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网新闻中心推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以 “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创造未来” 为脉络,讲述先辈抗战故事,展现不屈意志在新时代的传承延续,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本期带来员工家中长辈的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网新闻中心推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以 “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创造未来” 为脉络,讲述先辈抗战故事,展现不屈意志在新时代的传承延续,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本期带来员工家中长辈的抗战故事,看红色家风的一代代传承。
如果你也听过长辈的抗战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开学第一课
在先辈的言行里传承红色家风
他的爱国心藏在无线电信号里
南方电网海南电网海口变电分公司 林诗佶:
从长辈口中,我听到了关于我外曾祖父的故事。他叫符集庭,海南省文昌县宝芳乡流嘴村人,是革命题材电视剧《天涯浴血》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电机室主任原型人物。
1928年7月,外曾祖父考入广东工程教导队学习无线电技术,先后在香港、海口报馆抄收电讯。1939年2月,日本军队侵略琼崖,他义无反顾返回家乡,5月参加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建立电机室,他被委任为电机室主任,负责抄收中央社的新闻电讯,供《抗日新闻》编用。1940年初,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开办无线电训练班,他任班主任兼教员,为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无线电报务员。
符集庭的任命状。
1941年6月,部队机关的15瓦电台受损,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与中共中央的电台通信一度中断,外曾祖父利用新闻台幸存的收报机抄报中央社新闻,使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领导及时了解国内外斗争形势,指导琼崖的抗日斗争。
1942年冬,日本军队“扫荡”琼文地区,他按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的指示,带领新闻台的同志一道转移到文昌县昌洒乡罗锦村海边,机智地同日本军队周旋,白天把机器藏在水缸里,人躲进灌木林,夜里取出机器抄收电讯,粉碎了敌人企图破坏电台的阴谋。1945年为寻找新华社信号,在不知新华社电台频率和播放时间的情况下,一面抄收中央社新闻,一面划出重点时间寻找新华社信号。终于在同年10月6日清晨,当班报务员王谷新在抄收明码电报中听到新华社电台发出的呼号信息,他以熟练技术守机操作。当日18时收录到新华社电讯,使新闻台成为海南传播中共中央声音的电台。
前排左一为林诗佶外曾祖母,前排左二为外曾祖父符集庭。
作为后代,我会传承祖辈为了革命事业,甘愿奉献一切,不怕牺牲的勇气;也会传承他们百折不挠的韧性,在挫折中不断奋起,在岗位上担当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让红色家风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他身上的伤疤、失聪的耳朵
都是那段战争岁月的见证
南方电网云南楚雄供电局 崔云海:
我的外公叫王开祥,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灵官桥村一名普通的农民。1944年,他16岁,看到八路军的队伍经过我们镇南边,就跟着参军了。后来,他跟着部队到处打仗,1945年到了东北。
在热河的一次激烈战斗中,他们的队伍被日本兵包围了,打得非常惨烈。外公的小腿被子弹打穿了,又被炮弹震晕过去。等他醒过来,发现身边的战友几乎都牺牲了,漫山遍野都是牺牲的同志。他和另一位幸存者,云南保山的战友,两人互相搀扶,硬是拖着受伤的小腿走了出来,找到了大部队。他身上的伤疤、失聪的耳朵,都是那段战争岁月的见证。
王开祥。
后来的外公就成了我认识的样子。他会点编竹篾的手艺,耳朵不太好,脾气还有点倔,他编的竹席、背篓、草篮、筲箕、簸箕、笼套都很结实,很受乡亲们喜爱。战后,国家两次安排外公到昆明钢铁厂、南华县政府工作,他都拒绝了。他说:“我是党员,得带头下地搞生产。”外公是我们乡第一个共产党员,他带领大家搞生产,修水利、改良田,把最好的粮食上交给国家。
王开祥的证件及纪念徽章。
2001年外公因车祸重伤进了医院,弥留之际他说:“别治了,送我回家。我是党员,别浪费国家的钱。”外公很普通,但他用一生教会我什么是真正的党员——“本分做人,踏实做事,不求回报,心系家国”。这十六个字是他的信仰,也是我们家代代相传的家训。2010年,我追寻着外公的脚步,也入了党。
他常说
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南方电网广西柳州供电局 陈艺丹:
我的姥爷李克同志1930年出生于天津市一户农家,年幼的他目睹了日寇的暴行,14岁时便与两位同村的伙伴一同参军,成为了当地年纪最小的八路军。在遇到日军围剿时,他在枪林弹雨中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被弹片击中肩膀,而他的两位同伴则是不幸牺牲。抗战胜利后,姥爷没有卸下征衣,16岁的他便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李克。
小的时候,姥爷曾和我说过,“中国共产党是为穷苦人民打天下,让穷苦人民过上好日子”,尽管部队的前辈说他年纪太小且身为独子不想让他参军,但他仍然执意参军,希望能够为国效力。
离休后的姥爷,仍心系国家,经常给我讲述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他常说:“和平来之不易,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在姥爷的耳濡目染下,我对党史党建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会一直向姥爷这样老一辈的抗战英雄学习,不畏艰难,奋勇向前。
你是否听过家里长辈的抗战故事?
你从中学习、继承了哪些红色家风?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编辑 | 姚纯铭
通讯员 | 卢欣 马莎 吴思思
校对 | 钟倩灵 翁冬莉
审核 | 刘仰奇 刘德欣
签发 | 代进
来源:南网50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