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柜到加州红,广州KTV为何一去不返?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19:00 1

摘要:曾几何时,唱K是广州人最自然不过的娱乐方式:生日要去、聚会要去、公司年会也要去,甚至只是临时兴起,也能约上一帮人,从晚上唱到天亮。

好久没收到朋友发来的那句——“今晚唱K吗?”了。

曾几何时,唱K是广州人最自然不过的娱乐方式:生日要去、聚会要去、公司年会也要去,甚至只是临时兴起,也能约上一帮人,从晚上唱到天亮。

▲图源网络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句邀约在朋友圈里越来越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吃火锅”“打桌游”“露营走起”,甚至干脆各回各家刷短视频。唱K的日子,真的结束了吗?

卡拉OK的故事,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说起。它最初只是酒吧里的消遣,很快席卷日本,八十年代传入香港

九十年代初广州也迎来了自己的卡拉OK厅。得益于地理和文化的接近,广州的卡拉OK文化一开始就带着浓浓的粤语歌味。

▲ 1988年,广州东方宾馆的卡拉OK厅,图源网络

在那个属于歌声和霓虹的年代,KTV不仅是唱歌的地方,更是年轻人的社交舞台。周末的黄金档没有提前订包间?抱歉,只能在走廊等别人唱完再进场。生日要去、聚会要去、公司年会也要去——唱歌、聊天、吃宵夜一条龙,才算过足瘾。

如果你是那个年代的广州人,一定记得这些名字:时尚感十足的钱柜、灯光劲爆的加州红、遍布商圈的堂会,以及主打平价自助的活力无限。

▲图源网络

九十年代到千禧年,每一首新出的粤语歌,都可能成为全民合唱曲——《喜欢你》《千千阙歌》《喜帖街》《富士山下》……推开厚重的包间门,灯光一暗,点歌屏幕亮起,歌曲轮番播放,谁跑调都不重要,只要能一起唱到喉咙沙哑。而这些品牌正是承载了无数广州人的青春记忆,也构成了那段黄金时代的背景音乐。

然而,近十多年,香港乐坛的创作力明显下滑,缺乏那种老中青都能共鸣的粤语新歌。虽然也有《岁月神偷》《与我常在》《无条件》等作品出现,但它们很难像过去那样形成跨世代的传唱。

结果就是——老歌唱了无数遍,新歌没人熟,KTV的气氛难以再现当年的热烈。年轻人更倾向唱国语抖音热歌,但这些歌生命周期短,缺乏长期沉淀的情感价值。当“大家一起唱”的共同歌单消失,唱K的社交魅力就被削弱了一大半。

▲图源网络

进入2010年前后,KTV的地位开始动摇。高清硬盘点歌系统普及,小型量贩KTV进驻商场和社区,价格更低,场景更灵活。

娱乐选择也变得多样,酒吧、livehouse、桌游、密室、狼人杀、露营等不断分流客群。

▲图源网络

加上歌曲版权管理趋严、曲库更新成本上升,老牌KTV压力倍增;商业地产租金不断上涨,不少中档KTV关门歇业。广州本地甚至出现一些商圈KTV原址改成健身房、餐饮店的情况,这在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而这一场结构性的下滑,后来被疫情加速推向高潮。

全国KTV营业收入从疫前约1275亿元跌至2021年的约558亿元,2022年回升至约614亿元,仍远低于疫情前水平。

全国在营KTV数量按行业协会口径为约3.55万家,按“规模以上企业”口径则是2021年约3.997万家、2022年降至约3.912万家。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线上K歌用户在2021年已达5.1亿,一边是线下包间愈发稀疏,一边是手机里“随时开嗓”的房间越来越挤。

▲图源网络

至于新冠疫情管控的三年,广东省曾是全国KTV门店最多的省份,广州作为核心城市也难幸免。尤其是在2022年春,多个区如天河、南沙对密闭娱乐场所(含KTV)实施断断续续的停业—复业—再停业措施,这种高度依赖线下聚集的业态,现金流断裂、高额租金无法负担,让广州多家知名KTV彻底消失。

即便重开,消费者的心理也变了——长时间戴口罩、减少社交聚会的习惯,让人不再习惯在密闭包间里吼歌到深夜。朋友聚会的首选,越来越多地转向餐饮、户外、短途旅行。

如今在广州,存活下来的多是小型量贩KTV、餐饮结合型KTV,或者酒吧+K歌、电竞+派对这样的混合业态,努力做“多合一夜生活空间”。

▲图源网络

也许,唱K的黄金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但它未必会彻底消失。在广州人的记忆里,那些灯光闪烁、伴奏声轰鸣的夜晚,是青春的背景音乐,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当粤语歌再次诞生出全民金曲,当人们又渴望面对面合唱,也许我们还能听到——“今晚唱K吗?”

各位自己友,

你最后一次去KTV是什么时候?

第一首点的歌又是什么呢?

来源:羊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