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雷军们:是谁让用户对智驾产生盲目信任?谁在收割用户的人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09:42 1

摘要:“小米SU7燃爆三命”事故后,雷军在微博写下“心情沉重”,并承诺成立专项小组调查。然而,公众很快发现,这位以“用户至上”自居的科技大佬,转头便“开开心心去健身”“欢欢喜喜晒春光”,甚至继续推广湖北文旅、小米新品,唯独对安全驾驶的提醒避而不谈。

前言:技术越先进,人性越脆弱!

“小米SU7燃爆三命”事故后,雷军在微博写下“心情沉重”,并承诺成立专项小组调查。然而,公众很快发现,这位以“用户至上”自居的科技大佬,转头便“开开心心去健身”“欢欢喜喜晒春光”,甚至继续推广湖北文旅、小米新品,唯独对安全驾驶的提醒避而不谈。

遇难者的母亲曾反复提醒女儿“技术不完善”,却敌不过车企精心编织的“智能乌托邦”幻想。

“樱花虽美,但美不过三个如花盛放的青春生命。”——当车企用“性能狂欢”和“科技神话”收割用户时,安全教育成了最奢侈的缺席者!

翻开车企的发布会,“智能泊车”“自动变道”等功能被渲染得无所不能,仿佛人类驾驶已成过去式。

雷军曾高调宣称:“任何一辆小米汽车,现在用的都是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

然而,用户手册中却用5号字体标注:“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 这种“营销时鼓吹解放双手,事故后甩锅用户”的割裂,正是行业的普遍现状。

更讽刺的是,事故发生后,小米迅速公布了一份“冰冷”的时间线:系统多次发出分心报警、脱手预警,甚至在碰撞前1秒提示“请注意前方障碍”。

表面看,责任似乎在司机;但若追问一句:是谁让年轻用户对智驾产生“比自己开得更好”的盲目信任?答案指向车企铺天盖地的宣传。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车企筛选的正是那些‘盲目信任智驾’的用户,否则他们为何不买传统油车?”

新能源车企的营销策略,精准击中了人性的弱点:

1、新手司机渴望通过智驾弥补技术不足,却被灌输“系统比你更可靠”的错觉;

2、年轻用户追逐科技潮流,将“放手一搏”视为前卫象征;

3、车企则用“免责条款”筑起护城河,将风险转嫁给个体。

这种“安全悖论”在事故中暴露无遗:遇难者母亲透露,女儿曾用“车企提供的安全依据”反驳她的担忧。

然而,这些“依据”不过是PPT上的小字注释,或是直播中轻描淡写的“辅助驾驶”提醒。当技术参数成为营销工具,生命便成了博弈的筹码。

要扭转这一困局,仅靠用户“自觉”远远不够。车企必须将安全教育提升到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1. 建立智驾资质认证体系:参照民航飞行员培训,L2级需完成8学时理论+4小时模拟训练,L3以上需每年复训考核;

2. 推行“危险行为一票禁用”:系统监测到双手离盘、超速接管等行为,自动锁止功能并强制回炉培训;

3. 共享危险驾驶数据库:对多次触发警报的用户实施联合惩戒,从源头遏制侥幸心理。

雷军并非毫无行动。他曾多次在直播中强调“智驾仅是辅助”,甚至因开车直播被封禁后发文呼吁安全。但这些声音淹没在“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的营销浪潮中,显得苍白无力。

小米事故中的遇难者,是车企眼中的“完美用户”:年轻、信任技术、愿意为创新买单。

然而,悲剧发生后,她们却要承受“盲目信任”的舆论审判。这种反差何其残忍?

若车企继续沉迷于“参数内卷”,而对安全教育敷衍了事,那么每一场“科技神话”都可能沦为“死亡游戏”。

雷军曾说:“敬畏速度,从我做起。” 但敬畏不应止于口号。与其让用户“为你挑衣服”“看樱花照”,不如用同等频次提醒他们“手扶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

汽车革命的终点不是算力或续航的竞赛,而是让每个家庭安心出行。——再炫酷的科技,若不能守护生命,便是本末倒置。因为,生命从无试错机会!

来源:哲思艺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