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门胆管癌是起源于肝门区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属于胆管癌的一种亚型,因位置特殊、早期症状隐匿且易侵犯周围血管神经,治疗难度较大。
肝门胆管癌是起源于肝门区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属于胆管癌的一种亚型,因位置特殊、早期症状隐匿且易侵犯周围血管神经,治疗难度较大。
主要症状包括黄疸、皮肤瘙痒、腹痛、体重减轻,确诊需结合影像学、肿瘤标志物及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或靶向治疗,预后通常较差。
患者为67岁男性,确诊肝门胆管癌。病理报告显示肿瘤起源于肝门部胆管,属于腺癌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这意味着肿瘤细胞与正常胆管细胞差异较大,生长速度较快,恶性程度较高。
肿瘤大小为4×3.5×3厘米,已穿透胆管壁全层,并向肝脏内部浸润2厘米,同时累及胆囊管开口和胆囊壁。值得注意的是,门静脉血管内发现癌栓,这提示肿瘤可能通过血液途径扩散,但胆总管和右后肝管的切除边缘未见癌细胞残留,说明手术切缘干净。
淋巴结检查显示周围3枚淋巴结无转移,但有一枚淋巴结被肿瘤直接侵犯,这种侵犯,符合肝门胆管癌沿胆管树纵向浸润的生长特性。
来看看免疫组化
CK7和CK19阳性确认了胆管来源。MLH1/PMS2/MSH2/MSH6全阳性提示错配修复功能正常,暂不支持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肿瘤倾向。
EGFR阳性(+)提示对靶向药物敏感,而Her2阴性则排除了特定靶向治疗。Ki67指数40%表明肿瘤细胞增殖活跃,需密切关注复发风险。
治疗建议
针对当前病情,治疗决策需综合考虑。
手术评估:若患者肝功能良好且无远处转移,可考虑根治性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
姑息治疗:无法手术者建议放置胆道支架缓解黄疸,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控制病情。
靶向治疗:存在EGFR阳性患者可尝试靶向药物,但需定期评估疗效。
随访监测: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复发迹象。
郭乃让主任:
门静脉癌栓和肿瘤浸润范围提示病情处于局部进展期,但切缘阴性及无淋巴结转移是积极信号。
患者需保持营养摄入,避免油腻食物,出现黄疸加重或腹痛应及时就医。
来源:郭乃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