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国共内战第35章苏中战役(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09:36 1

摘要:如南路战斗结束后,华野举行了庆功大会,平时说话斯文的粟裕,这会儿也诙谐幽默了。他说:“最近国民党电台广播,‘苏中匪首粟裕负伤,已送东台医院救治'。大家都认识我,我再向大家作一番自我介绍:我就是粟裕,姓粟,单名一个裕字。没有错吧?我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讲话,身上负

如南路战斗结束后,华野举行了庆功大会,平时说话斯文的粟裕,这会儿也诙谐幽默了。他说:“最近国民党电台广播,‘苏中匪首粟裕负伤,已送东台医院救治'。大家都认识我,我再向大家作一番自我介绍:我就是粟裕,姓粟,单名一个裕字。没有错吧?我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讲话,身上负伤没有?没有吧!‘已送东台医院救治'更是无稽之谈。‘住院救治'了,怎么还能站在这里讲话呢?国民党从来靠造谣欺骗人民欺骗他们的士兵过日子,前方明明连连吃败仗,损兵折将,还说打了大胜仗。粟裕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既没有负伤,更没有住院,还要指挥部队打更多的胜仗。”

李默庵的连续惨败让蒋介石、陈诚十分震惊,于是陈诚赶忙到南通召开联席会议,下令第二梯队6个旅10余万人渡江北进,向苏中根据地的海安进发。从而打开苏中通往淮北的门户。

摆在粟裕面前有两种选择:与敌决战或放弃海安。粟裕认为:现在敌人以六个旅的优势兵力,我军如与之决战,势将付出很大的代价。战胜了,敌人仍可继续调集兵力,保持其进攻的态势;战斗如不顺利,势必仍要撤岀来,那就被动了。如我先以小部队实施运动防御,杀伤和消耗敌人,并赢得时间,保证主力部队休整,然后撤出海安,给敌人以我军被迫放弃战略要地的错觉,使敌人重新骄傲起来,就将造成有利于我歼敌的战机。

7月下旬,苏北大地上骄阳似火,简易的公路上,一辆看上去破破烂烂的三轮摩托车在颠沛前行,一路途经东台县、盐城县,风驰电掣般地来到了建湖县湖垛镇。摩托车载有二个人,坐在车斗里的就是中共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另一驾驶摩托车的则是粟裕的警卫员。

摩托车到了湖垛镇骑不了了,因为到处都是小河,而且没有平整的公路,骑摩托还没有走路快,两人便改为步行。走了一段时间太累,差点中暑,没办法雇了一辆黄包车,又坐船。在距离淮安城50多里的地方找到一家兵工厂,从那里借了一辆自行车。粟裕带的警卫员个子挺大挺壮实,打仗是把好手,骑车技术却不行,带上粟裕就骑不好,50多里的路,基本是粟裕骑车在带着他走。

在路上整整一天一夜,两人来到了淮安城。人们不禁要问,前方正在打仗,粟裕却跑到大后方去干什么?答案是去找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当时,粟裕第一仗旗开得胜,军区上下都决心在海安死守,如法炮制,再把国军打一顿,彻底断了他们的念想。

只有粟裕感到事情不妙,国军改变了之前分进合进的战法,新渡江北进的10万人采用密集靠拢的阵势,而且目标聚焦,直指海安。为此,粟裕提出放弃海安城,改以机动作战,一步步诱使国军进入我腹心区,再逐步分割歼灭之。谁料他的这一想法一提出来,就遭到许多人反对。张鼎丞和邓子恢也有意让粟裕试一试坚守,轻易不要弃城。粟裕感到事情比较大,不好一个人直接做主。

华中野战军的顶头上级是华中军区,当时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委邓子恢和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都在华中首府淮安,粟裕便决定亲自返回淮安,开常委会,进行集体商议。

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虽然不太清楚前线的情况,也知道海安对于华中军区的重要性,但既然粟裕不惮其劳亲自来商议,说明他考虑的已经很深入了,三人就没有反驳和反对。

粟裕感到劝通他们还不够,立即建议以张邓粟谭的名义向中央发报,论述放弃海安的必要性。

毛泽东接电后也感觉很意外,刚刚胜利,就放弃重镇,但考虑到海安前线的严峻性,于是立即回电同意华中弃城之议,并嘱咐粟裕做好丧失更多地方的准备,唯一原则就是打胜仗。

统一意见之后,7月底,粟裕大刀阔斧地将主力部队后撤至海安东北隐蔽休整,仅以第7纵队一部在海安地区进行运动防御战。

第7纵队刚由苏中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的,所属只有简编四个团。但是从7月30日到8月3日,却以三千多兵力抗击了五万多国军的轮番猛攻。自身伤亡仅二百余人,却杀伤了国军三千余人,创造了敌我伤亡十五比一的纪录。

