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号称“最热的天”,到底有多热?看他发的圣旨就明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5:47 1

摘要:要说起热,280年前的乾隆八年才是真“狠活儿”——那年夏天华北地面能烙饼,紫禁城的铜狮子都热到变形。

要说起热,280年前的乾隆八年才是真“狠活儿”——那年夏天华北地面能烙饼,紫禁城的铜狮子都热到变形。

当现代人抱着冰镇西瓜刷手机时,乾隆正忙着写检讨书赈灾。

18世纪中叶的大清,正躺在“康乾盛世”的软榻上打盹。

乾隆刚登基八年,龙椅还没坐热乎,老天爷先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那会儿没有温度计,但《天津县志》里“日毙百人”的记载比数据更瘆人。

紫禁城的日子也不好过。

鎏金铜狮晒得咧嘴歪头,太监抱着冰盆满宫跑,御膳房的绿豆汤成了硬通货。

这场热灾把“天朝上国”的面子按在地上摩擦,逼得乾隆不得不放下身段搞救灾。

1743年开春,本该“春雨贵如油”的华北,愣是三个月没下一滴雨。

等到五月末,地皮烫得能煎鸡蛋。

直隶总督高斌的加急奏折写的:井底冒烟,耕牛暴毙,老翁当街热毙!

乾隆在养心殿坐不住了。

钦天监官员跪在地上直冒冷汗,说这是“阴阳失调,五行犯冲”。

皇帝心里明镜似的:要是不赶紧做做样子,民间怕是要传“皇帝失德惹怒上天”。

六月十五那天的圣旨,开头先自我批评“朕德凉薄”,中间话锋一转“百官懈怠”,最后大手一挥免了直隶三成赋税。

六月二十五这天,热浪憋了个大招。

钦天监的铜壶滴漏都快蒸干了,北京城像个烧红的铁锅。

《太医院暑症录》里“日接热毙者三百余”的记载,看得人后背发凉。

紫禁城也乱了套,鎏金铜狮的脑袋晒得耷拉下来。

乾隆在冰窖里批阅求救奏折,朱笔一挥写下“开仓放冰”。

当皇家冰窖的大门第一次向平民打开时,老太监抹着眼泪说:活了六十岁,头回见着宫里的冰渣子。

八月初的台风像是老天爷泼了盆冷水。

总归是能喘口气了——井里冒了水,田里长了苗,热死的尸体终于能下葬。

热灾直接带走一万多条人命,比打场仗还惨。

乾隆的罪己诏还挂在城门楼上,老百姓已经忙着补种秋粮。

晋商重新踏上商路,只是骆驼队里多了几口装酸梅汤的陶罐。

紫禁城悄悄给铜狮子换了新头,工匠在修补痕迹上刻了朵祥云——既遮了丑,又讨个吉利。

这场人仰马翻的热灾,就这么被写进县志角落,等着两百多年后的科学家来刨根问底。

看着手机上40℃的天气预报,突然想问:要是把现代人丢回1743年,是能活得更体面,还是离了空调活不过三天?

参考资料: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灾异档案汇编》
2. 中国科学院《1743年华北极端高温事件重建研究》
3. 《天津县志》乾隆年间刻本
4. 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防暑降温技术研究》
5. 朴趾源《热河日记》手稿影印本

来源:夏青谈事

相关推荐