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8年的那个夏天没给北京的天留什么情面,热浪翻滚时,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就像枯井下埋着的谜语,一直没人敢真正“碰一碰”。吴晗在台灯下摊着手稿,心思像猫挠的一样,一会忍不住想,明陵里头到底都藏着什么东西?谜底要真的揭开了,会不会全然不同?但他又控制不住,要是永远
1958年的那个夏天没给北京的天留什么情面,热浪翻滚时,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就像枯井下埋着的谜语,一直没人敢真正“碰一碰”。吴晗在台灯下摊着手稿,心思像猫挠的一样,一会忍不住想,明陵里头到底都藏着什么东西?谜底要真的揭开了,会不会全然不同?但他又控制不住,要是永远藏着,自己这一生算白干了吧!
行事风格犟得很,说不清是执拗,还是骨子里偏爱试试。他不是一个人在念叨,有那么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一张又一张签名,推着方案上报。难,说难不难,也没那么简单,国务院那里得点头,而且还得声势大点。吴晗领头,后面站着的学者五花八门,有的真关注历史,有的可能就想分一杯羹。大家心思不太一样,表面说的是考古,背后其实八仙过海。
周总理接到公文,他扫一眼,说行。对这事没当成儿戏,但也没当成多大事。行动起来就是另回事,纪律一下,组个委员会,外人还真进不去,有隐忧。总理把关的样子,既神秘又透着那种稳健,不着急,不承诺,说话就跟说谜语差不多。有点那种“你们想挖,我就让你们碰一点,别全上!”
进长陵,真没戏,地面上的石砖缝连口子都找不见,那感觉跟拆古锁一样。无奈,吴晗他们干脆折中,瞄定了定陵——万历的陵寝。本来是权宜之计,结果却像推开了新世界的门。天知道,谁会想到这一步,会拉开一出搅动数十年文保思潮的闹剧?定陵的土方子一铲下去,地宫口子露出来,人全神贯注盯着,推土机倒退,汗都快掉在砖缝里。
过程花了两年,人力上了两万多号,费用四十万块,听起来多,其实真不宽裕。当时没人想到,这种热闹只是一时。地宫里边,壁画、陶瓷、金银,耀眼得要命,有人直呼过瘾。但更多人,其实只是被表象震住了吧?
空气进地宫的这一刻,是灭顶之灾的开头,谁都没提防。氧气跟百年前的古物对视,就像异界生物首次接触。国宝裂开纹路,丝绸一碰面几个月就黑,像烧糊的布片。玻璃罩、恒温箱也没几样,眼睁睁看着三百多匹高级绸缎糟蹋成泥,愣是束手就擒。上头痛心,基层的更郁闷,真是鸡飞狗跳。值钱的东西没保住,反倒还揭了伤疤,那种错愕,在那年代很难总结。
史料显示,出土了四千多件物品。可3000多件宝贝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各个说法其实都没有个准确。尤其关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材那档子事,到了后期竟被拉到村口,给当地人“拆木头、烧火取暖”用了个遍。村民看见那木头啥也不想,就顺手撬开,各家各户都分点。国家派人堵也堵不住,农村就是这种现实。反正永定河野地里头,遗失的东西说再多都找不回来。
定陵发掘队自认成绩不小,甚至一度成了考古行业的门面工程。可外人一听说里边真相,直言后悔,那滋味有点像精心策划的宴席,结果下场就是泼了一盆冷水。此消彼长,风评变了。有学者承认失败,有人说没问题,见解全不同,各说各有理。
吴晗还不服气,这边定陵才收尾,心里就又琢磨上长陵了。那种欲望像夜里睡不着时嘴馋的劲头,越憋越痒。总觉得,这次如果做得更好、技术再细腻点,兴许损耗也能小点。如果又能得到政策支持,那他这一辈子就不算白过。
