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五点,张大山就已经在院子里生火烧水了。铁锅里的水开始冒起细密的气泡,白茫茫的蒸汽融入寒冷的空气中。今天是腊月三十,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也是张家每年杀猪的日子。
多年来,父亲与叔叔之间的恩怨如同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横亘在我们两家之间。
大年三十,我家照例杀猪准备年货,屋外大雨倾盆。
谁也没想到,叔叔会在这个夜晚冒雨前来,只为讨要一块猪肉。
第一章 杀猪日
清晨五点,张大山就已经在院子里生火烧水了。铁锅里的水开始冒起细密的气泡,白茫茫的蒸汽融入寒冷的空气中。今天是腊月三十,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也是张家每年杀猪的日子。
“卫国,把刀磨利索点!”张大山朝儿子喊道,手中不停地将柴火添进灶膛。
张卫国应了一声,坐在小凳上更加用力地磨着手中的屠刀。金属与石头的摩擦声在清晨的寂静中格外清晰。他知道父亲对今天的重视,每年的杀猪日不仅是准备年货,更是张家展示家风和能力的时刻。
“爸,叔那边...今年还是不去请吗?”张卫国犹豫了片刻,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
张大山添柴的动作停顿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如常。“不去。他要想来,自己会来。”
张家兄弟不和的传闻在村里早已不是秘密。二十年前分家产时的争执,为老宅归属问题对簿公堂,还有五年前因为地界问题大打出手。这些往事像一道道伤疤,横亘在两兄弟之间。
天大亮时,帮忙的邻居陆续到来。杀猪是件大事,需要多人协作。男人们围在猪圈旁挑选着最肥壮的那头,女人们则在厨房准备待客的饭菜和佐料。
“今年这猪得有三百斤吧?”老李头啧啧称赞道,“大山哥养猪确实有一手。”
张大山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拍了拍肥猪的脊背。“三百二十斤。从春天就开始特别喂养,就为了今天。”
几个壮汉跳进猪圈,利索地将选中的猪捆绑起来。肥猪似乎预感到了命运,发出凄厉的嚎叫,在宁静的乡村早晨格外刺耳。
张卫国的妻子王秀兰在厨房窗口望了一眼,不由得皱起眉头。每年杀猪的场面都让她有些不适应,但这是传统,也是过年必备的环节。她转身继续切着准备好的酸菜和粉条,这些都是做杀猪菜必不可少的配料。
“秀兰,多切点血肠,我爸爱吃着呢。”张卫国走进厨房拿东西,顺便嘱咐道。
“知道啦,早就准备妥当了。”王秀兰笑着回答,随即压低声音,“刚才妈说,要不要让卫国去请一下他叔?”
张卫国的笑容消失了。“爸说了,不请。这事别再提了。”
院子里,杀猪已经进入关键时刻。四五个汉子将猪牢牢按在宽大的条凳上,张大山手握尖刀,准确无误地刺入猪的咽喉部位。鲜红的血液喷涌而出,流入下面接血的盆中。猪的嚎叫逐渐微弱,最后只剩下血液滴落的声响。
滚烫的热水早已准备就绪,大家协力将猪尸放入特制的大木桶中,开始浇热水烫毛。空气中弥漫着水汽和特殊的气味。男人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抽烟,气氛逐渐热闹起来。
张大山指挥着整个过程,脸上带着满意的神色。杀猪不仅是获取肉食,更是一种仪式,一种对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坚守。他特别注意每一个环节,确保符合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
褪毛后的猪被吊起来开膛破腹。张大山亲自将内脏一一取出,分门别类放置。肝、肺、心、肚、肠...每一样都不会浪费,都会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这肥膘真厚,能熬不少油呢!”老李头羡慕地说。
张大山点点头,难掩自豪。“手艺和喂养一样重要。”
忙碌中,张大山的目光偶尔会飘向院门外的小路,仿佛在期待什么,又迅速收回视线,继续手上的活计。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细节,除了知父莫若子的张卫国。
张卫国知道,父亲其实每年都暗暗期待叔叔能来。兄弟俩虽然积怨多年,但血浓于水的情感却难以完全割舍。然而年复一年,叔叔从未出现在他家的杀猪日上。
猪肉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状,最好的里脊和后鞧将被用来招待客人,四肢和头蹄则另有用途。女人们已经开始准备中午的杀猪菜,厨房里飘出诱人的香气。
临近中午,客人越来越多。杀猪日请客是村里的传统,左右邻居和亲朋好友都会前来,分享新鲜的猪肉和主人的好意。院子里摆开了五张大桌,虽然天气寒冷,但热腾腾的饭菜和白酒足以驱散严寒。
张大山换上了一件干净的外衣,开始招待客人。他举着酒杯,每桌都敬酒致谢,脸上泛着红光,不知是因为酒意还是高兴。
酒过三巡,话题不可避免地转到了家庭和亲戚关系上。
“大山,今年海洋没来?”一个略带醉意的老汉问道。张海洋就是张大山的弟弟,张卫国的叔叔。
场面突然安静了一瞬。张大山脸上的笑容僵住了,随即又恢复如常。“他有自己的事忙。”
问话的人意识到失言,赶紧转移话题。“这肉真香,大山哥手艺越来越好了!”
