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女护士”引争议,审视普通人发言何必如此紧绷丨九派时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01:50 1

摘要:日前,张水华丈夫王岢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称,8月31日的比赛系利用休息日参赛,并非找人替班。她的科室护士不少于15人,周末每天5、6个人值班,不值班可休息,同事间常互相替班。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羽木

连日来,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最快护士”张水华在哈尔滨马拉松赛后哭求调休一事持续引发关注和争议。

日前,张水华丈夫王岢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称,8月31日的比赛系利用休息日参赛,并非找人替班。她的科室护士不少于15人,周末每天5、6个人值班,不值班可休息,同事间常互相替班。

张水华接受采访。视频截图

王岢还称,跑本次马拉松不为赚钱,签约“MCN”是为参赛名额。网传内容不完整、妻子言语表述有误才引发误解。

张水华以刷新个人最好成绩夺得哈尔滨马拉松赛国内女子组冠军,这本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然而,赛后接受采访时关于“望领导支持周末调休跑马拉松”的片段,却使得她陷入了一场声势不小的网络群嘲之中。

不少网友直言:有同事喜欢旅游,有同事喜欢钓鱼,凭啥就非得照顾你?还有的直接开怼:如果领导给你提供便利,你拿了冠军,得了奖金,会分给同事们吗?

从公众期待来看,夺冠感言往往有一套隐形的“标准模板”——致谢总是最稳妥的选择。就此而言,张水华的发言确实偏离了常规,被批“不得体”,乃至“情商低”,并不意外。但一些网友对这种不够圆润的赛后发言,给予群嘲,乃至大加鞭挞,甚至还扒出并大肆传播一些真假未辨的所谓“黑料”,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一些网友对于张水华“哭诉”内容的理解,或本就是片面的。其丈夫表示,网传内容实际只是张接受采访中的一部分。要知道,同样一句话,抛开具体语境,所传递的意思很可能千差万别。如果还原到完整的对话内容中,其“哭诉”内容带来的观感,或大相径庭。

其次,正是基于对“哭诉”内容的片面理解,一些网友又进一步把张水华想象为一个平日里为了跑马,经常换班、调休,给同事带来不便,甚至造成同事关系不佳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但实际上,据其丈夫描述,张参加马拉松比赛,多数时候都是利用正常休息时间,“15场比赛,只有两三次需要和同事换班”;赛后,多位同事给张发来祝贺,她所在的医院官网也曾公布其夺冠信息。

根据这些细节可以判断,张与同事的关系,以及单位对其坚持跑马的态度,或并非外界想象中的那么“紧张”。

此外,她签约MCN、获得奖金等细节,进一步刺激了部分网友的反感,被解读为“靠跑马赚钱却还卖惨”。但实际上,很多赛事名额确实需要通过机构获取,大众对奖金的想象也远高于现实。

很明显,张水华在接受采访时的一番略显情绪化的发言,招致如此大的舆论反弹,背后原因是复杂的——既与其个人的表达欠妥有关,也更与一些网友的过度联想不无关系。

站在她的立场,作为兼顾护士工作与高强度训练的跑者,其背后的时间挤压、精力消耗本就远超普通职场人。采访中被问及 “如何平衡工作与跑步” 时情绪破防,本质上或是长期压力的一种宣泄,而非刻意借机施压和抱怨。

对于围观者而言,很多人在这种发言中找到了“攻击”的靶子,也可能是投射了超越单个事件本身的情绪。如对于职场“自私者”的本能反感,甚至是把张想象为一种“强者”形象,而表达对于“赢者通吃”的厌恶,等等。

在碎片化传播时代,类似的因个人的只言片语“欠妥”,进而又在舆论场招致片面和放大解读,从而造成“误伤”的案例,在今天并不少见。一个普通人仅仅因为三言两语而可能承受来自全网的恶意,这样的网络生态,将透支人与人之间该有的信任和善意,对每个人都意味着多一分风险。评价他人,尤其是面对普通个体时,更应保持善意与克制,避免以片面信息下定论,即便不理解,也大可避免带着恶意去揣测。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