夫

因政治嗅觉灵敏、善于钻营,加上坚持斯大林路线,很快就被卡冈诺维奇推荐到斯大林办公室去工作,干的就是整理文件、起草报告的活儿。

每次见到斯大林,就到处和别人说好像见到自己父亲一样,加上马林科夫话不多,办事利索,还不拉帮结派,斯大林就看重了他,将其提拔为联共(布)中央组织部部长,进入了权力核心阶层,并由此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机关派。

此后,斯大林又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斯维特兰娜嫁给了马林科夫的儿子,几乎将马林科夫视为自己人,也让马林科夫误以为自己就是斯大林的接班人。

可谁知马林科夫一系权势太重,又引起斯大林的不满,在和日丹诺夫的一系的交手中,逐渐落入下风。

眼看日丹诺夫压了自己一头,马林科夫有些慌了,就和掌握秘密警察的贝利亚结盟,打算扳倒日丹诺夫。

贝利亚和斯大林

问题是日丹诺夫为人低调惯了,而且也是和斯大林结成了儿女亲家,想要下手,还真不容易,就盯上了日丹诺夫的儿子尤里·安德烈耶维奇。

尤里·安德烈耶维奇当时是莫斯科大学助教,仗着父亲的身份,对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开炮,称他是一个“伪学者”,一石激起千层浪。

李森科虽然是科学家,但和斯大林关系不一般,且被斯大林称之为苏联首席科学家,向他开炮,无异于打脸斯大林。

于是贝利亚就用跟这件事大做文章,说尤里·安德烈耶维奇不过是小小的莫斯科大学助教,敢向苏联首席科学家开炮,必然是他父亲背后的指示,目的就是借这个机会挑战斯大林的权威。

李森科号称“斯大林的科学红衣主教”

被扣上这个帽子,日丹诺夫有些慌了,立即公开向李森科道歉。

尽管斯大林没有说什么,但贝利亚却抓住这个机会不放,说日丹诺夫多年前就建议将部长会议搬到列宁格勒等等,还要成立俄罗斯共产党等等,到处传播日丹诺夫要另立中心和斯大林抗衡的谣言。

本来日丹诺夫身体就不大好,加上斯大林又没下令制止谣言,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身体很快就垮了。

1948年8月,日丹诺夫入院治疗,结果却在月底去世,时年52岁。

虽说死因报告上是因为“肝硬化和高血压所引起的功能性紊乱”导致的,鉴于贝利亚的手段,很多人认为,是贝利亚下的手。

而趁着日丹诺夫病逝的时候,贝利亚和马林科夫联手,制造了“日丹诺夫案”,借此清洗列宁格勒系人物,包括库兹涅佐夫和沃兹涅先斯基。

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的联手,引起斯大林的警惕,深怕两人联手,于是引入一个新的势力来平衡他们,这就是赫鲁晓夫为首的“乌克兰派”。

换句话说,在斯大林去世前几年里,赫鲁晓夫来才来到莫斯科这个权力中心。

赫鲁晓夫和斯大林

而在提拔赫鲁晓夫期间,斯大林又提拔日丹诺夫一系的人伊格纳季耶夫为特务机关负责人,很明显,是要打压贝利亚。

伊格纳季耶夫也不废话,上来就掀起“梅格列尔集团案”,清洗贝利亚的势力,而后又借"医生阴谋案",企图弄死贝利亚。

只是没想到在1953年3月的时候,斯大林病倒了,让距离死亡仅有一步之遥的贝利亚欣喜若狂。

为了保命,贝利亚拒绝医生给斯大林治疗,任由斯大林病逝。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病逝,苏联权力进入真空期,掌握秘密警察的贝利亚立刻和其他人瓜分的权力。

鉴于斯大林生前注重把权力向部长会议主席过渡,加上1952年开苏共十九大的时候,由马林科夫做总结报告,让他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最合适,剩下掌握权力的则是莫洛托夫、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掌握。

这么一来,马林科夫担任新的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内务部长、莫洛托夫任外交部长、布尔加宁则担任国防部长、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书记。

1953年,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后排右四为赫鲁晓夫)

换句话说,苏联最高权力,是由五个人共同掌握的,至于赫鲁晓夫,只能排在最末。

至于贝利亚呢?虽然没有直接上台,但他掌握秘密警察,完全可以躲在背后谋划,等清洗所有人后,再走上前台。

而他清理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伊格纳季耶夫,先平反"医生阴谋案",挽回自己声誉,而后平反“梅格列尔集团案”,恢复亲信的权力。

尽管贝利亚恨不得要处死伊格纳季耶夫,但马林科夫却坚持力保,但代价就是伊格纳季耶夫的亲信全部被清洗,其特务机关安全部重新被贝利亚掌控。

贝利亚

新贵上位,自然要扶持亲信,但贝利亚后面的动作,引起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的戒备。

