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蛮好的人生》,业内大佬们想和大家聊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21:21 1

摘要:当保险故事走进大众荧幕,又会如何改变人们对保险业的认知?随着《蛮好的人生》收官,剧中保险代理人的职业故事持续引发热议。近日在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上,多位与会嘉宾共同解读了这部剧背后的保险新生态:保单不仅是一份合同,更承载着家庭情感与

当保险故事走进大众荧幕,又会如何改变人们对保险业的认知?随着《蛮好的人生》收官,剧中保险代理人的职业故事持续引发热议。近日在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上,多位与会嘉宾共同解读了这部剧背后的保险新生态:保单不仅是一份合同,更承载着家庭情感与社会连接。

在娱乐中了解保险

“通过孙俪饰演的保险代理人角色,生动展现了小人物在行业中的奋斗与成长,尤其是保单背后的人情世故和社会百态。” CAFI研究员邢鹂表示,这部剧的热播让观众从娱乐中理解保险的价值,为公众提供了难得的保险教育机会。

中国太保是《蛮好的人生》官方独家保险合作伙伴。中国太保寿险深度参与了剧本创作和场景设计。“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打破公众对保险的刻板印象,展现代理人的专业性与人情味。”中国太保寿险市场企划与客户生态部资深经理徐政蕾说。

“每一张保单背后都是一家人的人情世故。”这是《蛮好的人生》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徐政蕾认为,保险社会价值在于它不仅是金融工具,更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纽带。

从打“亲情牌”改打“专业牌”

剧中胡曼黎从追求业绩到注重专业服务的转变,恰恰呼应了当前个代营销体制改革的核心理念——从“人海战术”转向“专业化、职业化”。

邢鹂认为剧中新人薛晓舟的高学历背景和职业化表现,正是行业未来需要的代理人画像。“这种角色对比不仅戏剧化,更是行业转型的缩影,说明保险销售需要从‘亲情牌’升级为‘专业牌’。”

保险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赔,更在于通过“保险+服务”生态(如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满足用户全生命周期需求。邢鹂指出,保险业应当关注如何利用科技(如AI主动理赔)和普惠产品(如惠民保)提升用户体验,让保险从“冷合同”变为“暖守护”。

徐政蕾认为,剧中胡曼黎的经验派与薛晓舟的专业派,两代代理人的碰撞反映了行业正从粗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保险的未来一定是‘产品+服务’的生态化,这可以让民众直观感受到保险的作用。”徐政蕾表示,目前中国太保寿险正在健康、养老、财富、教育等领域构建保险+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比如联合医疗机构提供诊疗资源,或为保险客户提供养老服务。“剧中提到的保险金对接信托服务,正是高净值客户资产传承、风险隔离等需求的体现。”

保险助力构建“金融健康”防线

“金融健康”同样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一个话题。

CAFI研究部负责人胡煦认为,金融健康是衡量家庭财务韧性的关键指标,核心是能否应对“三天”——日常开支(每一天)、突发风险(下雨天)、长期目标(有一天)。

近年来,CAFI、Gallup、世界银行等国内外的研究机构的调研显示,仅38%中国家庭储蓄可支撑3个月以上失业(CAFI,2022年),远低于美国(63%)(Gallup,2018年)。但有趣的是,中国民众短期应急筹资能力(92%)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民间借贷网络发达,但对医疗支出的担忧(68%)仍显著高于养老(52%),反映出保障缺口的结构性差异(世界银行,2021年)。

“保险在金融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胡煦认为保险的核心功能是提升“财务韧性”,但复杂的产品设计常导致消费者误解。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削弱信任,建议行业能简化条款披露,通过透明理赔建立长期信任,而非仅追求销售规模。

胡煦表示,保险业尤其需要避免“精英主义陷阱”——用专业术语制造认知壁垒。这部剧的价值在于用大众语言还原保险人的真实状态,让公众看到“保单背后的温度”。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