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与包拯都断案如神,那么历史现实中谁才是真神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16:38 1

摘要:狄仁杰与包拯,一位来自唐朝,距现在1300多年,一位来自宋朝,距现在1000年,虽然不在同一个朝代,但是他们断案如神以及公正廉明的形象在文学著作以及影视剧中都得到了充分的渲染,文学作品如《大唐狄公案》、《包公案》等,影视剧作品更是品种丰富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狄仁杰与包拯,一位来自唐朝,距现在1300多年,一位来自宋朝,距现在1000年,虽然不在同一个朝代,但是他们断案如神以及公正廉明的形象在文学著作以及影视剧中都得到了充分的渲染,文学作品如《大唐狄公案》、《包公案》等,影视剧作品更是品种丰富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包公案》等。狄仁杰与包拯都是从基层做起,都做过县知府、大理寺丞之类官员,基层事务少不了断案。文学作品中与狄仁杰相关案件有断指案、御珠案、铜钟案…,与包拯相关的案件有牛舌案、狸猫换太子案、铡美案…,但这些更多增加了想象与美化创作,代表了人类一直追求的真、善、美。

狄仁杰在《新唐书.狄仁杰传》有记载,说狄仁杰在担任大理寺丞时高效处理了积压案件,无一人冤诉,一年之内的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多人,这个效率与准确率都是前无古人的,简单说就是专业、负责、信得过。

包拯的断案在史书中是有确切记载的,如《宋史包拯传》中牛舌案,以及其它记录醉酒失金案,包拯在担任知县、知府、开封府尹时都颇有政绩和名气。

文学作品是经过文学家加工的,带有个人想象以及愿景,本篇只讲历史现实中狄仁杰、包拯他们到底破过哪些案件。

狄仁杰破获的案件细节在史料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主要是年代久远同时并无专门记录案件文件流传,导致资料匮乏。不过有一些佐证可以去脑补理解狄仁杰断案能力,狄仁杰在宁州被称为“狄使君”,使君是唐代官职,宁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宁县一带,他勤政爱民,宁州多民族杂居,纠纷时常存在但是他都妥善处理化解,让不同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为百姓提供了安居的环境。在彭泽主政期间,他知晓民间疾苦,上书请求减免赋税,缓解百姓困苦。这些只是佐证了他深入群众,亲近百姓,为百姓做了很多事,虽同探案无关,但是可以看出他个人品行端正,注重事实依据。

包拯最有名的别称应该是包青天,他廉洁奉公,不畏强权,后世对他推崇至极。《宋史包拯传》中唯一一次记录包拯破获的案件就是牛舌案,一位农家人牛被坏人割了牛舌死掉了,包拯采用了引蛇出洞以及人性弱点将一桩悬案破获,确实惊奇。另一件案件也很巧妙,两人喝酒,一人嗜酒如命,为防止财务因醉酒丢失将身上金子交给同伴保管,事后醒酒了找同伴要回金子,同伴否认了。包拯利用信息差,直接去嫌犯家要,嫌犯家人以为他已招供,就把金子给了办差的。这两桩民事案件其实破的很巧妙,不是简单刑讯逼供,也没有大刑伺候,而是利用各种弱点进行突破,执着于证据,同时也说明包拯破案不拘一格,天马行空但也有理有据,用证据说话。

包拯曾经任开封府尹,这个位置他虽然做的时间不长,但是却改变了制度,去除了弊端,不再让冤诉无处伸张。其实就是简化了办案流程,例如如果你需要申冤,你先得写状纸,把状纸交给主管诉讼的官员,这样一来状纸积压、诉讼优先程度就很容易被操控,案件无法按时开展,包拯直接将公堂打开,外面架起鼓,有冤者拿着状纸直接敲鼓就可以申冤,这就是简化流程的典范,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包拯的公正作风,更是将他为名申冤的品格凸显了。

无论是狄仁杰还是包拯,时光流逝300年,精神传承从来都没有变。无论是史学家、文学家,还是普通人民,史学家、文学家对二者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形象多有传唱,普通百姓对于二者爱民体恤民间疾苦、为民申冤加以歌颂。民间也有纪念狄仁杰、包拯的祠堂,这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与认可。

来源: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