8月3日,7纵撤出海安。海安运动防御战至此胜利结束。粟裕在撤出海安的同时,认为如果想要阻止国军的进攻,就必须在主攻方向上投入更多的兵力。因此在7月25日,粟裕给华中军区、陈毅和中央军委打报告:“我军经过休整之后仍可再战,但敌正面有10师(旅)之众,而我军只能在短时间之内召集3万5千人,恐怕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打开更大的战局。现观我淮南部队形势,很难保住天长、盱眙等地,如果真如此,淮南地区仅留少数部队坚持即可,是否考虑在淮北战役尚未开打时,将5旅调往苏中参战,比留在淮南更有用,如何?。”

此时,陈毅已经率山东野战军从鲁南到达淮北地区,接到粟裕的电报之后,陈毅27日回复粟裕称:“淮南5旅不宜东调,仍留淮南。”

粟裕在收到陈毅拒绝的电报之后,认为很有必要再向中央军委、华中军区提出自己的意见,于是粟裕又给中央写了封电报,再次提出将淮南5旅的兵力东调。

对于粟裕的建议,毛泽东有些犹豫,8月4日致电陈毅、宋时轮:“粟裕能否在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再为报告。”

粟裕得知之后心急如焚,于是8月5日,再次向中央军委发出了第三封电报,指出了在苏中打歼灭战的3个有利条件:其一,苏中敌军已经遭到几次打击,已经成为了“弱军”;其二:由于淮南解放区已经被敌人所占领,我军可机动的余地不多,行军也不安全;其三,淮南地区正值雨季,部队转移和弹药运输相比苏中要困难许多。

中央军委考虑到5旅加入苏中作战更有利于苏中战局的打开,立刻电令陈毅:“尽可能满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8月8日,陈毅回电:“同意以1、6师,7纵及淮南5旅集中于东(台)海(安)一线寻机歼敌。”

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此时陈毅应率山东精锐部队攻占苏北重镇泗县,然后协同粟裕部,对国军薛岳部形成夹击之势,力争将其击溃。

为了配合粟裕的苏中战役,陈毅率山东野战军主力七万余人南下淮北作战。根据陈毅与参谋长宋时轮的计划,南下的第一站应是桂系第7军驻守的泗县。因为泗县只有桂系两个团的兵力,城防也不算坚固,打起来有把握。然而参谋处却认为,现在正值雨季、一片汪洋,大军南下,行动必然迟缓。桂系第7军是号称北伐时的“钢军”(北伐时的“铁军”是第4军),战斗力顽强,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其后,张鼎丞、毛泽东与韦国清又先后提醒陈毅,桂军顽强、天降大雨,泗县是不好攻取的。然而宋时轮却坚持认为:“桂敌第172师部署分散, 泗县孤军突出, 守敌只有第172师师部带一个团 , 而我兵力优势于敌。陈军长决心已定, 拿下泗县。”

薛岳此次率领的是国军王牌第5军,桂系一部以及薛岳手下两个主力旅,共计九万余人。兵力不多,但是战斗力极其强悍,为此次国军重点进攻计划的核心。

实际上,陈毅此次的任务相对轻松,由于粟裕拿下了两淮,薛岳急忙分出主力部队救援,留下防守泗县的只有两个团。而陈毅当时手下有22个主力团参加战斗,按照战斗力,一天之内就能拿下泗县。但就是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陈毅非但没有拿下泗县,还间接导致粟裕丢失两淮,只得退回山东。

泗县守军为桂系主力团,全副美式装备,配有强大的重火力,薛岳在此构筑了全面且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且泗县周边为开阔地带,易守难攻。

而陈毅不善指挥大兵团的弱点这次彻底暴露了出来,22个团,如果全力攻击,一定能够拿下泗县。但陈毅作为攻击方,考虑最多的却是自身的安全,所以,他抽调了16团分布在四周的道路上准备阻击薛岳援军,参与攻城的部队仅有6个团。

此外,陈毅对攻坚战并不熟悉,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强行使用人海战术,只能造成大量的伤亡。然而,更让人看不懂的是,陈毅却等不及炮兵部队到位,就立即命令部队对泗县发起强攻。

8月7日,山野部队将桂系第7军的172师包围在泗县城里,打了二天,华野损失惨重, 第7军的171师也突破阻击逼近泗县,内外夹攻,山野于9日不得不撤围。其中山野核心主力之一的鲁南第8师遭受重大损失,伤亡过半。

如果按“8师伤亡过半”的标准,那么泗县战役,光8师就伤亡5000人左右。再加上参战的2纵、9纵,山东野战军伤亡应在7000人左右,而国军仅损失3000人。

当时,在攻打泗县的战术部署上,华中局的参谋几乎全都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么打无异于自杀,但陈毅谁的话也听不进去,执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打。

泗县一战,负面情绪顿时在部队中弥漫开来。山东野战军的政工人员无论走到哪里, 哪里就有人高声叫嚷:“丢脸啊, 从来没有打过这种窝囊仗!​

来源:方忆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