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在IT圈摸爬滚打了25年,最后却栽在了一堆没人敢碰的代码里。上个月他递交辞职信时,电脑屏幕上还摊着三四个改到一半的Bug——这些嵌套在十年前代码里的漏洞,就像埋在墙角的旧电线,碰一下可能整个系统都跳闸。
老张在IT圈摸爬滚打了25年,最后却栽在了一堆没人敢碰的代码里。上个月他递交辞职信时,电脑屏幕上还摊着三四个改到一半的Bug——这些嵌套在十年前代码里的漏洞,就像埋在墙角的旧电线,碰一下可能整个系统都跳闸。
这堆被圈内人戏称“代码屎山”的东西,是他和前几任程序员一点点堆起来的。早期为了赶项目,很多代码写得急就没顾上规范;后来新人接手,看不懂老逻辑就直接在外面套新代码;到最后,整个系统变成了盘根错节的乱麻,改个登录按钮的颜色,都可能导致报表模块崩溃。
“不是不想改,是真动不了。”老张临走前跟新来的技术总监叹气道。部门里三个应届生来了半年,连系统核心模块的逻辑都没理清楚,更别说修Bug了。
这种困境在行业里不算新鲜事,尤其是那些运营了十年以上的企业,核心业务系统早就成了没人敢碰的“雷区”。去年有家物流公司就因为维护核心系统的老程序员突然离职,导致订单系统瘫痪了三天,损失了几百万。
问题出在哪?归根结底是代码过度堆积。传统开发模式下,程序员像砌砖头一样堆代码,每层逻辑都依赖上一层。新人看不懂老代码?那就只能硬着头皮碰运气。
那要是从一开始就换个思路呢?不用写那么多代码,甚至不用专业程序员,是不是就能避开这个陷阱?
现在不少企业开始用的无代码平台,就是冲着这个来的。就拿最近常被提起的云表平台来说,它的思路很简单:能用鼠标拖拖拽拽解决的问题,就别敲代码。
在云表上搭系统,有点像画表格填公式。要做个报销流程,就拖个表单组件,把 “报销金额”“审批人” 这些字段填进去;再拖个流程组件,设定“部门经理→财务→总经理”的审批顺序。整个过程不用写一行代码,逻辑全在可视化的界面上摆着,新人接手时,点开流程图一看就明白,不用抱着几百兆的代码文件啃。
这带来的好处很明显:首先是不用堆代码了,自然也就不会形成“屎山”;其次是不依赖专业程序员,业务部门的人学几天也能上手改系统。去年有家做食品加工配送的公司,用它搭了套ERP系统,用了五年都没出乱子。今年他们想加个“原材料溯源”功能,负责生产的主管自己对着教程改了两小时就搞定了,要是搁以前,技术部起码得加班一周改代码。
当然,无代码不是说完全不用代码。遇到特别复杂的业务场景,它也能嵌点代码片段,但比起传统开发,代码量能减少八成以上。这就像盖房子,传统方式是一块砖一块砖砌,无代码则是用预制好的墙体模块拼,既快又不容易出乱子。
对企业来说,选无代码平台其实是给系统留条“活路”。毕竟系统要跟着业务走,每年都得改几次,总不能改一次就堆一层代码。用云表这类工具,相当于给系统装了“可维护性”的保险,哪怕过个十年,新人来了也能轻松上手,不用再担心谁离职会捅出大篓子。
说到底,数字化转型不是搭个系统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让系统能跟着企业一起“成长”。少堆点代码,多留点心眼,或许就能避开那些让老张们头疼的“屎山”。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文|胖胖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