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行动如何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和平动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2 19:01 1

摘要:1945年8月21日,湖南芷江七里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呈递投降备忘录,芷江成为见证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地标。76年后的2021年,芷江的历史多出一行注脚——成为全球第307座“国际和平城市”,这座城市由此走向了和平的“新起点”。

1945年8月21日,湖南芷江七里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呈递投降备忘录,芷江成为见证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地标。76年后的2021年,芷江的历史多出一行注脚——成为全球第307座“国际和平城市”,这座城市由此走向了和平的“新起点”。

如今,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对和平的深思穿透硝烟,在历史的峡谷中久久回响。它犹如长鸣的警钟时刻警醒着我们:如果记忆被湮灭,钟声就会喑哑;如果青年缺席,和平就会失语。也因此,在8月12日国际青年日到来之际,广大青年以行动探索“和平”这道时代命题。

01 和平之城 青年“相遇”

在芷江,青年在行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一群年轻的讲解员成为历史记忆的传播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资料,走访亲历者及其后代,不断丰富和完善讲解内容;每年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芷江的役前新兵都会向抗日胜利V字雕塑敬献花篮并宣誓,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担当;学校里,和平教育已经纳入芷江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把和平的种子播撒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瞻仰白色“血”字型“受降纪念坊”,参观飞虎队纪念馆,芷江早已成为“研学+爱国教育”的基地,吸引着大量中外青年到访研学。

芷江研学负责人刘梦槐表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在国际和平名城芷江,看着一批一批的青年来到这里重温历史,传承和发扬和平文化,我们觉得特别有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青年在芷江研学(刘梦槐供图)

如今,海内外青年正以独特的方式挖掘、传承和活化历史记忆,将其转化为推动和平事业发展的强大动能,让芷江的和平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法国青年卢卡是一位短视频博主。深耕跨文化生活体验领域的他,日常以探索中国美食、游戏分享等为主。他曾在重庆地下30米深的防空洞火锅店品尝火锅,同时也知道了那段中国惨遭日本侵略的沉重历史。他在短视频中表示,防空洞火锅是重庆人对历史的谨记,和对当下的乐观豁达。

法国短视频博主卢卡(卢卡供图)

“芷江受降”令卢卡好奇,他期待着去这座“和平之城”旅行,他说不要忘记历史,多了解历史,才能更多地了解世界。卢卡还表示,世界各国的人们对于和平的祈望是相同的,正是这种共识让大家得以“相遇”。作为一名法国青年,他在了解中国的历史后发现,中国的和平故事启迪人心,“我觉得中国是一个用和平的方式求发展的国家”。

02 文化融合 和平桥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第一次走进北京的开放麦,全场只有他一个外国人,“观众先紧张,后爆笑,最后鼓掌”。英国脱口秀表演者阿福这样回忆自己首次登上舞台的经历。

英国脱口秀表演者阿福(阿福供图)

紧张,是陌生带来的天然防御;爆笑,是共同笑点击穿了文化壁垒;鼓掌,则让一个“和”字在人们的心里发芽。

历史告诉我们,仇恨与误解往往源于隔阂,和平的种子只能在对话与理解中培育。不论是脱口秀还是短视频,不论是英国青年阿福还是法国青年卢卡,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实践不是把世界变成了一张磨平的砂纸,而是让其成为一面能互相照见棱角的镜子。这样的文化交流能在语言缝隙间拆除误解的“引信”,增进文化互信,找到提升文明认知的契机。

在重庆的小馆子里,卢卡被“强行投喂”辣到“原地起飞”,弹幕却刷起“中法友谊辣度+100”的字样;阿福的美式节奏、英式尾音、北京胡同儿化音,观众在笑声中植入思考,刻板印象就此失去“毒性”。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把“和而不同”拆解成可咀嚼、可转发、可共情的日常细节,也让“和平”变成一场在年轻人身上发生的有温度的化学反应。

这样富有青春气息的化学反应早已植入芷江的热土。在2003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5年,芷江顺应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创造性地将抗战文化升华为和平文化,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搭建起独特的对外交往平台,打造了推动国际交流与和平理念传播的“芷江样板”。其中,“飞虎友谊学校暨青年领袖计划”意义深远,承载着传承历史友谊、促进国际交流以及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重任。

自“飞虎友谊学校暨青年领袖计划”发起以来,中美两国青少年有了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线上,双方师生借助网络视频课程分享学习生活,交流文化差异;线下,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弗里・格林表示,希望明年能带约100名美国学生来中国访学。这样的文化融合实现在地经验与全球叙事的双向“翻译”,作为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参与这项计划的青年如同阿福和卢卡一样,未来将在文化交流与和平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阿福说:“喜剧让人心相连”,卢卡说:“了解别人,就不想和他打仗”。这两句话看似浅白却道破和平真义:和平有时并不在远方,而是在每一次愿意放下偏见的握手里,在愿意听完对方故事的耐心里,在青年们的共振交汇里,在文化融合搭起的桥梁上。

03 青年行动 全球意义

青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在芷江从抗战受降地到 “国际和平城市” 的转型过程中,来自各国的青年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挖掘历史记忆、创新传承方式、投身和平实践,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强大的和平动能。他们的行动不仅让芷江的和平故事得到了广泛传播,也为世界和平事业贡献了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这些年轻人通过“汉语桥”飞虎队夏令营、文化体验周、青年交流营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传承历史友谊、促进国际交流;这些年轻人积极发展和平旅游产业,依托芷江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和平主题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接受和平教育,传播和平理念;这些年轻人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开展关爱弱势群体、环境保护等活动,践行和平、和谐理念。

现就读于怀化学院的芷江青年杨丽蓉,在高中时期便开始参与志愿服务,至今已有四年时间。“芷江街头的和平雕像、纪念馆里的历史印记,总在提醒我‘和平’二字的分量。于是我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把这份对和平的珍视传递出去。”

杨丽蓉在坨院小学第十二期支教活动中教小朋友唱歌(杨丽蓉供图)

“我在芷江乡村小学支教时,会给孩子们讲‘芷江受降’的故事,教他们画以‘和平鸽’为主题的画作;参与禁毒宣传时,我会特意将‘远离毒品,守护安宁’与和平文化结合,告诉大家:守护自身与家庭的平安,就是守护和平的基石……四年公益路让我渐渐懂得,芷江的和平文化从来不是陈列的历史,而是鲜活的行动。和平文化需要代代相传,而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在为这份传承添砖加瓦。”

作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文明互鉴的先行者、合作共赢的倡导者,这群年轻人用实际行动为更加公正、包容、和平的世界注入了青春动力。芷江扶残助残公益协会会长谭琳,在组织、参与了650余场公益活动后,对芷江的和平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平不是遥远的宏大叙事,而是每个人能触摸、能践行的生活态度。作为芷江青年,我们的责任不仅要‘守护历史’,更要‘让历史活起来’,让本地人因和平文化而自豪,让外地人因具体的故事而理解和平,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相信:我们青年的每一次发声、每一次行动,都是在为和平文化‘添砖加瓦’,而这点点滴滴的力量,终将从芷江出发,汇入世界和平的长河。”

谭琳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宣传中为群众发放文明公约手册(谭琳供图)

受降纪念坊前,孩子们扬起手臂,纸飞机向着远处的天光飞去。这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和平是一场接力,它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持续的动词。

昔日,芷江见证了战争的终章;如今,青年正在这里写下和平的续篇。第六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开幕在即,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和平爱好者代表将再聚芷江,让我们共同期待青年力量与和平文化在芷江这片土地上激荡出新的火花!

来源:青年湖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