张卫国注意到父亲饮酒的速度明显加快了。他知道,每当有人提起叔叔,父亲总会情绪波动。兄弟俩的恩怨情仇,不是外人能轻易理解的。
午宴结束后,客人陆续离去。女人们收拾残局,男人们则继续处理剩余的猪肉。一部分肉需要腌制起来,一部分则要冻藏,保证整个正月都有肉吃。
下午四点,所有的活计基本完成。张大山坐在院中的小凳上,抽着旱烟,望着挂起来的一块块猪肉,神情复杂。
“爸,进屋吧,外面冷。”张卫国走过来劝道。
张大山吐出一口烟圈,烟雾在冷空气中久久不散。“卫国,你说,我是不是太倔了?”
张卫国愣了一下,没想到父亲会主动提起这个话题。“爸,你们兄弟间的事,我不好说。”
“二十年了。”张大山喃喃自语,“就为了一块地,值得吗?”
张卫国沉默不语。他知道父亲说的不是普通的地,而是祖坟旁的那块风水宝地。当年爷爷奶奶去世后,两兄弟为了那块地的归属闹得不可开交,最后甚至对簿公堂。法院判决虽然下来了,但兄弟情谊也彻底破裂了。
从那时起,两家人就再没有一起过年。即使是红白喜事,也只是礼到人不到,避免直接碰面。
“进去吧,爸,要下雨了。”张卫国看着阴沉的天空说道。
张大山叹了口气,站起身朝屋里走去。他的背影在暮色中显得有些佝偻,不再像白天那样挺拔威严。
第一滴雨落在张卫国的脸上,冰凉刺骨。
第二章 山雨欲来
雨开始下了,起初是稀疏的大滴雨点,敲击在屋顶瓦片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不久后,雨声变得密集起来,演变成持续的哗哗声。
张家人在客厅里休息,一天的劳累让大家都不想多说话。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的预热节目,但似乎没人真正在看。
王秀兰端来热茶,递给公婆婆和丈夫。“今年这雨下得真及时,刚忙完就来了,不然杀猪那股味道总散不去。”
李红梅接过茶杯,吹了吹热气。“是啊,老天爷都算着时间呢。”她瞥了一眼丈夫,发现张大山正望着窗外出神。
“大山,想什么呢?”李红梅轻声问道。
张大山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没什么。就是想起小时候,每到杀猪日,我和海洋总是最兴奋的。那时候能吃上肉不容易啊。”
客厅里安静下来,只有电视和雨声作为背景音。张卫国和妻子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很少听父亲提起与叔叔的往事。
“爸,那时候你们兄弟关系很好吧?”张卫国试探着问。
张大山脸上浮现出罕见的柔和表情。“好啊,怎么不好。我大他三岁,从小带他玩,有什么好吃的都分着吃。他小时候体弱,我还经常背着他上学。”
李红梅接话道:“是啊,我记得刚结婚那会儿,你们兄弟俩好得跟一个人似的。海洋每次从城里回来,第一个来看的就是你,带好多东西。”
“那时候穷,但人心热乎。”张大山叹了口气,“后来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雨越下越大,敲打着窗户玻璃,形成一道道水痕。室内的气氛变得沉重起来。
张卫国鼓起勇气问:“爸,到底为什么和叔闹到这地步?就为那块地吗?”
张大山沉默良久,终于开口:“不全是。地的事只是个导火索,积怨是一点点攒下来的。”
他啜了一口茶,缓缓道来:“你爷爷奶奶偏心疼小儿子,这我心里清楚。分家时,好东西都留给了他,我只有老宅和那点薄田。但我没说什么,长兄如父,让着弟弟是应该的。”
“可是后来,海洋越来越过分。承包鱼塘非要和我抢同一块地,卖粮食故意压价抢我客户,甚至连你上学需要钱时,我低声下气去借,他都找借口推脱。”张大山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情绪。
李红梅补充道:“最过分的是五年前,他居然把祖坟旁的那块地给卖了!那是咱们张家的风水宝地啊,怎么能卖给外人?”
张卫国惊讶地问:“叔把祖坟地卖了?我怎么不知道?”
