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络上有个话题讨论得很热,就是不少中国移动的老用户反映,自己用了多年的手机号,每个月交着不算低的话费,得到的流量却少得可怜。
最近网络上有个话题讨论得很热,就是不少中国移动的老用户反映,自己用了多年的手机号,每个月交着不算低的话费,得到的流量却少得可怜。
而新用户只要花更少的钱,就能享受好几倍的流量。这种差别对待让很多老用户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有人甚至直言"感觉被当成了冤大头"。
先给大家说个真实案例。
江西有位网友晒出自己的话费账单,他作为用了八年的老用户,每个月交38块钱,只能用到5GB流量。
而他身边刚办移动卡的朋友,同样是38块钱,却能用到30GB流量,足足是他的六倍。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他去营业厅想换成新套餐,工作人员却说老用户暂时办不了,这让他实在想不通。
这种情况不是偶尔一个,浙江一位十年老用户也遇到类似问题,同样的价格,新用户能拿到的流量是他的几倍多,投诉之后客服也只是用"优惠活动有门槛"来搪塞。
这种"新老有别"的套餐策略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202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净流失用户数创下了历史新高。千万级别的用户选择逃离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大家对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抗议。
很多用户说,其实不是差那几十块钱,就是受不了这种被区别对待的感觉。
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各种"避坑攻略",相关视频播放量居高不下,随处可见的都是吐槽的声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运营商的角度看,可能有自己的考虑。现在通信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推出优惠套餐吸引新用户确实是常见的营销手段。
但问题在于,不能把老用户当成"后娘养的",毕竟这些用户多年来的支持才是企业发展的根基。
一些视频说得很清楚,客户获取成本是保留成本的5倍,保住老用户其实更划算。在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老用户的流失对企业来说绝对是重大损失。
再看看具体的套餐差异,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今年7月,中国移动在湖南推出了一款29元185G流量的套餐,还送100分钟通话,这样的性价比确实吸引人。
但不少老用户反映,自己所在地区的营业厅根本不推荐这种套餐,线上APP里也找不到。反倒是新用户一进店,工作人员就主动介绍各种优惠。
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做法,难免让老用户觉得受到了歧视。
更让人不解的是,有些早就该取消的收费项目,还在对老用户继续收取。
有用户发现,自己和家里老人每个月还在交6元的"来电显示费",而中国移动2022年就公开说过,2016年4月起新套餐已经取消这项收费了。
客服的解释是,老套餐里的这项费用不能单独取消,想免掉就得换套餐,但换套餐又可能失去原来的一些优惠。
这种"要么忍要么换"的做法,实在不是大企业该有的态度。
欣慰的是,工信部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今年7月下旬,三大运营商同步发声,推出"套餐精简资费透明"的整改措施,这其实是响应工信部的硬性要求。
整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套餐必须公示,让每个人都看得懂;二是套餐办理和退订必须经过用户同意。这些措施如果能真正落实,对老用户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现在用户可以在运营商APP的资费专区查询所有套餐,包括最低的8元保号套餐,这在以前是很难做到的。
但政策执行还有改进空间。不少老用户反映,就算知道了有优惠套餐,想更换还是困难重重。
有的被以"合约期未满"为由拒绝,有的被告知需要到特定营业厅办理,线上渠道根本找不到入口。
运营商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通信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的信任关系。
现在携号转网已经很方便了,用户换运营商的成本大大降低。那些为了短期利益而伤害老用户感情的做法,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看看其他运营商的做法,联通早就推出了"老用户专享"流量包,广电更是用28元350G的诚意套餐吸引用户,这些都值得中国移动学习。
5G时代的竞争更应该靠服务质量和网络体验,而不是搞这种"新老有别"的价格歧视。
在关键场所遇到连接问题的用户,未来流失的可能性要更高。说明用户对网络体验的敏感度越来越高。
中国移动在乡镇地区的巨大信号覆盖率是很大的优势,但如果在服务公平性上出了问题,再好的网络优势也留不住用户。
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复杂。
无非就是所有套餐应该对新老用户一视同仁,至少老用户有选择更换的权利;套餐信息要真正公开透明,不能藏着掖着,更不能搞"钓鱼"营销;
当然,可以的话要建立便捷的套餐变更通道,线上线下都能顺畅办理。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比搞价格歧视更能赢得人心。
还要看到,中国移动作为国有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
提速降费是国家倡导的惠民政策,但政策红利应该让所有用户共享,而不是只给新用户"尝鲜"。
运营商往往只对新客户提供优惠,对老客户则不予告知、不准办理,这种做法必须改变。
老用户的愤怒背后其实是对公平待遇的渴望。他们中的很多人用了十年以上的手机号,绑定了银行卡、社保、医保等重要服务,换号的成本非常高。
运营商应该珍惜这种长期积累的信任,而不是把老用户当成可以随意收割的"韭菜"。要知道,每个老用户背后都有一个社交圈,他们的口碑传播效应远比广告更有效。
现在三大运营商都在进行内部整顿,这是好的开始。
但整顿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更要实行到具体行动中。
比如用户反映的"不知情订购"增值业务问题,中国移动承诺会100%追责,并实行"先退费再查证",这样的措施就应该尽快落地见效。
对于那些长期被收取不合理费用的老用户,应该有更积极的补偿方案,而不是简单一句"套餐规则如此"就打发了事。
通信服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信息时代,公平、透明的通信服务是基本需求。
中国移动能真正重视老用户的诉求,用实际行动才能赢回信任。
其他运营商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只有把用户当朋友,而不是当"提款机",企业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来源:呆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