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代表什么阶层开展“百家争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21:18 1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伟大变革时期,也是世界历史上辉煌无比的的“轴星时期”,中外历史在这一时期都呈现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乱”局面。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其特点的话,那就是一个“乱”字,对此历史总结“春秋战国乱悠悠”。从历史的发展趋势上看,也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伟大变革时期,也是世界历史上辉煌无比的的“轴星时期”,中外历史在这一时期都呈现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乱”局面。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其特点的话,那就是一个“乱”字,对此历史总结“春秋战国乱悠悠”。从历史的发展趋势上看,也是一个“革故鼎新”、“除旧布新”、“大破大立”开启“由乱到治”的伟大先声的时代。各国和各家观点的出发点和观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体的方向却有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建立一个更趋合理、更趋稳定、更趋和谐、更趋美好的更加伟大、更加辉煌的新时代。

一、春秋战国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春秋战国之乱”

春秋战国时期到底都发生生了什么?一切都因为周朝。周朝800年江山共分西周、东周两段。

前段是西周稳定和谐。思想上敬天保民,实行王道德政;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手工业发达;军事上建立了完善制度,周王为最高统帅,统辖全国直属军队;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军队,负责卫护周朝。文化上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同时施行,教育“学在官府”由贵族垄断;社会上等级森严,形成贵族、平民、奴隶三个阶层,各有分工,社会稳定。

后段是东周,也就春秋战国,社会动荡混乱。东周末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失去对诸侯控制,诸侯崛起争霸,先后出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争霸割据混乱局面;为增强实力,各国争相变法图强,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推动政治制度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社会层面,贵族地位下降,士阶层崛起,商人地位提高;铁器武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武器,步战骑战皆有提升,军事技术、战术逐步提高;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私学打破官学论断,“学在官府”走向民间,《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化典籍遗产丰富,思想碰撞交流增多;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减少,思想多元丰富,出现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众多学派,著书立说,相互辩论,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东周末年春秋战国时期,经过400多年发展,周王室衰微,内部斗争频仍激烈,贵族地位下降,诸侯坐大纷起争霸,礼乐崩坏,簪越事件不断发生;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商品贸易交流活跃,商人地位上升;农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私田制出现,奴隶主向封建地主过渡,解放了大批劳动力;私学兴起、文化典籍遗产培养了大批文化士人;思想文化多元,传统束缚减少,辩论活跃。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之中。这种局面为思想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以图解决社会问题。

正是周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变革,王室的衰微与诸侯的簪越,才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土壤,力图为国家社会寻找一条新路。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类似现在什么职业群体?各自主张理想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大批新兴势力的出现,使得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代表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群体,形成各种不同学派,争相著书立说,发表言论,互相辩论,百家争鸣,纷纷为各自集团争取利益,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活跃期。这一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主要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但影响比较大的有十余家。据说在当时有百家之多,可谓盛况空前。如果从现代职业来说,这些百家学派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如下群体:

1、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可视为教育家、思想家。儒家致力于传授道德、伦理和文化知识,倡导以仁爱、礼义来规范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道德和政治理念。同时也会担任一些政治顾问角色,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建议。

2、以墨子及其追随者为代表的墨家可看作工程师、社会活动家。墨家注重实践和技术,在军事防御工程、机械制造等方面有很高造诣。他们积极倡导兼爱、非攻等思想,致力于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反对战争,是积极的社会变革推动者。

3、以老子、庄子等道家人物为代表的道家可视为哲学家、隐士。主要专注于对宇宙、自然和人生深刻思考,提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哲学思想。道家人物往往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和精神自由,以著书立说或隐居修行方式来表达自己思想和生活态度。

4、以商鞅、韩非等法家为代表的可归为政治改革家、法律专家。强调以法治国,为统治者提供法律和政治体制改革方案,致力于建立高效官僚体系和强大中央集权,通过制定和推行严格法律制度实现国家治理和富强。