“家丑不可外扬,我们没声张。”李红梅摇头,“你爸气得当场和他打了起来,从那以后就彻底不来往了。”
张大山握紧了拳头:“那是祖辈留下的地,再值钱也不能卖啊!他说是为了给儿子买房凑首付,但这能成为理由吗?”
窗外一道闪电划过,紧接着雷声隆隆。雨声更大了,仿佛天上破了个窟窿,雨水倾泻而下。
“可是叔后来不是没卖成吗?”张卫国问。
“那是因为我拿出了全部积蓄,又借了不少钱,以更高的价格从买家手里赎回来的!”张大山激动地说,“为此咱们家两年没过好年,你忘了?”
张卫国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两年家里异常拮据,甚至过年都很少买新衣服和多余的年货,是因为这个原因。
“那地现在在谁名下?”他问。
“在我这儿。”张大山说,“但我从来没把它当作自己的财产。那是张家的共同祖产,我只是代为保管。”
谈话被电话铃声打断。王秀兰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脸色变得奇怪。
“好,知道了,谢谢您告诉我们。”她挂断电话,表情复杂地看着大家。
“谁的电话?”张卫国问。
“是村头老陈打来的。他说...说看见海洋叔朝咱们家方向来了,冒着大雨,一个人。”
客厅里顿时鸦雀无声,只有雨声和电视里欢快的歌声形成诡异对比。
“他来干什么?”李红梅率先打破沉默,“这么多年不来往,大年三十冒雨前来?”
张大山眉头紧锁:“准没好事。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张卫国却说:“爸,也许叔是想通了,来和解的呢?毕竟大过年的...”
“和解?他那种人会主动和解?”张大山冷笑,“肯定是又遇到什么难处了,来找便宜占。”
又一道闪电划过,雷声仿佛在屋顶炸开。电视屏幕突然黑屏,停电了。
王秀兰赶紧找来蜡烛点上,摇曳的烛光在每个人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让气氛更加诡异。
“这天气,电视也看不了了。”李红梅嘟囔着,“海洋要是真来,这大雨天的,连避雨的地方都不好找。”
张大山哼了一声:“他来我就得接待?门都没有。”
话虽如此,但张卫国王秀兰都注意到,父亲的目光不时瞟向窗外,似乎在寻找什么。
“要不,我去门口看看?”张卫国提议。
“看什么看!坐下!”张大山命令道,但自己的视线却无法从窗户移开。
时间在雨声和沉默中流逝。每个人都各怀心事,设想着叔叔前来的各种可能性和应对方式。
张大山表面上强硬,内心却波涛汹涌。兄弟间的美好回忆与后来的伤害交织在一起,让他矛盾不已。一部分的他渴望兄弟和解,另一部分却提醒他不要再上当受骗。
李红梅则担心丈夫的情绪。她知道张大山的血压偏高,受不了太大刺激。万一兄弟俩见面又吵起来,大过年的多不吉利。
张卫国想着的是家族的和睦。作为下一代,他不能理解上一代为何能为一些“身外之物”闹到老死不相往来。他暗下决心,如果叔叔真是来和解的,他一定要尽力促成。
王秀兰作为儿媳,想得更加实际。如果叔叔来了,要不要准备饭菜?客房好久没收拾了,要不要整理一下?但公婆没发话,她也不敢擅自行动。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家里的沉默。
咚咚咚!声音又响又急,几乎像是在砸门而不是敲门。
所有人心头一震,面面相觑。
“不会是叔吧?”张卫国小声说。
“去看看。”张大山站起身,表情严肃,“如果是他,问清楚什么事,没事就让他赶紧走。”
张卫国走向院门,其他人跟在后面。雨声太大了,敲门人似乎不耐烦了,又加重了力道。
走到院门口,张卫国深吸一口气,打开了门。
门外,浑身湿透的张文海站在大雨中,雨水从他头发上流下,顺着脸颊滴落。他的眼睛通红,不知是因为雨水还是情绪激动。
“叔,您怎么...”张卫国话没说完,张文海就径直走向站在屋檐下的张大山。
兄弟俩对视着,多年的恩怨在目光中交织。雨声仿佛变小了,世界只剩下这对峙的兄弟。
“哥,”张文海的声音沙哑,“我要猪肉。”
所有的人都愣住了,没想到他会提出这个要求。
张大山皱起眉头:“你说什么?”
“我要猪肉。”张文海重复道,声音更加坚定,“我家今年没杀猪,我要一块肉过年。”
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冒这么大的雨,多年不上门,一来就开口要东西,这行为简直让人无法理解。
张大山冷笑一声:“凭什么?我们早就分家了,各过各的年。”
“就凭我是你弟弟,就凭我也姓张!”张文海的声音突然激动起来,“爹妈在世时说过,张家永远是一家人,年猪肉要分着吃!”
