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时期,夏州节度使李继捧率族人入京朝见宋太宗,请求归附。但李继捧的堂弟李继迁不肯入京,带领族人反抗北宋。宋太宋派出的五路大军都被他打败。
西夏的主体民族是党项,党项则是羌族的一支。而党项羌中最强大的一支是拓跋氏,学者推测他们是鲜卑拓跋氏的后裔。
北周时期,党项开始强大,与吐谷浑一同居住在今天甘肃、青海一带。
吐谷浑被李靖灭掉后,党项选择归附大唐。唐太宗封党项首领拓跋赤辞为都督(唐代地方最高武职),赐姓李氏。
吐蕃崛起后吞并了整个青藏高原,对党项形成威胁。唐朝就把他们迁到了庆州(今甘肃庆阳),此处曾是周人和秦人的发源地。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在灵武称帝。灵武距离庆州很近,党项人积极帮助大唐平叛。
叛乱平定后,唐朝十分忌惮少数民族将领。郭子仪就建议唐代宗将党项人迁往夏州(今陕西靖边县)。
后来,党项首领拓跋思恭被封为夏州节度使,参与平定黄巢起义。因此被封为“夏国公”,也被赐李姓,军号称“定难军”。
北宋时期,夏州节度使李继捧率族人入京朝见宋太宗,请求归附。但李继捧的堂弟李继迁不肯入京,带领族人反抗北宋。宋太宋派出的五路大军都被他打败。
宋太宗驾崩后,宋真宗割让党项原来的五个州给李继迁,承认党项独立。党项的东南是大宋,东北有辽国,于是李继迁把目光转向了河西走廊。此时,甘州回鹘还很强大,经过三代人的用兵,终于由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占领河西。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西夏国又称「邦泥定国|大白高国」
|黑头石城漠水边,|西海郡城,青海湖边|
|赤面父冢白河上,|水面反光的多条河流|
|高弥药国在彼方。|黑头赤面部族弥药国|
|——党项人始祖歌|西夏党项人自称弥药|
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西夏崇宗初期,大权掌握在母党梁氏手中。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金朝崛起后,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
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对外关系上,表面对辽宋金称臣,实则对内独立称帝。前期与辽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事,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期与金并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胁。
从宋初李继迁到李元昊建国,党项社会完成了由氏族公社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的转化时期。元昊建国标志着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领主制,乾顺以后,进入封建地主制,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从清末开始,对于西夏的考古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十分热门的西夏学。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
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
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最小单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组成,主力一人,辅主一人,负担一人。
蒙古灭西夏前后历时22年(1205—1227年)历经六次大规模征讨,最终彻底灭亡西夏。
第一阶段:试探性进攻(1205—1209年)
120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收留蒙古仇敌为由,首次突袭西夏边境,劫掠物资后撤军。1207年二次进攻,围攻斡罗孩城数月未克。1209年蒙古第三次征伐,攻破克夷门要塞,包围西夏都城中兴府(今银川),引黄河水灌城。西夏襄宗李安全被迫求和,献女称臣,成为蒙古附庸。
第二阶段:反复征讨(1217—1224年)
西夏因蒙古西征频繁索兵,国力耗损,1217年拒绝出兵支援蒙古攻金,遭木华黎率军攻至都城,夏神宗出逃。1223年神宗退位,献宗李德旺继位后试图联金抗蒙,成吉思汗1224年派军攻陷银州,西夏再度臣服。
第三阶段:灭国之战(1226—1227年)
1226年成吉思汗亲征,以西夏“背盟”为由发动总攻。蒙古军分两路南下,连克黑水城、沙州、肃州、甘州,血战灵州,歼灭西夏主力。1227年围困中兴府半年,期间成吉思汗病逝六盘山。西夏末帝李睍粮尽援绝开城投降,蒙古依遗诏屠城,党项族群遭灭顶之灾,西夏灭亡。
来源:铁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