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大早,他和爷爷、外公、爸爸、妈妈、舅舅、舅妈一同从慈溪赶到宁波大学。在宁波大学学生志愿者、辅导员老师和宿管老师的帮助下,他和妈妈童红央的生活用品很快被搬进宿舍。
8月29日是胡桐烨到宁波大学报到的日子。
一大早,他和爷爷、外公、爸爸、妈妈、舅舅、舅妈一同从慈溪赶到宁波大学。在宁波大学学生志愿者、辅导员老师和宿管老师的帮助下,他和妈妈童红央的生活用品很快被搬进宿舍。
得知胡桐烨因身体原因需要妈妈照顾,宁波大学特意安排了这间20多平方米的单间宿舍,里面的床、置物柜、桌椅都是两套。
宁波大学新生报到日,胡桐烨和家人在学校合影留念。记者 张培坚 摄
从此,托举胡桐烨求学梦的接力棒,由他高中母校慈溪市杨贤江中学传到了宁波大学。在过去三年里,杨贤江中学用3000余节直播课,和胡桐烨家人合力,托举起这位22岁青年的大学梦。
胡桐烨来到宁波大学报到。记者 张培坚 摄
两年送教上门再续求学梦
2017年3月22日,是童红央生命中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正在慈溪市新城初级中学读初二的胡桐烨突然发起高烧,之后多日高烧不退。
在随后的三个月里,童红央和丈夫带着儿子辗转杭州、上海多家医院,但儿子病情越来越重,一度生命垂危,医生劝他们放弃治疗。他们雇了一辆救护车,将儿子从上海送到位于天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治疗。在这里,胡桐烨被确诊患有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
“怎么病情发展到这么严重才来?”医生的话像针一样刺痛了童红央的心,她后悔没有及早带儿子到这家医院就诊。
由于无法找到合适的亲属造血干细胞,医生只能采用ATG治疗方案。幸运的是,胡桐烨的病情得到缓解,但药物副作用导致他双侧股骨头坏死。
2019年7月,胡桐烨回到家中休养,股骨头坏死导致他无法长时间站着,病情易感染的特征导致他不能长时间待在人多的地方。
“虽然生病前儿子学业优异,但他患了大病后,我的想法是只要他活着就行,不上学也没关系。”童红央说,但让她没想到的是,2020年的一天,儿子提出想复学。2020年9月,她给儿子在新城初级中学办理了初二复学手续。征得学校同意后,她让儿子在家自学,等学校进行重要考试时,让儿子戴上防护口罩去参加考试。
2021年3月25日,胡桐烨的初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罗丹群给胡桐烨上门送教。受访者供图
新城初级中学给予了胡桐烨极大关怀。由于家校距离较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老师经常为胡桐烨送教上门。针对胡桐烨的薄弱知识点,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为他录制讲解视频。
胡桐烨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罗丹群在胡桐烨居家自学的两年里,经常家访,还不断通过电话和微信与童红央沟通,遇到难题两人一起想办法解决。
2021年寒假,时任新城初级中学校长的孙剑锋带领胡桐烨所在班级多位任课老师一起上门看望胡桐烨,嘘寒问暖,让胡桐烨和家人无比感动。2021年暑假,罗丹群带着6名同学来看望胡桐烨,同学们给胡桐烨带来了礼物,和胡桐烨一起聊天、做游戏、猜谜语。那一天,胡桐烨笑得无比灿烂。
2021年暑假,胡桐烨的初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罗丹群带着六位同学来看望胡桐烨。受访者供图
2022年4月,胡桐烨在初三“一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尤其是数学和科学的成绩下滑明显,因此很焦虑。得知情况后,罗丹群不顾白天工作的疲惫,每晚给胡桐烨录制数学讲解视频,常常讲到声音嘶哑。科学老师俞玲玲身为德育副校长,校务繁忙,仍抽出时间录制大量讲解视频,帮助胡桐烨吃透知识点。语文、英语、社会老师专门为胡桐烨编写了适合自学的复习材料,上面标注了重点和难点。在老师们的帮助下,胡桐烨重拾信心,在“二模”“三模”考试中,成绩一次比一次好。2022年7月,胡桐烨以638分的中考成绩考入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2022年夏天,胡桐烨来到慈溪市新城初级中学的教师办公室,英语老师姚央群为他答疑解惑。受访者供图
三千余节网课托起大学梦