“你现在想起是一家人了?卖祖坟地的时候怎么不想想?”张大山讥讽道。
雨又下大了,泼洒在兄弟两人之间,如同一道水幕隔开了两个世界。
张文海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眼神复杂:“那块地的事我有苦衷,今天不想说。我就问你,给不给肉?”
“不给!”张大山斩钉截铁,“你走吧,我家不欢迎你。”
张文海站在原地不动,雨水已经将他完全淋透,但他似乎毫无感觉。他的目光死死盯着哥哥,双手微微颤抖。
“哥,这是我最后一次向你开口。”他的声音突然平静下来,却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决绝,“给块肉,我立刻就走,再也不来烦你。”
张卫国看着这场面,忍不住插话:“爸,就给叔一块肉吧,大过年的,雨又这么大...”
“闭嘴!”张大山呵斥儿子,然后对弟弟说,“听见了吗?我儿子都比你懂礼数!你要还知道羞耻,就赶紧离开!”
张文海突然笑了起来,那笑声在雨声中显得格外凄凉:“好,好,张大山,你真是我好哥哥啊!”
他向前一步,几乎贴到张大山面前,压低声音说:“你记着,从今天起,张家就没有兄弟情分可言了。”
就在这时,一道特别亮的闪电划破天空,瞬间照亮了两张相似却充满敌意的面孔。
雷声随即炸响,震得人心发慌。
第三章 往事如刀
闪电过后,院子里暂时被黑暗吞噬,直到眼睛适应了烛光透过窗户的微弱照明。
张文海仍然站在雨中,纹丝不动,仿佛化作了一尊石雕。张大山则站在屋檐下,面色铁青。
“海洋叔,先进来避避雨吧。”王秀兰忍不住劝道,“这么大的雨,会生病的。”
张文海仿佛没听见,目光依旧锁定在哥哥身上。“我就问最后一遍,给不给?”
张大山冷笑:“不给!别说一遍,问一百遍也是不给!你当我这里是肉铺子?想要就来拿?”
“我不是白要,我付钱!”张文海突然从兜里掏出一把湿漉漉的钞票,甩在院子的石板上,“这些够不够买你一块肉?”
这举动彻底激怒了张大山。“收起你的臭钱!我家不缺这点钱!缺的是良心!某些人为了钱连祖坟都能卖,还有什么做不出来?”
“你!”张文海猛地向前冲了一步,张卫国赶紧拦在两人中间。
“叔,爸,你们都冷静点!”张卫国努力调解,“不就是一块肉吗?至于这样吗?我这就去给叔割一块最好的后鞧!”
“不准去!”张大山喝道,“今天谁要是敢给他肉,就别认我这个爹!”
李红梅也拉住儿子,低声说:“卫国,别掺和,让你爸处理。”
雨声中,兄弟俩再次陷入对峙。张文海喘着粗气,胸口剧烈起伏,显然情绪极度激动。
“哥,你永远这样,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张文海的声音颤抖着,“你从来不给别人解释的机会,从来不听别人怎么说!”
“解释?你有什么好解释的?事实明摆着!”张大山不甘示弱,“为了钱,你可以出卖祖宗,可以不顾兄弟情分!现在装什么委屈?”
张文海突然笑了起来,那笑声比哭声还难听:“是啊,我委屈什么?我活该!我活该信了你的话,以为兄弟之间没有隔夜仇!我活该还把你当哥哥看!”
他弯腰捡起散落在地上的湿钞票,小心翼翼地捋平,放回口袋。这个动作莫名地让人心酸。
“你知道吗,哥,”他的声音突然平静下来,“我儿子小峰今年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了。”
张大山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他会突然说起这个。“那又怎样?”
“他交了个女朋友,城市的,家境好。”张文海继续说着,仿佛在讲述与己无关的故事,“女方家要求必须在城里有房才同意婚事。”
张大山哼了一声:“所以你就卖祖坟地凑钱?真是好父亲啊!”
“我没卖!”张文海突然大吼,声音盖过了雨声,“我从来没真要卖那块地!”
众人都愣住了。
“那你当时...”张大山困惑地问。
“我只是试探你!”张文海的声音带着哭腔,“我想看看,在你心里,到底是地重要,还是兄弟重要!”
院子里一片寂静,只有雨声哗哗作响。
张文海抹了把脸,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我知道你一直觉得爸妈偏爱我,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我想着,如果我遇到难处,你会帮我...就像小时候那样...”
他的声音低了下来:“但我错了。你宁可花钱赎地,也不愿借钱给我。在你心里,那块地比侄子的幸福重要,比兄弟的情分重要!”
