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子祠供奉的屈原是世界级文化名人和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了振兴家国,他矢志“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施行美政,他誓言“虽九死其犹未悔”。公元前277年,形容憔悴、身心疲惫的屈原“汩徂南土”,负石沉江,激荡而起的高洁浪花绽放在历史的天空。
文 雷喜梅
湖南省岳阳市有两处文人品格与人文精神交织的文化遗产。一处在汨罗江边的屈子祠;一处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
屈子祠供奉的屈原是世界级文化名人和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了振兴家国,他矢志“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施行美政,他誓言“虽九死其犹未悔”。公元前277年,形容憔悴、身心疲惫的屈原“汩徂南土”,负石沉江,激荡而起的高洁浪花绽放在历史的天空。
岳阳楼中的《岳阳楼记》雕屏于公元1046年,作者范仲淹因为力推新政、勇于谏言而屡遭贬谪,但他依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坦然处之;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仕途取向,抵达了君主专制社会人文精神的至高境界。
现在是公元2025年,距离屈原创作《离骚》超过2300年,距离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979年,生活在岳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邹昆山先生以年届九十的高龄回望过往,精骛八极,面朝电脑之门,推敲出了一部自传体长篇《扬尘也解风流意》。
邹先生这部当代语境下的回忆录虽说不得与屈子的《离骚》、范子的《岳阳楼记》媲美,但当我们披览是书文本,瞩目传主年轮,直觉大美新风扑面而来。这种大美,不止是抒情述志的为文用心,生动高致的叙事才智,而且是文人品格与人文精神交织而成的锦绣华章。
邹先生为文的用心在抒情、述志两个点位生辉。抒情,基于人生际遇的情感挥发;述志,基于理想追寻的志向宣示。先生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总是关联着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同学情、师生情、家国情。从文章传播的角度看,情感的荟萃最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先生是个有抱负的人,他的抱负一直紧系着志向,包括少有所学、壮有所用、中有所成、老有所乐。从文章功用的角度看,志向的阐扬最能扣动读者的心弦。
邹先生叙事的才智由生动、高致两种文笔组成。生动如同“看山就是山”的入乎其内,这对自传来说特别重要;高致如同“看山不是山”的出乎其外,这对文旨来说至为关键。难能可贵的在于:先生的记忆里多是生动的画卷;先生的思维间不乏高致的音符。是故我们拜读先生大作的感悟几可等同刘勰《辨骚》对楚辞《九怀》以下续骚之作的评介:“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值得称道的还有,其所记事,情节天成,无关编造;其所写人,贴近素描,鲜作夸饰;其所引譬,缘类生发,远离矫揉;其所缀虑,务盈守气,力戒虚脱。
以上所说的“为文用心”和“叙事才智”,是邹先生文人品格的折射之光。何谓文人品格?它是文化达人将学识与修养、风骨与担当垒砌而成的生命高度。而由学子到文人,洗礼和熏陶不可或缺。邹先生的洗礼来自新中国的旭日热风。1955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考场,他满怀憧憬地写道:“如鹰隼般飞向晴空,展翅翱翔。”1956年春天,武汉大学校长李达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就读中文系的先生意气风发地走上学校报告会的讲坛,向与会师生汇报学习《牛虻》的体会以及投身诗歌、小说创作的宏愿。邹先生作为文人的品格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如,《虞书》的“诗言志,歌永言”,《论语》的“志于道,据于德”,曹丕《典论·论文》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等。刘永济、刘博平、黄焯等“五老”,程千帆、沈祖棻、胡国瑞等“八中”的言传身教,浇灌出邹昆山这些夭夭桃李的“灼灼其华”。许多年后,人情练达的先生不无自豪地概括平生品格说,心中始终有一个“爱”字;笔端饱蘸一个“真”字,为人怀揣一个“善”字,生活追求一个“美”字。
爱,真,善,美,这是先生孜孜以求的品格。这种品格溶入了他的血脉里,也溶入了他的作品中。如果深入阅读先生《扬尘也解风流意》这部压轴之作,我们可以汲取比鉴赏其文辞更加重要的养分,这就是他的血脉里和作品中交织着的人文精神。
“人文”一词,在《易经》彖辞中就已出现,定义为:“文明以止”。针对社会治理,彖辞提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要以“文明”准则统一世人的意志和行为。文明背景下的个体如何践行人文精神?《易经》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跨越两千四五百年,老祖宗们标举的人文精神,支撑起一代又一代士与君子以及大丈夫的脊梁,直到当代,依然在邹先生的生命旅途上放射出光芒。自1936年出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0多年间,我们的国家动荡不宁。先生在四处逃难的岁月,在颠沛流离的途中,在家族企业邹宝兴金号衰败的时光,顽强地挣扎出茁壮成长的姿态。自1956年在大学遭遇“反右”风雨,直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20多年间,先生犹如鲁迅《自嘲》运交华盖那样,“未敢翻身已碰头”,但也能像鲁迅那样,“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俯首所向,多为青青子衿,他在三尺讲台上诲人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诠释了弘毅自强、厚德载物的现代含义。
有一首流行的歌叫做《阳光总在风雨后》。因为修炼着文人品格,秉持着人文精神,即使在尘世的风里雨里,先生心中的那道阳光无时无刻不在照耀着他踔厉奋发的方向。由此看来,《扬尘也解风流意》的传世,旨在鞭策励志,它以一串坎坷路上的坚实步履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欣然度过?一旦遭遇艰难苦恨如何从容面对?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是的,在先生的笔下,活跃着一个个灵动的人物。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人物的行为举止、思想情感都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造化。由此看来,与其说《扬尘也解风流意》是写人的书,不如说是写社会的书,写历史的书。
当然,更为准确地说,先生的自传体长篇回忆录《扬尘也解风流意》是文人品格与人文精神有机交织的锦绣华章。
2025年酷暑草于汉口。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