比如借加强各个加盟共和国自治权的机会,清洗原加盟共和国的干部,然后换上自己人。

1953年4月,贝利亚借口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必须是乌兹别克人,然后将当时的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努里金.毛希丁诺夫给撤职,只是要撤职,需要苏联主席团会议通过的。

但平白无故撤掉一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的职位,有些说不过去,除了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米高扬支持外,赫鲁晓夫等人是明确反对的。

为了逼赫鲁晓夫同意,在苏联主席团会议上,贝利亚依靠秘密警察,暗示自己掌握赫鲁晓夫当年清洗的事情,逼赫鲁晓夫同意。

就这样,努里金.毛希丁诺夫被罢免了。

见乌兹别克斯坦搞定后,贝利亚以同样的方式,在乌克兰、白俄罗斯、拉脱维亚大肆提拔亲信,甚至还干预东欧一帮卫星国,比如匈牙利,将匈牙利总理拉科西罢免,换上自己的亲信。

除此之外,贝利亚还想将提前让两德合并,甚至离谱的提出将东德卖了。

但卖了东德过于惊世骇俗,贝利亚不想自己出面,而是让莫洛托夫提,相当于让莫洛托夫背锅。

莫洛托夫

慑于贝利亚的权势,莫洛托夫同意了。

果然莫洛托夫一提出,整个苏联都震惊了,纷纷表示反对,在东德的情报人员也懵了,更让他们懵的还在后面,不仅是他们,就连在东欧的秘密警察也全部清洗,整个东欧,全部换上贝利亚自己的派系人入驻。

尽管很多人反对,但贝利亚打算强行合并,引发1953年6月17日东柏林事件。

贝利亚在东德

眼看局势没法控制,贝利亚带着自己的亲信前去东德,而他这一走,给了赫鲁晓夫扳倒他的机会。

对于赫鲁晓夫等人来说,咄咄逼人的贝利亚,后面必然会对他们下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现在贝利亚离开了莫斯科,就是最好的时候。

只是要扳倒贝利亚,还需要一个人同意,这就是马林科夫,没有马林科夫的同意,是没办法彻底扳倒贝利亚的。

马林科夫和贝利亚

虽然和贝利亚是盟友,但扳倒马林科夫,他就是实权领导人,马林科夫表示了同意。

至于莫洛托夫,让他背锅,自然痛恨贝利亚。

有了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的点头,卡冈诺维奇、萨布罗夫和米高扬也表示同意。

只是想扳倒贝利亚,光靠这些人是没用的,还需要军队助力,毕竟贝利亚每次开会,都会让自己的亲信卫队坐在隔壁,一有事情,可以立马过来支援,所以想要扳倒贝利亚,还需要军队支持。

一开始只是找了空军司令员莫斯卡连科等,马林科夫认为,以空军的力量,难以在克里姆林宫发挥作用,于是赫鲁晓夫找了朱可夫。

朱可夫

一听要扳倒贝利亚,朱可夫当即同意。

毕竟朱可夫和贝利亚也有矛盾,将自己在1946年的贬职归咎于贝利亚的诬告。

考虑到莫斯科附近没有自己信任的部队,朱可夫以夏季演习为由,从乌拉尔那边调来两个自己信任的近卫师。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贝利亚回来。

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回来后就和赫鲁晓夫召开会议。

按照内务部的规定,任何人是不能带着武器进入克林姆林宫的,但布尔加宁表示,这次会议破例让元帅和将军们随时携带武器进入。

至于贝利亚,还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和平常一样,进入会议室。

没想到会议一开场,就是针对自己,一番讨论后,按照计划,需要让马林科夫宣布对贝利亚的处置。

但不知为何,马林科夫却没有站出来讲话,眼看错过这个机会就没了,赫鲁晓夫自己站出来,提醒马林科夫,直到这个时候,马林科夫才意识到,现在是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宣布对贝利亚的处置后,让隔壁的朱可夫等人将其带走。

1953年6月26日后,苏联再无贝利亚的身影

1953年6月26日后,苏联再无贝利亚的身影。

鉴于朱可夫在扳倒贝利亚的贡献,贝利亚之后,苏联迎来了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和朱可夫三驾马车共同执政时代,尤其是朱可夫,在这个事件后,恢复了在苏共和军队的地位。

马林科夫

尽管明面上大家以马林科夫为首,但在此前的权力斗争中,赫鲁晓夫意识到马林科夫政治斗争经验不足,加上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赫鲁晓夫打算扳倒马林科夫。

而他的由头就是翻旧案,就是前文说的“日丹诺夫案”。

这起案件,本质上就是清洗列宁格勒系的人物,而当时负责具体执行的,其实就是马林科夫和贝利亚。

如今赫鲁晓夫把这个事重新摆在前面,就是告诉大家,马林科夫其实是贝利亚没什么区别。

但仅仅靠翻旧案扳倒马林科夫,可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毕竟马林科夫这一系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扳倒的。

可惜马林科夫后面的一些政策上,缺乏亮点,相当于给赫鲁晓夫递刀子。

众所周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侧重于重工业,导致一些生活必需品短缺,鉴于这个问题,马林科夫在经济上提出应优先发展轻工业,为苏联老百姓多生产一些生活物资。

说实话,这个想法是不错的,但长期优先重工业,让苏联形成了强大的重工业和军工集团,怎么会轻易将资源让给轻工业?