“报到那天,学生都在教室坐着,等着分发书籍,我看到一位妈妈坐在了她孩子的座位上。”胡桐烨高一时的班主任胡建绒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这位妈妈就是童红央,她告诉胡建绒,胡桐烨因为生病免疫力较低,怕感染,无法到校学习,只能在家里自习。
“考试时我会送孩子到学校的,不会给学校添麻烦的。”童红央说这话时,投来诚恳而歉意的目光。
一位母亲“让孩子在家学习”的请求对杨贤江中学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高中课程难度大、进度快,学生完全在家自学,几乎是不可能跟上学校教学进度的。
胡桐烨居家学习。记者 张培坚 摄
“如果我们不想办法,仅靠孩子在家自学,他的学业肯定会被耽搁。”杨贤江中学党总支书记林盈颖说,得知情况后,学校筹划了一场长达三年的“云端守护”:在胡桐烨所在班级架设直播设备,所有课程全程直播。
直播设备很简单,就是一个支架和一部手机。设备很快就有了,最大的困难在于“人”。
起初,并非所有老师都适应“主播”的身份,有的老师对自己在教室里的一举一动都通过网络直播出去感到不自在,甚至有些抵触情绪。但得知胡桐烨艰难就医和求学经历后,老师们深受感动,都非常支持课程直播。有的老师特意在讲课时提高声量,以便胡桐烨能听得更清晰一些。有的老师特意将重点内容在黑板上写得大大的,以便胡桐烨能看得更清楚一些。有的老师针对胡桐烨学习中的疑难点,专门录制讲解视频发给他看。高中三年,老师们为胡桐烨直播授课超过3000节。
在慈溪市杨贤江中学,胡桐烨所在班级的老师上课时,教室里架起手机全程直播。记者 张培坚 摄
所有任课老师都加了胡桐烨的微信,胡桐烨有问题随时可以问老师。胡桐烨高一的班主任胡建绒和高二、高三的班主任陈建波除了安排好线上授课外,还常去胡桐烨家中看望他、鼓励他,解决他遇到的难题。
用来直播的手机要天天充电,每堂课上课前要联网、下课后要断网……这些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天长日久就显得很繁琐。在班主任统筹下,高一时,由同学徐鑫梅、潘佳瑜等人组成直播小组,高二重新分班后,则由同学何静茹、周珂羽组成直播小组,有课的日子,这些同学天天架设手机、不断调整镜头角度,确保胡桐烨能够清晰地看到老师的板书、表情和课件。同学们还有多种“预案”,一旦“钉钉”不畅通,马上转到“腾讯会议”或其他平台,做到了3000余节网课直播无中断。
在慈溪市杨贤江中学,胡桐烨所在班级的老师上课时,教室里架起手机全程直播。记者 张培坚 摄
直播手机成了胡桐烨连接班级的“窗口”。课间,同学们会通过这部手机,跟他聊聊天,分享班级趣事、活动照片等,让他远程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段同学跳大绳的视频、几张同学做游戏的照片,都会给他带来无尽快乐。
同学们对胡桐烨都很友好,由于胡桐烨休学了三年,比同学大好几岁,同学们都亲切地叫他“大哥”,每次他返校考试,同学们都围在他周围和他聊天。今年6月,胡桐烨和妈妈一起出现在毕业典礼现场,同学们为他献上了热烈掌声,纷纷和他合影留念。
2025年4月23日,胡桐烨到慈溪市杨贤江中学拍摄毕业照,和班级同学们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虽然,那部用了三年的直播手机已经完成使命,但它承载的3000余节网课、无数次的线上答疑,师生之间的点点滴滴,已经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胡桐烨动情地说。
高考成绩公布,胡桐烨取得了618分的好成绩,被宁波大学录取,攻读电子信息专业。童红央给杨贤江中学的老师们写了一封信,将感激之情寄于字里行间:“是你们用爱与责任,托起了胡桐烨的求学之路。618分的背后是老师们用粉笔灰染白的鬓角,是钉钉群里永不熄灭的‘正在直播’提示灯。”
“这场历时三年的教育接力,是胡桐烨的胜利,也是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胡桐烨的成功案例也激励杨贤江中学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深化家校沟通,构建更系统、可持续的特殊学生帮扶机制,这也是我们对杨贤江先生‘教育——造就完全之人格’思想的传承。”林盈颖说,“3000余节网课”就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
慈溪市杨贤江中学校园环境。记者 张培坚 摄
慈溪市杨贤江中学的行政楼墙壁上,写着著名教育家杨贤江先生“教育——造就完全之人格”的教育思想。记者 张培坚 摄
一间宿舍接力托起更大梦
胡桐烨能圆大学梦,是学校和他及家人多向奔赴的结果。
