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过了一大半了,现在大家花钱都越来越实在,嘴上天天喊 “消费降级”,钱包攥得比啥都紧。
2025 年过了一大半了,现在大家花钱都越来越实在,嘴上天天喊 “消费降级”,钱包攥得比啥都紧。
可偏有三样玩意儿,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掏腰包。
辣条界第一个上市的卫龙家的魔芋爽、咱国产功能饮料里的东鹏特饮,还有盲盒圈老大泡泡玛特的盲盒,大伙儿都叫它们 “爽感三件套”。
上半年它们的业绩逆势飙涨,背后藏着的,正是当前流行的情绪消费逻辑:即时满足,追求安全又健康的 “爽” 。
咱说真的,以前一提卫龙,大伙儿脑子先冒出来的准是辣条;可现在不一样了,魔芋爽早就 “翻了身”,成了当家花旦。
2025 年上半年最新财报一晒,卫龙的成绩挺亮眼:总收入 34.83 亿元,比去年同期涨了18.5%,净利润也有 7.36 亿元。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夏天它还上新了 “风吃海带”,打着 “0 脂肪、酸辣解腻” 的旗号,明显是想在健康零食这条道上接着发力,把自己的优势攥得更牢。
再看东鹏饮料,堪称 “能量饮料界的黑马”。
东鹏饮料上半年的成绩单一晒,那可真够亮眼的!
营收拿了 107.37 亿元,比去年多了 36.37%;净利润也有 23.75 亿元,增速照样能打,有 37.22%—— 这俩数儿直接都刷新了自己的历史纪录.
更牛的还在后头呢,看尼尔森 IQ 给的数据,到 2024 年为止,东鹏特饮已经连续四年稳坐国内能量饮料销量第一的宝座。
就连它家 500 毫升的瓶装款,也常年在尼尔森中国饮料单品榜里排前三,位置稳得很!
早年东鹏特饮靠 “500 毫升大包装、5-6 元定价” 的高性价比,在蓝领圈站稳脚跟,
如今更是 “破圈” 到白领和学生群体 —— 有人熬夜加班靠它提神,有人跑步后拿它当奖励,连学生写论文熬大夜时,也会把它当作 “提神利器”。
要说最让人惊掉下巴的,还得是泡泡玛特!
今年上半年它表现照样能打,尤其是核心 IP 的 THE MONSTERS 系列 —— 就是以 LABUBU 为 “头牌” 的那个—— 光营收就干到了 48.1亿元,比去年同期直接涨了 668%,这涨幅简直离谱!
而且这系列的收入,占了泡泡玛特总营收的 34.7%;更关键的是,系列里的毛绒产品占比达到 44.2%,头一回超过了手办,成了它家主要的赚钱路子。
至于 LABUBU,那火得简直没边儿了.
不仅经常因 “难抢” 登上国内热搜,还受到海外名人的青睐;
创始人王宁在财报电话会上顺势推出的 “mini 版” LABUBU,更是再一次搅动市场,把 “拆盲盒的爽感” 玩到了新高度。
这三件套能火,背后三位创始人的故事,比 “爽文” 还励志,每一段都藏着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
东鹏饮料的林木勤,是 “深耕行业几十年” 的实干派。
1988 年,他进入红牛代工厂—— 深圳奥林天然饮料有限公司工作,摸透了功能饮料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环节;
9 年后(1997 年),他加入东鹏饮料的前身 “深圳市东鹏饮料实业公司”,任职副总经理。
最初他模仿红牛制作功能饮料,却没激起水花;就这样,东鹏特饮从蓝领工人心中 “便宜大碗的提神首选”,慢慢走进了年轻人的书桌和工位。
卫龙的刘卫平,是 “把小零食做成大生意” 的革新者。
他来自辣条之乡湖南平江,1999 年带着家乡的酱豆干手艺来到河南漯河创业,一开始做用面粉制成的辣条。
那时候卫龙的厂子在北方,买辣条的大多是学生娃,刘卫平就特意把辣条味儿调成了甜辣口 —— 这味儿不管老人小孩都能接受,一下就把吃的人给变多了!
更关键的 “神操作” 在 2014 年:他带着团队去成都吃火锅,嚼着红油涮过的魔芋豆腐,发现这玩意儿又脆又爽,辣得还不冲,立马就动了心思。
回去琢磨着研发,最后搞出了 “魔芋爽” 这个爆品,直接给卫龙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子!
泡泡玛特的王宁,是 “逆势而为” 的探索者。
创业初期,互联网风口正盛,投资人都盯着电商、社交等领域,没人看好他做线下玩具.
