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中华肿瘤杂志》2023年第45卷第3期
《临床肿瘤学》2024年第19卷第2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第42卷第8期
《肿瘤生物学与治疗》2023年第30卷第6期
《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第104卷第1期
癌症作为现代医学领域的一大挑战,其致命性主要源于癌细胞的转移扩散能力。
临床数据表明,约90%的癌症患者死亡原因并非原发肿瘤本身,而是由于癌细胞的转移扩散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当癌细胞开始在体内四处游走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信号,及早识别这些迹象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我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二十余年间,见证了太多因错过癌症转移早期信号而遗憾离世的病例。
李先生,我的一位58岁肺癌患者,在发现原发灶并接受手术后,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术后半年,他开始出现莫名疲劳和轻微腰痛,但他认为是年龄增长和工作劳累所致,直到疼痛加剧难忍才就医。
CT检查显示,癌细胞已转移至骨骼和肝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不受正常生长控制。
原发肿瘤可通过手术、放疗等方式相对容易地切除或消灭,但一旦癌细胞脱离原发位置,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它们就如同播撒的种子,可在全身各处生根发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数据显示,约65%的晚期癌症患者会出现多器官转移。转移性肿瘤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往往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难以通过单一手段完全清除。
更令人担忧的是,转移后的癌细胞常会获得对化疗药物的抗性,治疗难度呈指数级增加。
朱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肿瘤学专家指出:"持续两周以上无法通过休息缓解的疲劳感,可能是癌细胞转移后引起的代谢紊乱和免疫系统过度消耗的表现。"
约75%的转移性癌症患者会在确诊前3-6个月出现这一症状。
三个月内非刻意减轻体重超过总体重的5%,需高度警惕癌症转移可能。
癌细胞的快速增殖消耗大量能量,同时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影响食欲和代谢,导致"癌症恶液质"状态。
原本不痛的地方突然疼痛,或原有疼痛性质发生变化,尤其是夜间加重的骨痛,常见于癌症骨转移。
骨是继肺、肝之后第三大常见转移部位,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患者尤其需要警惕。
癌症转移时,体温调节中枢可能受到影响,或因肿瘤坏死导致炎症反应。
低于38.5℃的不明原因持续性低热,特别是伴随盗汗,可能预示癌细胞正在扩散。
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尤其是质地硬、固定不动、持续增大者,常是癌症转移的早期信号。
淋巴结是癌细胞扩散的"高速公路",也是其首选"驿站"。
各类癌症都可能转移至肺部。突然出现的持续性咳嗽、咯血或呼吸困难,尤其对于已确诊其他部位癌症的患者,需高度警惕肺转移可能。
肺部是全身血液必经之地,也是最常见的转移靶器官。
头痛、视力变化、肢体麻木或无力、行走不稳、性格改变等,可能提示癌症向脑部或脊髓转移。
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4-6个月,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误区一:早期癌症不会转移
真相:任何阶段的癌症都有转移可能。早期癌症转移风险较低,但并非零风险。
肿瘤细胞可能在原发灶被发现前就已通过血液循环播散。
误区二:转移等于宣判死刑
真相:虽然转移确实增加了治疗难度,但现代医学已能将部分转移性癌症控制为"慢性病"。
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进步使一些晚期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机会。
误区三:转移一定有症状
真相:早期转移可能完全无症状。
高危患者即使感觉良好,也应按医嘱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
防范癌症转移,首先要从源头治疗原发肿瘤。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科刘主任强调:"彻底切除或杀灭原发肿瘤,是预防转移的关键第一步。"
对已确诊的癌症患者,制定个体化随访计划至关重要。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和风险因素,可能包括:
定期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等可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微小转移灶。
血液肿瘤标志物监测:CEA、CA125、PSA等指标异常升高可能提示复发转移。
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这些新技术能在转移形成前检测到血液中的癌细胞或其DNA片段。
定期骨扫描:特别适用于易发生骨转移的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
对于健康人群,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
保持健康体重、限制酒精摄入、避免吸烟、适量运动等措施可降低多种癌症风险。
现代肿瘤学正在从"杀死癌细胞"向"控制癌症进展"转变。
对于已出现转移的患者,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已成为标准。这包括:
局部治疗:对孤立性或有限转移灶,可考虑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放疗(SBRT)。
系统性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可控制全身癌细胞。
支持治疗: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和心理关怀等,提高生活质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接受规范MDT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35%以上,而单一治疗方式下的生存率不足15%。
癌症转移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
及早发现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积极接受规范治疗,许多患者仍能获得长期生存。正如我常对患者说的:现代医学已将许多转移性癌症从"绝症"变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
面对癌症,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治疗技术,还有永不放弃的决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王医生健康科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