高中在家上网课时,由于无法长时间坐着学习,胡桐烨就遵循着身体的节奏,学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学。胡桐烨展现出了惊人的自律: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学习,午休1小时后,继续学习到下午5点半,晚饭后是晚自习时间,直到晚上10点结束学习。正是这种自律,使他在期中、期末和模拟考试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三,多数时候是第一。
胡桐烨居家学习。记者 张培坚 摄
胡桐烨患病八年来,他的父母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他生病后,父母双双辞职陪他看病,等他出院回家休养后,他的爸爸才到一家企业再就业,妈妈做起了微商,边照顾他边在网上卖货补贴家用。在他再度开始学业的五年中,他的妈妈风雨无阻地去学校拿学习资料,找老师反馈学习情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穿梭在学校和家之间,她熟悉每位任课老师的办公室位置,知道儿子班里每一位同学的名字。
谈及未来,童红央心态平和,她说:“我们不想很多的事情,过好今天就好了。”这是她陪伴生病的儿子八年淬炼出的生存哲学。
是的,生活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难题,童红央能做的就是将难题解决掉,过好当天。收到宁波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她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胡桐烨近几年规律性的生活使他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坐的时间可以更长一些,身体免疫能力也大大提高,进入大学阶段后,他准备到教室里去上大部分课程,感受与人面对面交往的快乐,但他的生活起居还需要人照顾,可学校里怎么会有可供母子同住的宿舍?
2025年8月28日,胡桐烨和母亲正在打包行李,准备第二天赴宁波大学报到。记者 张培坚 摄
当她将自己的难题告诉林盈颖后,林盈颖和宁波大学阳明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立衡取得联系,希望能够解决胡桐烨和他陪读母亲的宿舍问题。
王立衡第一时间与胡桐烨取得联系,还带队家访,当面沟通。宁波大学后勤管理处提前为胡桐烨安排了单间宿舍,让他母亲陪同居住。
不仅如此,为了胡桐烨顺利度过校园生活,宁波大学还计划组建学生志愿服务队帮助他上下学,将其所在班级的课程优先安排在低楼层教室……
学校配备的特殊用房卫生间洗手台旁安装了牢固的护栏,防止胡桐烨滑倒。记者 张培坚 摄
“宁波大学的学生资助体系比较完善。”宁波大学学生处处长胡铭说,学校建立了“奖、贷、助、勤、补、免”六位一体的常规资助体系,2023年,学校创新设立了大病医疗救助金,已有16名患病学生得到了帮助……希望胡桐烨也能成为这些保障机制的受益者。
宁波大学一系列“未雨绸缪”的操作,解决了胡桐烨的后顾之忧。这让一向坚强的童红央流泪了,她说:“学校安排得太完美了。”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说了许多的感谢,感谢新城初级中学送教上门、感谢杨贤江中学网课直播、感谢宁波大学提供单间宿舍……
这些感谢的背后,是一所所学校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的尝试,也是对“一个也不能少”教育理念的践行。
站在人生新的起点,学校、老师、同学、家人依旧是胡桐烨的坚强后盾,强大的社会支撑系统和森林般的手臂,将托举着这位勇敢的青年走向更广阔的人生新舞台。
让我们祝福他!
胡桐烨收到了宁波大学的文创礼品。记者 张培坚 摄
2025年8月28日,在胡桐烨到宁波大学报到前一天,高中班主任陈建波去他家里看望他,他还和老师聊起未来上研究生的事。记者 张培坚 摄
胡桐烨正在前往宿舍楼。记者 张培坚 摄
宁波大学学生志愿者协助胡桐烨一家人搬运行李。记者 张培坚 摄
胡桐烨来到宁波大学报到,一家人在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搬运行李。记者 张培坚 摄
2025年8月29日,胡桐烨一家人在宿舍里收拾行李,宁波大学阳明学院辅导员黄文静和胡桐烨的父亲交流。记者 张培坚 摄
来源 甬派客户端(记者 杨静雅 章萍 马亭亭 文 张培坚 摄)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