而赫鲁晓夫呢?看到马林科夫经济政策遭到反对后,立即提出了“处女地开垦计划”,号召大家去哈萨克斯坦的草原上种玉米。

赫鲁晓夫经典照

和马林科夫的经济政策相比,这个想法属实一般。

奈何不得罪重工业和军工集团,而且开垦土地,又极具浪漫气息,得到不少人的认同。

此后双方的斗争日趋激烈。

1955年2月,马林科夫被迫辞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改任电力部长和部长会议副主席。

虽然马林科夫没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但依旧在苏共中央主席团里,且对赫鲁晓夫极具威胁,毕竟马林科夫也是经历斯大林时代的斗争的,就联合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等人和赫鲁晓夫斗争。

而赫鲁晓夫也不甘示弱,和朱可夫结成同盟。

此时的朱可夫已经成了苏联的国防部长,进入了权力核心。

虽说是军人出身,但现在的他已经不满足现在的军人角色,想要从政,不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隐隐约约成为苏联的政治领袖之一,也成为苏军目前为止,政治地位最高的军人。

朱可夫经典照

伴随着出兵干预东欧各种事件,朱可夫的声望如日冲天。

匈牙利十月事件

而朱可夫又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连一级取消了政委的职位,导致政委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相当于挑战了苏共对军队的领导权。

只不过赫鲁晓夫现在需要朱可夫的支持和帮助,自然不会反对朱可夫现在做的一切,而朱可夫呢?也在关键时刻,给了赫鲁晓夫最大的帮助。

1957年6月,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举行会议上,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等七人不断谴责赫鲁晓,并要求赫鲁晓夫立即辞职,而当时支持支持赫鲁晓夫的仅有四人。

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

眼看就要被逼下台,赫鲁晓夫表示,只有中央全会才能决定他的去留,而这也得到朱可夫的支持,然后派军机去将西伯利亚那边的中央委员接过来开会。

而在会议上,朱可夫直截了当表示,苏联红军是支持赫鲁晓夫的,顺利帮助赫鲁晓夫挫败了这场政变。

至此,赫鲁晓夫所是暂时坐稳了为止,为什么说暂时呢?因为他的下一个对手是朱可夫。

赫鲁晓夫能挫败马林科夫的政变,朱可夫功不可没,事后,赫鲁晓夫将朱可夫加入到主席团里,而他也是苏联最高政治机构的成员唯一一个军人,也是苏联历史上的唯一一个。

或许是因为怨恨斯大林在三十年代对苏联指挥员的清洗,进入主席团后,朱可夫借扳倒马林科夫的机会,决定彻底清算他们。

只是朱可夫是军人出身,说话口无遮拦惯了,谴责一番后,牵扯到斯大林头上。

然后在1957年7月5日一次群众集会上,朱可夫要求把斯大林问题和被斯大林清洗的军事将领们的内幕全部公布出。

赫鲁晓夫和朱可夫

朱可夫的想法是纠正三十年代的清洗错误,但却将所有的矛盾都指向斯大林一个人。

而在斯大林死后,否定斯大林的声音就一直存在,直到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才算将这个事情告一段落。

现在朱可夫旧事重提,引起赫鲁晓夫的不满。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的位置都是继承自斯大林的,不断抨击和否定,就是削弱这些继承者的权威。

而朱可夫一边抨击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一边却到处宣扬,列宁格勒战役等重大战役,都是靠自己领导和苏军的斗争。

列宁格勒战役

这就犯了唯心主义,忽略苏共的领导作用。

此前朱可夫就不断削弱苏共对军队的影响,现在又极力宣扬自己和苏军的影响,甚至提出取消苏军总政治部向苏共作报告的制度,相当于在军队搞个人崇拜。

作为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自然得干预苏军内部事务,又引起朱可夫的不满。

曾经的盟友,现在分歧日趋严重,于是赫鲁晓夫动手了。

1957年10月26日,趁朱可夫访问南斯拉夫期间,赫鲁晓夫宣布解除其国防部长的职务,随后解除其在苏共内的一切职务,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苏联才真正进入赫鲁晓夫时代。

苏联正式进入赫鲁晓夫时代

虽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在权力核心基层属于最末位,但依靠自己的政治能力和手段,短短四年,就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不得不说,赫鲁晓夫在政治斗争方面,其实还是很厉害的。

来源: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