机会来了,周总理带国外宾客参观定陵,气氛正式又严肃,工作人员全神贯注,脑子里绷着弦。吴晗抓住机会,假装闲聊,实际暗示长陵的想法。场面当时有点滑稽——预算只说了四十万,旁边的人干着急,根本不现实。周总理心里明白,脸上没露出来,只是笑了一声,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可吴晗不死心,还追着问。那句“我对死人不感兴趣”,分明是拒绝,甭管怎么解读。话音未落,几个人的梦碎了也没人察觉。长陵就像牢不可破的禁区,不给你第二次机会。这一刻,大家心里也许松了口气,但更多还是失落。
说起来,考古这行很像走钢丝。有胆儿上去,可能摔个半死,不敢上的,又总念念不忘。吴晗的那点执着,现在看来是鲁莽还是纯粹,都不好说,时过境迁,谁也不愿背个“毁灭文物”的骂名,但谁还不想做点惊天动地的事?其实,学术圈是个怪圈子,崇拜行动,也追求安全,摇摆来去,谁好谁坏不一定。
周总理的话听着冷,底下意思其实不复杂。他懂这些陵墓重要,可比任何考古队头儿都明白,几百年的等待,不是白白浪费。人有好奇心,历史本就是一层层剥开的谜。可谜底不见得非得亮出来,咱们现代人就是太着急,什么都想攥在手里,到头来,碎了一地。
后来,关于陵寝发掘的消息反反复复,社会各界意见大乱。报纸有人拍手,也有人抓狂。至今很多专家还在争辩:“保护还是展示?保存还是研究?”网络信息这么发达,每年都有新技术,什么3D数字化、超声检测、纳米密封剂,看上去很牛,可有多少是真能用上的?最新数据出来,2023年下半年国家文物局已发文规定大中型帝王陵不得随意发掘,这种约束起码在纸面上定型。
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对所谓“国宝流失”看法割裂——有人哭喊心疼,也有说这些东西躺在泥巴里早该曝晒天日。不劝谁信,也不劝别人反对,都有点道理。有些新闻说河南安阳做了文物活化项目,把土里的东西虚拟出来,让全国人看直播,叫好的人真不少。不过,大家指点江山时还是想:该不该挖?万一又搞砸?满世界的文物专家,谁都不敢担保自己一锹下去就不会出事。
其实,当初定陵的失败,有人说主要技术不到位,也有人说是管理混乱。甚至还有人觉得,只要再给一次机会,一切都能搞好,这想法未必没有依据。可转头一问:真要是吴晗当时再立一次项,有谁敢保证不会再坏?说不清楚,这个结论永远没法盖棺。
普通村民那时候捡到宝贝,就像捡树枝一样稀松平常。现在的网络全民围观,说起流失的黄金、瓷器、珍宝,感情翻腾,鸡蛋里挑骨头。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痛点。有点奇怪的是,国家层面的新规更严了,技术却越发先进,但挖掘热情一刻也没有下来,赏析和争议并存。
大家对帝王陵那点敬畏,到底是出于文化情怀?还是怕担责任?估计都参杂着。谁还没点动手冲动呢?政策收得紧,学者憋屈,社会热议一刻不同,哪天风向又变谁也说不准。今年有专家说,如果不是政策压着,早有新的帝陵被动了,消息一传开,圈里直接吵翻了。
表面上,这种守护看起来是保护,实则也是无奈。罗列那么多条文背后,其实怕再来一次定陵式的尴尬。现在保护技术到底强不强?官方数字有时说得天花乱坠,现场实操又常出岔子。这样混乱的生态,不会一下子解决。
末了,谁都说自己是为了历史,谁都不愿当那个“掘墓人”。忙活一场,该醒的早醒了,没醒的还活在自己的历史梦里。对陵墓的保护,是停是动,说到底没个硬杠杠。如果哪天科技真的能让文物无损保存,或许还会有新一轮的大胆尝试。也许,真正的答案,只能留给未来—谁说一定非得现在就打开历史的盒子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