张大山张口结舌,一时说不出话来。
“我最后没卖地,小峰的婚事也黄了。”张文海苦笑,“现在他恨我,就像我恨你一样。张家这是怎么了?一代代都要兄弟反目吗?”
张卫国听到这里,忍不住插话:“叔,那你今天来要肉是...”
“我想再试最后一次。”张文海看着哥哥,眼神复杂,“我想着,大过年的,要是你能给我一块肉,就像小时候那样...也许我们还有挽回的余地...”
他叹了口气,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但我又错了。你宁可把肉喂狗,也不会分给我这个弟弟。”
张大山站在原地,表情复杂。烛光下,他的脸色苍白,嘴唇微微颤抖,似乎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口。
“好了,我明白了。”张文海转身准备离开,“从今往后,你是你,我是我。父母不在了,我们也没什么牵挂了。”
就在这时,一道瘦小的身影从屋里冲出来,是张大山的母亲,年过八旬的张奶奶。她显然听到了外面的争吵,颤巍巍地走到雨中。
“海洋!是你吗海洋?”老人激动地呼唤着小儿子的名字。
张文海停住脚步,转过身,看到母亲站在雨中,顿时慌了:“妈,您怎么出来了?快回屋去,别淋着!”
他急忙跑回来,脱下湿透的外套想为母亲挡雨,却发现衣服早已湿透无用。
“海洋啊,你们兄弟别吵了...”老人拉着小儿子的手,老泪纵横,“我活不了多久了,就想看你们和好...就这么难吗?”
张文海低下头:“妈,不是我不想和好,是哥他...”
“大山!”张奶奶转向大儿子,“你就给你弟弟一块肉怎么了?大过年的,非要闹得这么僵?”
张大山面对母亲的质问,面色更加难看:“妈,您不懂,这不是一块肉的事...”
“我懂!我什么都懂!”老人激动地说,“你们兄弟俩,一个比一个倔!就像你爹当年和他兄弟一样!非要到死都不来往吗?”
张卫国和王秀兰赶紧扶住老人,劝她回屋休息。
“奶奶,雨大,您先回屋,这事让爸和叔自己解决。”张卫国劝道。
老人却不肯移动,紧紧抓着两个儿子的手:“今天你们不当着我的面和好,我就站在这里淋雨!反正我也活够了,不如死了干净,省得看你们兄弟反目!”
雨还在下,老人单薄的身体在雨中颤抖。兄弟俩面面相觑,终于都软了下来。
“妈,您别这样,我们...我们好好说。”张大山先松了口。
张文海也点头:“妈,您回屋吧,我们不吵了。”
在老人的坚持下,兄弟俩勉强答应进屋谈。张卫国和王秀兰扶着奶奶回房换衣服,客厅里只剩下张家兄弟二人。
气氛依旧尴尬,但比刚才缓和了许多。
“那个...小峰现在怎么样?”张大山打破沉默,语气生硬但已没有先前的敌意。
张文海有些意外,回答道:“去南方打工了,过年也没回来。说看见我就烦。”
张大山叹了口气:“年轻人,过几年就懂了。”
又是一阵沉默。
“那块地...”张大山犹豫着开口,“你要是真急需用钱,我可以...”
“不必了。”张文海打断他,“我已经想通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小峰要靠自己打拼,我不能帮他一辈子。”
张大山点点头,似乎松了口气。
这时,张卫国拿着干毛巾和一套干净衣服进来:“叔,您先擦擦,换身我的衣服吧,免得感冒。”
张文海接过毛巾,简单擦了擦脸和头发,但没有接衣服。“不用了,我马上就走。”
“走什么走?”张奶奶已经换好衣服,被王秀兰搀扶着回到客厅,“今晚就在这儿过年!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
兄弟俩同时开口:
“妈,这不合适...”
“妈,我家里还有事...”
老人眼睛一瞪:“有什么不合适的?有什么事比一家人团圆更重要?秀兰,去准备饭菜!卫国,去拿酒!今晚咱们吃顿团圆饭!”