毕竟这个喜欢周杰伦、专注玩具市场的年轻人,看起来 “没什么竞争力”。
直到 2012 年,王宁遇到了天使投资人麦刚,拿到200万元投资(当时公司估值 1000 万元),才正式找准方向。
他敏锐地发现:当代年轻人不缺玩具,缺的是 “精神满足”—— 父母那一代为房子、车子奋斗,
而现在的年轻人更追求 “生活而非生存”,拆盲盒时的期待、揭晓答案的惊喜,正是低成本的情绪奖励。
从北京三里屯的小店到上市企业,王宁靠这套 “情绪奖励机制”,把泡泡玛特做成了 “盲盒界的龙头”。
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节奏快,想要的 “爽感” 很明确:低成本、即时到账,还得 “安全无负担”这三点,“爽感三件套” 全做到了。
加班到深夜,白领郑雨会撕开一包卫龙魔芋爽:辣劲作用于口腔,能瞬间转移大脑对工作的焦躁,关键是,魔芋爽能量不到 33 千焦,低卡无负担,完全不用怕胖。
她还特意建立了 “辣食激励体系”:日常处理工作,选红袋香辣味魔芋爽;
搞定大项目,就奖励自己更辣的款式;要是担心摄入过多红油,还会用低卡火鸡面酱拌荞麦面、溏心蛋,既满足吃辣需求,又守住健康底线。
伏案工作者吴旗,则把东鹏特饮当成 “正向反馈工具”。
以前他每天必喝可乐,但随着年龄增长,觉得碳酸饮料伤身体,便顺着跑步减重计划,换成了东鹏特饮—— 每天跑步超 5 公里,就奖励自己一瓶;
超 10 公里,就买运动专用的电解质饮料。
在他看来,东鹏特饮的性价比很实在:同样花 5-6 元,能买到 500 毫升,而红牛只有 250 毫升,“提神又划算”。
不过也有人遇到小困扰:学生小卡为了熬夜写论文,每晚喝两三瓶东鹏特饮,结果一段时间后体重涨了 10 多斤
这也倒逼东鹏在今年 7 月推出 “无糖型” 新品:包装换成清爽的白色,而且啊,里头还加了个好东西。
2024 年国家刚批的新食品原料,名叫 “L-α- 甘磷酸胆碱”。
听说这玩意儿能让神经细胞更活跃,专门给那些要控糖的脑力劳动者量身定做的,太对他们的路子了!
年轻人对泡泡玛特盲盒最上头的,就是它那套 “情绪魔法”!
就说互联网人李愿吧,从 2021 年入了盲盒坑,家里都攒了 200 多个手办了。
每次搞定一个项目,他就爱去商场挑个盲盒当奖励:先是站在 12 个个盒子跟前 “摇盒”,凭着重量和里头的晃动声猜款式,选好付钱后,店员会说句 “祝您心愿达成”,接着就屏住气拆盒。
等拆开看到款式的那一刻,心怦怦跳,内啡肽直接拉满,那股开心劲儿能管好几天!
去年圣诞节,他在线上下单了小野 “小王子” 系列,拆开竟抽到封面款,当场蹲在路边大叫,还跑回店里跟店员 “炫耀”:“我以后会经常来你们店的!
“爽感经济” 的红利,早已吸引了大批竞争者,现在的赛道早就不是 一家独大。
魔芋赛道里,盐津铺子 2023 年 10 月推出子品牌 “大魔王” 专攻魔芋制品,今年上半年该品类营收 7.9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155.10%,
旗下与三养火鸡面联名的 “火爆魔芋”、与六必居联名的 “麻酱素毛肚”,还成了社交平台的 “网红款”;
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也相继推出辣味魔芋零食;连 “瓜子大王” 洽洽食品都在今年入场,推出新系列 “魔芋公主”;
面对竞争,卫龙一边靠 “风吃海带” 拓展品类,一边守住魔芋爽的 “低卡健康” 核心,才稳住了优势。
功能饮料这边,竞争同样激烈。
东鹏特饮推出无糖款,就是为了应对年轻人的控糖需求;
而 2016 年进入中国的魔爪,早已布局无糖市场,还推出了 5 种口味,根据公开资料,它今年一季度在中国市场的净销售额按美元计算,同比增长超过四成。
东鹏要想守住 “销量第一” 的位置,还得在 “健康化、多元化” 上持续发力。
盲盒领域的挑战更复杂。
泡泡玛特面临的不仅是 “IP 上新慢、设计趋同” 的问题,还有其他品牌的冲击:
有的主打 “国风 IP”,靠传统文化吸引受众;有的推出 “实用盲盒”,里面包含文具、日用品,降低 “盲目消费” 的顾虑。
对泡泡玛特来说,只有守住 “IP 创新” 的护城河,持续挖掘年轻人的情绪需求,才能避免用户流失。
说到底,“爽感三件套” 能逆势增长,核心是摸准了当代年轻人的痛点:不用花太多钱,就能快速获得 “爽感”,还不用担心健康负担。
但赛道越来越挤,消费者的新鲜感也会过期—— 未来它们能不能继续 “掏走” 年轻人的钱包,关键要看两点:
一是能不能守住 “安全又健康” 的核心,二是能不能跟上需求变化,避免同质化。
毕竟,年轻人的 “爽感” 需求一直在变,只有跟着变,才能一直被偏爱。
来源:寒士之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