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我们全家一起看了《哪吒2》,亲身体验了这部国漫的魅力。归途中,大家意犹未尽地谈论着影片的精彩之处。晚上,两个上小学的外孙留宿,睡前又聊起哪吒,还问我小时候看电影的事。于是,这一天的睡前故事,便从上世纪70年代讲起。
前段时间,我们全家一起看了《哪吒2》,亲身体验了这部国漫的魅力。归途中,大家意犹未尽地谈论着影片的精彩之处。晚上,两个上小学的外孙留宿,睡前又聊起哪吒,还问我小时候看电影的事。于是,这一天的睡前故事,便从上世纪70年代讲起。
那个年代,农村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传播信息主要靠村里的几个大喇叭和各家各户的小喇叭。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看电影便成了村民们最期盼的娱乐活动。那时,没有电影院,生产队打谷场、学校操场等,都是村里的露天影院。
放电影都在晚上,大喇叭会提前通知,村民高兴地奔走相告,晚饭后都早早来到放映场地。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拿着小板凳,抢占最佳位置。黄昏,白色的幕布高高挂起。天刚黑,老式放映机便吱吱呀呀地转开了。顿时,一束明亮的光柱穿透夜色,将故事投射在银幕上。人们或坐或站,众星捧月般围在银幕周围,眼睛紧盯着银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情节。银幕背面也有人看,除了方向是反的,画面和声音完全一样。
影片基本是黑白的,类型也不多,但每一部都堪称经典。战斗片最受欢迎,如《地雷战》《地道战》等,看得人们热血沸腾。也有些译制片,如朝鲜影片《卖花姑娘》,故事悲情催泪,很多观众都看哭了。那时的电影注重精神教育,影片中的正面人物大多是人们崇拜的英雄。
看电影时,还会有些小插曲。有时演到一半,突然停电了,人们就会焦急地等待。来电后,全场一片欢腾,继续放映。据《柴村志》记载:上世纪50年代中期,太原电影公司已开始在北郊地区巡回放映,因为没通电只能用发电机。1958年柴村通电后,每隔一两个月,公社放映队就来放一次电影。1975年后,平均每周有一场电影。
后来,生活越来越好,电影从露天场地走进了影院。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然而,对于一些年长者来说,露天电影仍是一段充满纯真与激情的难忘记忆。尽管形式千变万化,热爱与传承却始终未变。
来源:晋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