面对老人的强势,兄弟俩只好妥协。王秀兰去厨房热菜,张卫国拿来白酒和酒杯。表面上,一场危机似乎化解了。
但张卫国注意到,父亲和叔叔之间仍然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尴尬和隔阂。他们避免目光接触,对话简短而生硬,仿佛两个被迫共处的陌生人。
酒过三巡,气氛稍微活跃了一些。在张奶奶的不断催促下,兄弟俩勉强喝了一杯和解酒。
“这就对了嘛!”老人满意地说,“兄弟没有隔夜仇,话说开了就好了。”
然而张卫国知道,话根本没有说开。二十年的恩怨,岂是一杯酒能化解的?叔叔今天的突然造访,真的只是为了要一块肉试探情分吗?他总觉得叔叔眼神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一种决绝和释然交织的复杂情绪。
晚饭后,雨势稍减,但依然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张文海站起身:“妈,哥,嫂子,我该回去了。”
“回什么回?雨还这么大,今晚就住这儿!”张奶奶立刻反对。
张文海摇摇头:“不了,家里门没锁,我得回去看看。”
张大山出人意料地开口挽留:“雨太大,路不好走。明天再回去吧。”
这是二十年来张大山第一次留弟弟在家过夜。众人都惊讶地看着他。
张文海也愣了一下,随即苦笑:“哥,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还是不了,我习惯一个人。”
他走向门口,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回头:“对了,肉我还是不要了。你说得对,各过各的年吧。”
张大山站起身,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点了点头。
张文海走出门,融入雨夜中。张卫国拿起伞追出去:“叔,我送您回去吧!”
“不用了,卫国。”张文海在雨中回头,脸上带着一种奇怪的微笑,“告诉你爸,我不怪他了。有些事,注定强求不来。”
张卫国站在门口,看着叔叔的身影消失在雨幕中,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不安。
回到屋里,他发现父亲站在窗前,望着叔叔离去的方向,神色复杂。
“爸,叔走远了。”张卫国说。
张大山点点头,没有说话。
“其实叔挺不容易的。”张卫国试探着说,“小峰叔的事...”
“我知道。”张大山打断儿子,叹了口气,“明天你去请他过来吃年夜饭吧。”
张卫国惊喜不已:“真的?您愿意和叔和好了?”
张大山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血浓于水,终究是兄弟。”
这一刻,张卫国觉得父亲仿佛老了许多,背也没有平时那么挺直了。
雨又开始下大了,敲打着屋顶和窗户,仿佛永无止境。
谁也不知道,这场雨中的兄弟相会,将会引发怎样一场风暴。
而张文海离开时那句“从今天起,张家就没有兄弟情分可言了”,更像是一句谶语,预示着某种不可挽回的结局。
第四章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雨终于停了,但天空依旧阴沉,仿佛积蓄着更多雨水。
张卫国一早便前往叔叔家,带着父亲的口信和一块上好的猪肉。路上,他回味着父亲昨晚最后说的话,心中升起一丝希望。或许这场大雨中的冲突,反而成了兄弟和解的契机?
然而到了叔叔家门口,他发现情况有些异常。张文海家的院门虚掩着,院子里静悄悄的,完全没有过年应有的气氛。
“叔?海洋叔?”张卫国推开院门,朝屋里喊道。
没有回应。
他走到房门前,发现门也没锁。推门进去,屋里冷清得很,炉灶是冷的,显然一早没有生火做饭。
“叔,在家吗?”张卫国提高声音。
卧室里传来轻微的响动,随后张文海穿着睡衣走了出来,面色憔悴,眼窝深陷,与昨晚判若两人。
“卫国啊,怎么这么早来了?”张文海的声音嘶哑,有气无力。
“叔,您不舒服吗?”张卫国关切地问,“脸色这么差。”
张文海摇摇头:“没事,昨晚淋雨,可能有点感冒。你怎么来了?”
张卫国举起手中的猪肉:“爸让我来请您过去吃年夜饭。还说...还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出乎意料的是,张文海并没有表现出高兴或感动,只是淡淡地“哦”了一声,仿佛早已料到这个结果。
“叔,您没事吧?”张卫国越发觉得奇怪。
“没事。”张文海勉强笑了笑,“回去告诉你爸,他的好意我心领了。但年夜饭我就不去吃了,我自己准备了些饭菜。”
张卫国注意到,叔叔说这话时,眼神飘忽不定,根本不敢与他对视。而且厨房冷锅冷灶,根本不像准备了年夜饭的样子。
“叔,您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张卫国直截了当地问,“昨晚您说小峰叔的事...”
张文海突然激动起来:“小峰很好!什么事都没有!你回去吧,我要休息了。”
说着,他几乎是把张卫国推出了门,然后迅速关上房门。
张卫国站在门外,心中的不安更加强烈。叔叔明显在隐瞒什么,而且状态极差,根本不像是普通的感冒。
他想了想,决定去找堂弟小峰的朋友打听一下。小峰虽然去南方打工,但总该和家里有联系。
在村里打听了一圈,张卫国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小峰根本没去南方打工,而是在城里惹了麻烦,已经被拘留三个月了!