5、以孙武、孙膑等兵家人物为代表的可为是军事家、战略家。主要专门研究军事理论和战争策略,通过著书立说如《孙子兵法》等,为军队的训练、作战以及战略规划提供指导,帮助君主或将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6、以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为代表的可算是外交家、谋士。只要凭借出色口才和纵横捭阖谋略,穿梭于各国之间游说各国君主,推行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以实现自己政治抱负和国家利益最大化。

7、以许行等为代表的农家可视为农业专家、农民权益倡导者。重点关注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和推广,强调农业重要性,主张统治者重视农业,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从事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经济基础。

8、以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为代表的名家人物类似逻辑学家、辩论家,律师或者哲学家。主要以善于辩论和研究逻辑问题著称,注重对概念、名称和实际事物之间关系探讨,通过严密逻辑推理和辩论来阐述自己观点,在哲学和逻辑学领域有一定的贡献。

9、以邹衍等为代表的阴阳学家人物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研究员、学者,风水师或者命理师,主要对宇宙规律、哲学历史、自然科学、风水命理、环境气场方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理论和观点。

诸子百家各自站在自身集团立场,发表观点主张,表达自己的主张理想,试图寻找一条新路。儒家主张“为政以德”,重视礼仪制度和社会规范,建立仁政德治社会;墨家主张“尚同兼爱”,消灭等级差别,建立“尚同兼爱社会”;道家主张顺遂自然,提倡“无为无不为”,建立“无为而治民自化”的社会;法家强调加强君主集权,以严刑峻法、赏罚分明治理国家,建立“法制集权社会”;兵家重视军力建设,以战略战术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建设“强兵安国社会”。

纵横家以权谋和外交策略为核心,主张运用合纵连横的手段,各国相互制衡或合作,借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建立“纵横捭阖”的社会;农家强调重农固本,建立农业繁荣社会;名家重视名实关系,社会角色职业定位,建立明确规范标准,建成“正名定分”社会;阴阳家主张将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政治,顺应阴阳变化和五行相生相克规律。采取阴阳相应政策措施,保持天地人之间和谐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建设“阴阳有序和谐社会”。

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观点如何交锋?最终结果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通过著书立说、学术辩论、互相讲学等方式在观点上进行交锋,最终呈现出思想融合、学派兴衰演变和文化繁荣的结果。

1、交锋方式主要有著书立说、学术辩论、互相讲学等,在交流批判斗争中发展

著书立说:各学派代表人物通过撰写著作阐述自家观点,并对其他学派进行批判。如《墨子》中《非儒》篇,对儒家的“礼”“仁”等观念进行质疑与批判;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判当时包括墨家、道家等在内的多个学派的观点。

学术辩论:学者们在各种场合就不同观点展开面对面辩论。例如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等学派的学者汇聚一堂,针对人性、治国理念、道德标准等诸多问题进行激烈辩论。孟子曾与告子等在稷下学宫辩论人性善恶等问题。

互相讲学:各学派学者广收门徒,传播自家学说,在讲学过程中,会对其他学派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反驳。如庄子讲学中,常提及对儒家、墨家等学派观点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对自家学说的认同和对其他学说的辨析能力。

2、最终结果是促进了思想融合、学派兴衰演变和文化繁荣

思想融合:在长期的交锋中,各学派相互吸收、借鉴。如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其思想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吸收了道家的“道”作为其理论依据;杂家著作《吕氏春秋》更是融合儒、墨、法、道等多家思想,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治国理念。

学派兴衰演变:不同学派在战国时期的发展命运各异。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因适应不同诸侯国的政治、社会需求,得到较大发展。如秦国采用法家思想,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六国;儒家思想在战国后期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而一些学派如名家,因其理论过于注重名实之辩,与现实政治结合不紧密,逐渐式微。

文化繁荣:诸子百家的交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时期的思想成果,如儒家的“仁政”思想、道家的“无为”理念、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等,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对后世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3、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国家正宗地位

到汉朝时候,在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与汉武帝国家政权结合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学从此正大光明登上历史舞台,为百家争鸣彻底画上尾声,一直影响中国人思想数千年。

来源:智慧与安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