更糟糕的是,张文海为了儿子的官司,已经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连最后几亩地都抵押给了高利贷。现在债主天天上门催债,扬言要是年前还不清债务,就要收走房子。
张卫国顿时明白了叔叔昨晚反常行为的所有原因。要猪肉只是个借口,真正目的是想向哥哥求助,却又碍于面子无法直说。而当张大山拒绝给肉时,等于也断绝了弟弟最后的希望。
他立刻赶回家,将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出乎意料的是,张大山听完后沉默良久,最后叹了口气:“我早猜到他遇到难处了。只是没想到这么严重。”
“爸,那咱们得帮帮叔啊!”张卫国急切地说。
张大山点点头:“帮是肯定要帮的。但得想个办法,既帮了他,又保全他的面子。你叔那个人,倔得很,直接给钱他肯定不会要。”
“那怎么办?”
张大山思考片刻,说:“这样,你去找你叔,就说我后悔昨天的事,非要亲自送肉过来道歉。然后我趁机去看看情况,见机行事。”
计划已定,张大山挑了一块最好的后鞧肉,父子二人再次前往张文海家。
然而当他们到达时,发现院门紧闭,敲了半天也没人应答。
邻居被敲门声惊动,探出头来说:“别敲了,文海一早就出门了,背着个大包,说是去城里走亲戚。”
张大山皱起眉头:“走亲戚?大年初一走什么亲戚?”
邻居摇摇头:“不知道,但他脸色很不好,走路都摇摇晃晃的。我问他需不需要陪,他说不用。”
张卫国心中一惊,突然想起叔叔昨晚那句“从今天起,张家就没有兄弟情分可言了”和今早那种决绝的表情。
“爸,叔他不会想不开吧?”张卫国紧张地问。
张大山的脸色也变了:“快!去屋里看看!”
父子二人撞开房门,冲进屋内。屋里整洁得异常,桌椅擦得一尘不染,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桌子上放着一个信封,上面写着“哥亲启”。
张大山颤抖着手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封简短的信:
“哥: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
小峰惹了麻烦,需要一大笔钱打官司。我借了高利贷,现在无力偿还。
昨天去找你,本想最后一次试探兄弟情分。若是你肯给我一块肉,我就开口求助。
但你拒绝了。我知道,这是天意。
不要责怪自己,这都是我自作自受。
只求你一件事:帮我照顾小峰,他是张家唯一的希望了。
弟 海洋 绝笔”
张大山读完信,面色惨白,手中的信纸飘落在地。
“快!快去追你叔!”他朝儿子吼道,“他一定是去寻短见了!”
父子二人冲出屋子,开始在村里四处打听张文海的下落。雨又开始下了起来,淅淅沥沥,仿佛老天也在为这场人间悲剧落泪。
根据最后一个见到张文海的村民说,看到他朝后山老坟地方向去了。
张大山心里一沉。后山老坟地是张家的祖坟所在,也是兄弟俩争执多年的那块地的所在地。张文海选择去那里结束生命,意义不言而喻。
父子二人冒雨冲向后山。泥泞的山路十分难行,但两人顾不得这些,拼命向前赶。
“爸,您慢点!”张卫国担心父亲的身体。
张大山却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健步如飞,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及时阻止弟弟做傻事!
雨越下越大,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险峻。终于,祖坟地出现在视野中。在一片墓碑之间,隐约可见一个人影站在悬崖边。
“海洋!”张大山大喊,“不要做傻事!”
那人影回过头,正是张文海。他面色平静,仿佛早已等待多时。
“哥,你来了。”他淡淡地说,“对不起,最后还是给你添麻烦了。”
“海洋,你下来!有什么困难哥帮你解决!”张大山急切地喊道,一步步向前靠近。
“别过来!”张文海后退一步,已经到了悬崖边缘,“再过来我就跳下去!”
张大山立刻停住脚步:“好,我不过去。你听我说,钱的事我有办法,小峰的事我也能帮忙。你千万别想不开!”
张文海苦笑:“哥,太晚了。我累了,真的累了。这二十年来,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后悔为什么当初要和你争那点家产,后悔为什么因为面子不肯低头...”
他的声音哽咽了:“要是能重来一次,我一定不会让事情发展到这一步...”
张大山老泪纵横:“海洋,是哥不对!哥太倔了!你给我个机会补偿,行不行?”
雨水中,兄弟俩隔空对视,多年的恩怨情仇在这一刻化为乌有,只剩下血浓于水的亲情。
“哥,你能来,我就知足了。”张文海露出一丝微笑,“告诉小峰,爸爸爱他,只是用错了方式。”
说完,他向后一仰,身体向悬崖下落去。
“不!”张大山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冲向悬崖边。
千钧一发之际,张卫国从侧面扑上来,一把抓住了叔叔的手腕。但由于惯性,三个人都向悬崖边缘滑去!
“抓紧!”张卫国大喊,另一只手死死抓住一块凸出的岩石。
张文海悬在半空,下面是数十丈的深渊。张大山扑倒在地,紧紧抓住弟弟的另一只手臂。
“放开我吧,”张文海平静地说,“这样我们三个都会掉下去。”
“闭嘴!”张大山怒吼,“我绝不会再放手!二十年前我已经放过一次,这次绝不!”
雨越下越大,岩石和手臂都在打滑。张卫国感到自己的力量在迅速流失,抓住岩石的手已经磨出血来。
“爸,我撑不住了!”他痛苦地说。
就在这时,更多村民闻声赶来,大家七手八脚地帮忙,终于将三人从悬崖边缘拉回安全地带。
获救后,张文海跪在地上痛哭失声。张大山紧紧抱着弟弟,兄弟俩二十年来第一次相拥而泣。
雨渐渐小了,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祖坟地上,照亮了湿漉漉的墓碑和相拥而泣的兄弟二人。
远处的村庄里,响起了零星的鞭炮声,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大年初一,新的开始。
第五章 新的开始
回到张文海家,兄弟二人终于坐下来平心静气地长谈了一次。
张大山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又向亲朋好友借了些钱,帮弟弟还清了高利贷。虽然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他毫不犹豫。
“这钱我一定还你。”张文海感激地说。
“兄弟之间,说什么还不还的。”张大山摆摆手,“当年要是爸妈在世,也不会看你陷入困境而不顾。”
接下来,兄弟俩开始共同处理小峰的问题。请律师、打点关系、安抚小峰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兄弟二人重新找回了当年的默契。
最令人欣慰的是,在小峰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张文海主动提出将那块引发多年争执的地完全交给哥哥管理。
“哥,这地本该就是你的。我当年争它,更多的是赌气,觉得爸妈偏心,想为自己争口气。”张文海诚恳地说。
张大山却拒绝了:“不,这地是张家的共同祖产,我们兄弟共同管理。以后传给卫国和小峰,让他们记住我们这代的教训,别再重蹈覆辙。”
大年初五,小峰暂时取保候审回家过年。看到父亲和伯父和好如初,这个年轻人也受到了触动。
“爸,伯父,对不起,我给家里添了大麻烦。”小峰羞愧地说。
张大山拍拍侄子的肩膀:“年轻人走错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回头。以后有什么困难,记得找家人商量,别一个人硬扛。”
张文海也一改往日的严厉,拥抱了儿子:“是爸爸不对,给你的压力太大了。以后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自己决定,爸爸支持你。”
这个春节,张家人虽然经历了重重波折,但最终找回了失去已久的亲情。年夜饭虽然迟了几天,但吃得格外温馨。
张奶奶看着两个儿子和好如初,高兴得老泪纵横:“要是你爹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幕也该安心了。”
饭后,兄弟二人单独来到院子里。雨后的夜空格外清澈,星星点点,预示着明天的好天气。
“哥,谢谢你。”张文海轻声说,“要不是你,我可能已经...”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张大山打断他,“兄弟之间,没有过不去的坎。”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仰望星空。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一起看星星吗?”张文海突然问。
张大山点点头:“怎么不记得。你总是指着北斗七星说,将来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结果你走出去又回来了,而我从来没离开过。”张文海笑了笑。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张大山感慨道,“重要的是不管走到哪,都知道根在哪里,家在哪里。”
正月初八,小峰的案件开庭审理。由于赔偿及时,受害者家属表示了谅解,加上律师的努力,小峰被判缓刑,当庭释放。
走出法庭,小峰向伯父深深鞠了一躬:“伯父,谢谢您。没有您,我们这个家就散了。”
张大山扶起侄子:“要谢就谢你爸吧。他为了你,可以放下二十年的面子,可以不惜生命。父爱如山啊!”
张文海在一旁听着,眼圈又红了。
就这样,张家兄弟的恩怨终于画上了句号。虽然过去的二十年无法重来,但未来的日子还长,足够他们重新谱写兄弟情谊。
春天来时,兄弟二人一起在祖坟地旁种下了二十棵松树,象征着重获新生的兄弟情谊。
张大山望着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对弟弟说:“等这些树长大成林,我们的子孙就会在树荫下听我们讲过去的故事,包括我们如何愚昧地争吵,又如何聪明地和好。”
张文海点点头:“他们会比我们更聪明,不会重蹈我们的覆辙。”
是的,所有的恩怨终将随风而逝,唯有亲情和记忆会长存心底,代代相传。
多年的兄弟恩怨因一场大雨中的猪肉争执而到达临界点。
在生死危机面前,兄弟二人终于放下固执与偏见。
张家找回了失去已久的亲情,开始了新的篇章。
来源:喜喜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